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及建议
(2019-10-29 16:01:58)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教学解读
——部编本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及建议
迎宾路小学张丽梅
小学教研室
单元内容总述: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导读为“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组成。
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元素的学习训练,其中一项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阅读训练要素)。
一、语文要素的概念解释
1)何谓“关键句”?
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指文中那些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转前后的语句。“关键句”的关键,还是在“表现主题思想”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并不是所有的“承前启后、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都是关键语句,确定关键语句应该着眼于“内容特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集中表现或者概括。(引用高主任博客内容)关键语句或者直接表达着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表达观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了关键语句或者关键语句之间的联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何谓“观点”?何谓“文章观点”?
“观点”:一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二指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三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文章观点”是“思想感情”中的“思想”,也就是要说明作者所倡导的什么道理。
3)什么样的句子算是关键语句
李桂梅老师在《学会分析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对关键语句的类型做做了如下归纳:
一、关键句在开头
从结构上看: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从内容上看:为下文做铺垫,点明文章中心
例:《风是空气流动的表现》一文开头提出问题:“你听说过太阳也会刮风吗?”由问题自然引出下文,这个问题的提出自然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关键句在文章中间
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例:《苹果皮》一文,奶奶把苹果地给我们时说 :“……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的妈妈看见。”为下文妈妈看见后发生的故事埋下伏笔。
三、关键句在文章结尾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例:《权力》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这时,众羊才知道,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以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起到了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四、其他语段:
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等。
五、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烘托、渲染……的气氛。
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表现人物……的心情、性格。
暗示社会环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
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从表达方式入手
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关键句”是不是等同于“文章观点”呢?
其实一篇文章的关键句,与一篇文章的实质也就是它的主要观点是并不完全等同,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文章的关键句都理解成文章的主要观点。
在文章中,有些关键语句本身就在表达着文章的观点。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看课后第二条习题,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也是是文章的主要观点。当然,要理解这个观点,还得找到理解文章的关键句。这篇文章其他的关键句还有两句:第一是“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第二句是“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句,读懂这些关键语句与内容之间、这些关键句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能水到渠成地把握住“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
有的文章中,文章的观点,并没有用关键语句表达出来。如《三黑和土地》,就只能文中表达了“表现三黑热爱土地”的一些写他行为态度的关键句子来体会出文章的观点。
二、课标要求及整套教材中关于“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编排。
课标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提到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似乎没有明确指向“关键句”的内容。
课标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从课标要求看,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训练,应该属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要求的范畴之内。“抓关键句”是“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深入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那么,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基础呢?我们看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的相关内容:
相应的在部编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曾经训练过“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理解内容”——“关键语句”在表达着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读懂了关键句,就读懂了这一段话的意思。这“意思”,属于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概括”。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安排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大意。”“道理”,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编者这样安排,是要学生能够懂得。只是,这道理,比较浅显,而且容易读懂”。借助关键局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在上册第六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段意的训练——教材提示的训练角度,这句话就是这段话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一项语文元素的训练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感情”,这两项要求是未来深入领会文章的基础:一是得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主要任务,主要事件,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文章由整体把握;再是善于结合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思想感情”。跟“抓关键句,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同属于方法,但是,四年级是在学生学习“从外在表现去推想人物内心”的方法,初步锻炼往内心思考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第单一元分别安排了“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前者是“凭借情节”,来感受人物外在和内在特点;后者第一次提到了“关键词句”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关系,旨在锻炼学生在学习中去抓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感情——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但是这里谈到的是“初步”。怎样算是初步?初步,就是能够从作者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事物态度和看法的关键句子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和看法,主要是从作者运用了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和具有概括力的段落的句子中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训练学生“从对事物进行具体描述的字里行间(表达手法和用词)、想象作者是主人公、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看法和态度的词语和句子中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六上第五单元,第一次提出了“中心思想”这样一个概念。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其中就包括作者的观点——中心思想是“观点、看法、情感态度”的总和。
那么,到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前面所提到的“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就是从“直接或者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中,去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所表达的观点”,而不是对某一部分事物的看法,是整篇文章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所表达的观点。“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需要去分析文中各个部分“关键句”所表达的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对这些观点在结合上下文读懂联系的前提下,去分析、比较、综合,进而把握主要观点。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需要学生具备前面三四五六年级若干次与“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关键句读懂文章思想感情”的训练作为基础。
