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编排的理解与教学思考
(2019-11-22 15:14:32)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
三“元”合一,以“写”为线,同步推进
——对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编排的理解与教学思考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一、对单元学习要素的编排理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习作”的编排,除了“习作单元”这种以“学习习作、习作实践”为主题的单元语文学习特殊编排类型,还有一种 “人文要素、阅读要素可以与写作要素统一起来、促进语言表达学习”的单元编排类型。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就是这样一种类型。
1、在本单元,“人文元素”与“阅读元素”是“合二为一”的。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人文要素”是“四时景物皆成趣”。 “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成趣”,笔者理解“生成了让人喜欢、感到美妙的的情趣”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乐的“情趣”在里面,都可以成让人在其中体会到“快乐的情趣”。
“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 “皆成趣”,需要观察者观察景物或者读书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知到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感到大自然景物变化的新奇特点,感受大自然景物的光泽、形态、颜色及其变化,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去中产生无限的美好遐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美好的情感唤起、美好的遐想地产生,这些都是“情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四时景物皆成趣”,其实是自然审美。在这一单元,阅读时,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领略大自然的情趣,凭借语言文字进行“自然审美”;习作过程中,观察生活时针对实际自然景物及逆行自然审美,写的时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审美。
关于“读的时候关注、写的时候表现景物的变化”,在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多次在语文学习中领悟过。在本单元,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关注景物的变化的要求,侧重从过去的“形态变化”,拓展并且清晰到“动态的变化”。
阅读时,“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特征的时候,有的内容是静态描写,有的内容是动态描写”,但绝不是简单的认知到“哪些描写写的是静态,哪些描写写的是动态”,而是要体会这些描写表达出了怎样的“情趣”,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就是体会“趣”之所在。因此,在这一单元“人文元素”与“阅读元素”,被“体会”这个学习动词给合二为一。
本单元课文中的学习提示,都能表现这种“人文元素与阅读元素合二为一”特点——
《古诗词三首》课后学习提示“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有光亮和月影的美妙光、色、形态,还有清泉美妙的流淌“哗哗”轻响,令人陶醉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静态的“月落之暗”、动态的“乌啼之凄”、静态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之变化也是动态)“霜满天”的“凄冷”,怎不让人瑟缩?这样的环境中,只有“江枫”和“渔火”,多么孤单和凄冷,一个“愁”就是在这样这样的画面给传递出来了。编者安排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就是从静态和动态描写之中去体会“景物所传递出来的”“情趣”,也就是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四季之美》课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的提示,在引导薛恒去思考:作者所写的四季的这些特定时间环境内,一般都是静的。但是,作者确写了这“静中的动态”,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朝气如同太阳一点一点的升起来;夏天夜晚黑夜中的明亮;秋天黄昏归巢的鸟儿的急切;冬天寒冷中的温暖”,这些都是原本“安静”环境中动态及动态描写产生的“奇妙情趣”,“四季景物皆成趣”,就是这么来的。
《鸟的天堂》课后提示到:“课文分别秒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他们有哪些不同特点,用不同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作者写第二次看到“鸟的天堂”,是动态的场景。随着阳光照耀,鸟儿苏醒了,伴随着掌声,鸟儿活动的场景出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给人以“百鸟朝凤”的震撼,而且,作者从面到点的描写,写出了鸟儿当时“欢快无比”的心情,“鸟的天堂”是作者对“情趣”的概括,作者此刻的心情是“欢快”的、惊叹的。朗读的时候,“欢快”、“惊讶和赞叹”的语气可以通过较快的节奏和较高的声调,赞美的语气来表达!
