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编排的理解与教学思考

(2019-11-22 15:14:32)
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三“元”合一,以“写”为线,同步推进

——对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编排的理解与教学思考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一、对单元学习要素的编排理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习作”的编排,除了“习作单元”这种以“学习习作、习作实践”为主题的单元语文学习特殊编排类型,还有一种 “人文要素、阅读要素可以与写作要素统一起来、促进语言表达学习”的单元编排类型。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就是这样一种类型。

1在本单元,“人文元素”与“阅读元素”是“合二为一”的。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人文要素”是“四时景物皆成趣”。 “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成趣”,笔者理解“生成了让人喜欢、感到美妙的的情趣”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乐的“情趣”在里面,都可以成让人在其中体会到“快乐的情趣”。

“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 “皆成趣”,需要观察者观察景物或者读书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知到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感到大自然景物变化的新奇特点,感受大自然景物的光泽、形态、颜色及其变化,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去中产生无限的美好遐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美好的情感唤起、美好的遐想地产生,这些都是“情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四时景物皆成趣”,其实是自然审美。在这一单元,阅读时,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领略大自然的情趣,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然审美”;习作过程中,观察生活时针对实际自然景物及逆行自然审美,写的时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审美。

 “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一种原因是“景物变化”,不同时空景物的特征发生不同神奇变化,引发人们的思考不同,人们“情趣”也同。

关于“读的时候关注、写的时候表现景物的变化”,在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多次在语文学习中领悟过。在本单元,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关注景物的变化的要求,侧重从过去的“形态变化”,拓展并且清晰到“动态的变化”。

 “初步体会课文中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中的“静态和动态”,分别是景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既写到景物的静态又写到动态,原因是景物本身在不同时空,就有这样的存在方式,作者把这些写下来,就符合眼前景物“既有动又有静”的状态特点。作者写作时,对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既能让读者眼前清晰的呈现景物外在静态特征,同时,又能让作者感受到景物动态变化给人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阅读时,“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特征的时候,有的内容是静态描写,有的内容是动态描写”,但绝不是简单的认知到“哪些描写写的是静态,哪些描写写的是动态”,而是要体会这些描写表达出了怎样的“情趣”,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就是体会“趣”之所在。因此,在这一单元“人文元素”与“阅读元素”,被“体会”这个学习动词给合二为一。

本单元课文中的学习提示,都能表现这种“人文元素与阅读元素合二为一”特点——

《古诗词三首》课后学习提示“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有光亮和月影的美妙光、色、形态,还有清泉美妙的流淌“哗哗”轻响,令人陶醉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静态的“月落之暗”、动态的“乌啼之凄”、静态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之变化也是动态)“霜满天”的“凄冷”,怎不让人瑟缩?这样的环境中,只有“江枫”和“渔火”,多么孤单和凄冷,一个“愁”就是在这样这样的画面给传递出来了。编者安排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就是从静态和动态描写之中去体会“景物所传递出来的”“情趣”,也就是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四季之美》课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的提示,在引导薛恒去思考:作者所写的四季的这些特定时间环境内,一般都是静的。但是,作者确写了这“静中的动态”,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朝气如同太阳一点一点的升起来;夏天夜晚黑夜中的明亮;秋天黄昏归巢的鸟儿的急切;冬天寒冷中的温暖”,这些都是原本“安静”环境中动态及动态描写产生的“奇妙情趣”,“四季景物皆成趣”,就是这么来的。

《鸟的天堂》课后提示到:“课文分别秒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他们有哪些不同特点,用不同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鸟的天堂”原本就是这一棵大榕树,既然是鸟的天堂,必然就得能够生活很多鸟,而能够生活很多鸟,这个大榕树就得非常大,“大”、“茂盛”是外在形态特点,主要是一种静态,用静态的“大和茂盛”写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这“大而茂盛”的静态特点,让作者感到惊讶,赞叹。作者在此时是细细的看,静静地看,此刻的环境是安静的,大榕树是“静态”的,读的时候,自然是要静静的,用比较缓慢的节奏,读出从疑惑到惊讶再到赞叹的语气,当然,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鸟的天堂里面没有一只鸟”。

作者写第二次看到“鸟的天堂”,是动态的场景。随着阳光照耀,鸟儿苏醒了,伴随着掌声,鸟儿活动的场景出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给人以“百鸟朝凤”的震撼,而且,作者从面到点的描写,写出了鸟儿当时“欢快无比”的心情,“鸟的天堂”是作者对“情趣”的概括,作者此刻的心情是“欢快”的、惊叹的。朗读的时候,“欢快”、“惊讶和赞叹”的语气可以通过较快的节奏和较高的声调,赞美的语气来表达!

“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需要体会到作者对“静态”和“动态”的大榕树特点描写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只有“体会出趣”才能“朗读传递出趣”。

《月迹》,在阅读学习之前就给了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作者笔下的“月迹”,先是“长了腿的”,在到处“遛、爬、走”;然后是它分别“走”到了哪里,哪里变成了什么样子(动态之后的静态),由于作者的想象,原本“变化不大”的月夜景色,变成了“有情感有思想的”,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故事享受的。这就是“情趣”所在,是通过“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生成的。

