统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11-26 10:14:30)| 分类: 阅读教学设计 |
《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第9自然段描写月光曲意境的语句,运用想象画面、猜想曲调、“删改”等方式,体会乐曲之美,探究描写乐曲意境的方法。
2.开展“听音乐,展开想象,写出想象的画面”的写作实践,分层评价,激发写作热情。同时,体会音乐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课前:
1.师生初识。
2.播放乐曲《赛马》,学生聆听欣赏,尝试着说出曲子的意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把乐曲的意境写出来。
一、回顾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月光曲》。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2人)。
二、探究表现乐曲内容的方法
1.聚焦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师:月光曲是一首乐曲,这首曲子的内容文章中写出来了吗?哪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找出第9自然段。
师: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请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来。
生勾画、交流(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透过文字,想象画面。
师:这些内容是皮鞋匠听着乐曲所想象到的(板书:听
生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月亮初升,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狂风巨浪,波涛汹涌。
师:读着这段话,我们的头脑中呈现的是这样的三幅画面(板书:画面)。这三幅画面正是皮鞋匠听着乐曲所想象到的画面。(指板书)仔细看看这三幅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画面中有月亮、大海
师:皮鞋匠在听乐曲的时候,头脑中呈现出了月亮和大海这两种事物,想象出了这两种事物变化的画面。
生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指名读。
3.依据画面,猜想曲调。
师:透过皮鞋匠听着乐曲想象到的这些画面的,能够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吗?试试看。
(课件分别出示语句)生猜想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平静、舒缓、柔和——节奏逐渐加强,曲调升高、上扬——节奏越来越快,音乐高昂,波澜起伏),师播放乐曲进行验证,分画面感情朗读。
师:如果像刚才同学们猜想的那样,直接写曲子的节奏和旋律,(课件出示:皮鞋匠和盲姑娘静静地听着。起初,节奏平缓,曲调柔和。渐渐地,节奏加强,曲调升高。最后,节奏越来越快,音乐高昂,波澜起伏。)可以吗?跟原文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直接写曲子的内容,让人感觉很抽象,很难感受到曲子的美妙;文中通过写想象到的画面表现曲子的内容,则让人感觉很具体、很生动,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曲子的美妙。
师:看来,如果我们能够边听曲子的旋律和节奏边想象画面,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就更能够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让读者感受到乐曲无穷的魅力来。
4.欣赏乐曲,配乐朗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听着音乐,想象着画面,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生(3人)配乐感情朗读。
5.小结写法。
师: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学到了一个写乐曲这样的抽象事物的锦囊妙计,那就是:(课件出示写乐曲内容的方法步骤):a听音乐,呈现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b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旋律,想象画面。c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抽象的曲子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感了。
三、写作实践
1.再次回听乐曲,想象画面。
师:回到课前听的那首乐曲,现在,我们再来静静地听一听,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了哪些事物?
生听音乐,把想象到的事物写在写作卡上。
师:事物确定好了,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师播放乐曲,生听,想象画面(提示:想象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2.写作实践
课件出示评价标准:
100分:听音乐,展开想象,写出一个想象到的画面;
120分:听音乐,展开想象,写出两个想象到的画面(呈现事物的变化),荣获“写作能手”称号;
150分:听音乐,展开想象,写出三个想象到的画面(呈现事物的变化),荣获“小小作家”称号。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独自在课堂写作卡上写作,师巡视。
3.交流分享。
(1)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2)小组交流,组内评价,推选出优秀作品。
(3)再次进行全班交流,评选出班里的“小作家”(将优秀作品上传班级微信群,师生、家长共同分享)。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同学们可以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乐曲听一听,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写下来(随笔本),师生、家长交流分享。
2.音乐课上鉴赏乐曲时,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记录下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