“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需要体会到作者对“静态”和“动态”的大榕树特点描写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只有“体会出趣”才能“朗读传递出趣”。
《月迹》,在阅读学习之前就给了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作者笔下的“月迹”,先是“长了腿的”,在到处“遛、爬、走”;然后是它分别“走”到了哪里,哪里变成了什么样子(动态之后的静态),由于作者的想象,原本“变化不大”的月夜景色,变成了“有情感有思想的”,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故事享受的。这就是“情趣”所在,是通过“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生成的。
2、在读的过程中,“写”的元素也成功地与“与人文元素、阅读的元素”的合一。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所选的文章《观潮》,侧重的是想象动态画面,《走月亮》类似《月迹》,得引导学生想象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习作”让学生“推荐一个地方”所写景物特点,应该是“或者静态或者动态”,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要求”。第三单元“进行连续观察,学习观察日记”,其实就包括了“观察和记录景物的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学生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交流平台”中提到了“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到了本单元,学生应给已经具备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等基本能力了。”
本单元的“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呢?教材在“习作——即景”的要求中提出“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落日即景,可以写一些太阳落山时形状发生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编者的要求,其实就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描写景物变化变化”,是要“学习、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侧重动态描写”,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
“学习描写景物变化”,是 “学习景物的动态描写”,是在“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与“体会自然景物之趣”中,同时完成对“学习动态描写的方法和‘为什么写动态’”的写法知识的意义认知。
综上所述,在这一单元,“人文元素、阅读学习元素、写作学习元素”,是三“元”合一,可以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学习体会为线索,同步推进。
二、整体安排,“同步推进”,有效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的学习元素“三元合一”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学习指导,也成为一个整体。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作为一个关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体会为主线的主题学习活动整体,来系统设计,按照如下步骤来实施教学。
1、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单元首页,体会“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意思:理解“趣”,理解“成趣”,结合过去学过的写景文章,体会“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意思,明确本单元读文章要注意体会什么,并翻阅本单元几篇课文内容,建立阅读期待——体会哪些趣。理解“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静态描写”指的是什么、“动态描写”是什么、“体会……..” 要体会出什么——“四时景物皆成趣”并结合进行推测。理解“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结合习作要求,读明白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景物的动态变化”,明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可以学习一些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对“习作学习和要求”的阅读,布置任务——观察自己感觉到奇妙和美好的景物,提前为习作做好“写什么”的准备——习作要求中提出“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变化,写下观察所得”,这个任务,不能在该“习作”才观察实践。这里先提出要求,能够在时间上对完成观察任务有所保证。
2、带着任务,随文学习。
“体会静态与动态描写”,帮助学生清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所表达出的“在四季景物之趣”,从方法上认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尤其是结合《四季之美》和《月迹》,感悟“动态描写”的方法。
前三篇《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精读课文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提示带着在单元首页阅读中所明确的任务来阅读,并指导学生把课后学习提示中关于“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要求,放到课文阅读中去落实,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写法特点,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中所表达出来的“情趣”,并通过朗读来传递作者当时的情感态度和自己所读出来的内心感受。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分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来回答单元首页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从课文中学到的关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以及“如何观察记录景物的动态变化”所受到的启示。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归纳诗人在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既有“静止的颜色、光线、形态,还有动态的人物活动、各种声音”的表达特点,作者是用这些描写构成了一幅能够表达作者情思的画面,静中有动,静中有声。《四季之美》,“侧重从原本静的环境中去找动态的景物、写原本静的环境中的动态景物”,从而表达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思考。《鸟儿的天堂》侧重归纳“同一种景物,会有静态和动态不同的情形,而这不同情形,构成了景物独特的状态变化特点,让人产生独特的感受”。
第四篇略读课文《月迹》的学习,主要是参照教材给出的“学习提示”完成阅读任务,从作者 “动态描写”中体会“景物之趣”。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找“有趣的地方”(动态描写部分)之后,要通过想象画面、朗读体验、练习自己表达实践对比等方式,讲述“为什么感到有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静态和动态描写”所传递的,不单单是“描写的方法”,还有对观察生活的时候,“如何多角度去看,坚持去看,细致去看,去发现静态和动态特点,尤其要关注景物动态特点,去感受景物特点,体会自然之趣”的提示。
因此,随着课文学习,在阅读学习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正在进行的观察的景物,是否关注了动态变化;课文学习对自己观察记录景物的动态变化有什么启示”,进一步去观察,体会景物给人新鲜独特的感受,并且记录下来。
3、结合《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学习,进行单元整理。
再次感悟“四季景物之趣”,感悟“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对表达“景物之趣”的作用;依据每一篇课文所做的归纳,整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景物原本的形态、光线、颜色、声音的变化,与景物密切相关的人物或者的动物的活动;可以展开想象,想象这些景物如果是人,他们在做着怎样让人感到好玩、有趣、感动人的事情。
4、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
指导要点:
(1)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写之前先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写的“即景”中,有哪些具体的景物,写的时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编写一个提纲。
重点思考 “所写景物中的‘动态变化’部分”,想象景物的变化,尤其是动态变化。在提纲中明确重点后,想象景物的“动态变化”——“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尽量清晰的想象出呈现出景物的各种变化,头脑中城下你出声音、光亮、颜色变化的画面,现场的人或者动物的活动过程的画面”。
(2)尝试书面写作。
(3)修改。自己读、同学读,看看是否有顺序、是否把“动态变化”写的清楚——是否用上了合适的动词,是否写清楚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在需要的地方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表达了自己从景物特点中产生的感受和景物带给人的“情趣”,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集中指导学生修改。
(4)交流、反思。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互相评点;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回顾本单元自己关于“写景物变化”的学习收获和“写景物文章与过去相比较”取得的进步,并记录下来。
(2019年9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