2、在读的过程中,“写”的元素也成功地与“与人文元素、阅读的元素”的合一。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写出景物的变化”从三年级就在有关的单元做出过安排。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课后提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的”,当时侧重的留意“随着时间变化,同一事物的形态(静态),在发生着变化”;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写的是随着季节变化,杨梅树“生长、结果”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单元习作中提到的“新发现”,有很多发现属于“发生着的新的变化”。这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比较重要的“观察、写作内容”的要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观察“春天的植物,并坚持及观察记录”,随着记录的时间变化,这些植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新的发现,这可以算是“隐性”的观察景物变化、记录景物变化的提示,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在这一单元习作的持续实践运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习作的元素提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事物”是包括景物的,除了自然变化,“人为的干预”也会引起景物变化特点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提出“从哪几个方面个事物写清楚的”。这一单元的《我们的奇妙世界》,在天上、地下,却分别写得是景物的变化,而且“蕴伏”的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变化;火烧云则更是侧重了让学生感知景物的“动态变化”。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所选的文章《观潮》,侧重的是想象动态画面,《走月亮》类似《月迹》,得引导学生想象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习作”让学生“推荐一个地方”所写景物特点,应该是“或者静态或者动态”,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要求”。第三单元“进行连续观察,学习观察日记”,其实就包括了“观察和记录景物的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学生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交流平台”中提到了“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到了本单元,学生应给已经具备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等基本能力了。”

本单元的“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呢?教材在“习作——即景”的要求中提出“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落日即景,可以写一些太阳落山时形状发生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编者的要求,其实就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描写景物变化变化”,是要“学习、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侧重动态描写”,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

“学习描写景物变化”,是 “学习景物的动态描写”,是在“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与“体会自然景物之趣”中,同时完成对“学习动态描写的方法和‘为什么写动态’”的写法知识的意义认知。

综上所述,在这一单元,“人文元素、阅读学习元素、写作学习元素”,是三“元”合一,可以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学习体会为线索,同步推进。

二、整体安排,“同步推进”,有效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的学习元素“三元合一”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学习指导,也成为一个整体。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作为一个关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体会为主线的主题学习活动整体,来系统设计,按照如下步骤来实施教学。

1、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单元首页,体会“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意思:理解“趣”,理解“成趣”,结合过去学过的写景文章,体会“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意思,明确本单元读文章要注意体会什么,并翻阅本单元几篇课文内容,建立阅读期待——体会哪些趣。理解“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静态描写”指的是什么、“动态描写”是什么、“体会…….. 要体会出什么——“四时景物皆成趣”并结合进行推测。理解“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结合习作要求,读明白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景物的动态变化”,明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可以学习一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对“习作学习和要求”的阅读,布置任务——观察自己感觉到奇妙和美好的景物,提前为习作做好“写什么”的准备——习作要求中提出“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变化,写下观察所得”,这个任务,不能在该“习作”才观察实践。这里先提出要求,能够在时间上对完成观察任务有所保证。

2、带着任务,随文学习。

“体会静态与动态描写”,帮助学生清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所表达出的“在四季景物之趣”,从方法上认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尤其是结合《四季之美》和《月迹》,感悟“动态描写”的方法。

前三篇《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精读课文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提示带着在单元首页阅读中所明确的任务来阅读,并指导学生把课后学习提示中关于“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要求,放到课文阅读中去落实,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写法特点,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中所表达出来的“情趣”,并通过朗读来传递作者当时的情感态度和自己所读出来的内心感受。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分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来回答单元首页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从课文中学到的关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以及“如何观察记录景物的动态变化”所受到的启示。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归纳诗人在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既有“静止的颜色、光线、形态,还有动态的人物活动、各种声音”的表达特点,作者是用这些描写构成了一幅能够表达作者情思的画面,静中有动,静中有声。《四季之美》,“侧重从原本静的环境中去找动态的景物、写原本静的环境中的动态景物”,从而表达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思考。《鸟儿的天堂》侧重归纳“同一种景物,会有静态和动态不同的情形,而这不同情形,构成了景物独特的状态变化特点,让人产生独特的感受”。

第四篇略读课文《月迹》的学习,主要是参照教材给出的“学习提示”完成阅读任务,从作者 “动态描写”中体会“景物之趣”。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找“有趣的地方”(动态描写部分)之后,要通过想象画面、朗读体验、练习自己表达实践对比等方式,讲述“为什么感到有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静态和动态描写”所传递的,不单单是“描写的方法”,还有对观察生活的时候,“如何多角度去看,坚持去看,细致去看,去发现静态和动态特点,尤其要关注景物动态特点,去感受景物特点,体会自然之趣”的提示。

因此,随着课文学习,在阅读学习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正在进行的观察的景物,是否关注了动态变化;课文学习对自己观察记录景物的动态变化有什么启示”,进一步去观察,体会景物给人新鲜独特的感受,并且记录下来。

3、结合《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学习,进行单元整理。

再次感悟“四季景物之趣”,感悟“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对表达“景物之趣”的作用;依据每一篇课文所做的归纳,整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景物原本的形态、光线、颜色、声音的变化,与景物密切相关的人物或者的动物的活动;可以展开想象,想象这些景物如果是人,他们在做着怎样让人感到好玩、有趣、感动人的事情。

4、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

指导要点:

1)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写之前先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写的“即景”中,有哪些具体的景物,写的时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编写一个提纲。

重点思考 “所写景物中的‘动态变化’部分”,想象景物的变化,尤其是动态变化。在提纲中明确重点后,想象景物的“动态变化”——“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尽量清晰的想象出呈现出景物的各种变化,头脑中城下你出声音、光亮、颜色变化的画面,现场的人或者动物的活动过程的画面”。

2)尝试书面写作。

3)修改。自己读、同学读,看看是否有顺序、是否把“动态变化”写的清楚——是否用上了合适的动词,是否写清楚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在需要的地方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表达了自己从景物特点中产生的感受和景物带给人的“情趣”,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集中指导学生修改。

4)交流、反思。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互相评点;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回顾本单元自己关于“写景物变化”的学习收获和“写景物文章与过去相比较”取得的进步,并记录下来。

20199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