三、本单元教材在对落实“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编排与思考
本单元四篇文章,体裁多样:古诗、说明文、记叙文、现代诗,从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好,到认识地球的可贵,到人们对土地的情怀,到人们为大地的绿色所做的努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让这一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文,在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都有相关课文的安排(刘艳丽老师的解读中详细提到),我们发现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确实呈现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由最初的学习说明方法,了解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到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到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的安排,除继续了解说明方法,更要抓住这些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关键句,从中把握作者想要阐明的主要观点。
课后安排了这样两个的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这两个学习提示,呈现的是“抓住关键句体会文章主要观点”的训练梯次:第一个是提示学生在抓关键句的基础上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第二个提示则直接呈现了文章的主要观点。但是,但真正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观点的得出过程(第一个题目实际恰好体现了这个过程)。
课文一开篇先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作者又阐述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我们必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然后又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最后揭示文章主要观点: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训练,实际就是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该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片断练习引导学生梳理一段话表达的观点。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说说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我以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应该在段首,即“花草树木可以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生活更舒适。”
先摆明一个事实: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第二句话强调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评价。第三句则具体说明了花草树木“工作”的原理。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花草树木可以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生活更舒适。”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就是人物对土地的看法。编者安排了学习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这个学习提示直接指向了训练重点:抓文中的关键句“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解读其间蕴含的人物情感——热爱土地,珍视土地。
《青山不老》的课前学习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这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最后一篇,编者意在检查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根据学习提示的大问题,依然采用“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的观点”的阅读策略。那些关键句即表现奇迹的句子,写环境特点的句子,描写人物内心思考的句子,把这些关键语句联系起来,就能体会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观点背后的感情——人的精神、品质。
口语交际
意见不同怎么办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协商才能解决,有时候意见会有分歧,应该怎么办呢?
事例 |
相关方 |
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贺新年。噼里啪啦的爆竹、五彩缤纷的烟花,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也在环保和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和隐患。一些城市在燃放爆竹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摇摆。那么,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呢? |
普通市民 环保局局长 消防队员 眼科医生 环卫工人 鞭炮厂工人
|
十几年前,我国南方的某座城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虽遭反对,仍砍掉了道路两边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有人认为,砍树容易栽树难,政府应该另想办法发展交通,不应该砍树——要路还是要树呢? |
司机 行人 交通局局长 道路附近居民 环保局局长 |
分小组,选择一则材料进行讨论。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个角色出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讨论时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
“口语交际”安排的交流主题是“意见不同怎么办”。
提示学生:“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仍然指向了“把握主要观点”这一语文要素。
本单元我们一直在训练学生在文本中抓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这是在我们充分阅读文本的前提下实现的。我们在课堂上形成的能力,终归要用于生活。我们在倾听他人发言的时候,也要听全面,耐心听他人讲完,也要能抓住他人发言中的关键句,来真正体会他人要表达的观点。而自己表达观点时,一定用明确的语句表达,有理有据。
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建议
一、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即思想):
《古诗三首》描述了自然风光的美景,借景抒怀。
之一《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之二《江南春》,这首诗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织起来进行描写,把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在烟雨迷蒙的春色之中,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
之三《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赞美了主人勤劳朴实,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乐趣。
《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三黑和土地》课文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二、教材关键句与主要观点关系的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要实现把握文章观点,本单元提供的学习方法是“抓住关键句”,那下面我们就需要关注每篇课文中的“关键句”,那些能够体现文章观点的关键句。
1、《古诗三首》:
《浪淘沙》抓住“九曲”“万里”“浪淘风簸”“天涯”等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感悟黄河的雄伟气势,同时也体会到黄河边“浪淘风簸”中讨生活不易,再与“同住河边的牛郎织女”形成对比, “牛郎织女”的田园牧歌生活,则更令人向往。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
《江南春》抓诗中为表现江南春天特点所描写景物,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
《书湖阴先生壁》。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2、《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课题,从整体入手”,这篇文章的课题很好地点明了中心,表达了思想。关注“只有”“一个”,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把握关键句,文章的关键句应该是两句:第一是“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第二句是“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在解读这两个关键句的过程中,总结出讲了三方面内容:
(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在梳理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到: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自然水到渠成地把握住“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同时体会作者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到结论的写作特点。(课后第二题)
本课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还大量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可结合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3、《三黑和土地》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依旧可以从关注课题入手,“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关键句就是“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有了土地,指土地革命后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恨不得……”“恨不得……”反复手法的运用,“尝一尝”是味觉、“试一试”是触觉,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热爱之深,渴望之切。
三黑正是这农民中的一员,接下来对三黑的描写中,我们可以重点抓住表现对三黑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
三黑翻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
勤劳积极的劳作,正是三黑对土地热爱的最好体现。
三黑在想:
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上东庄。
这些恰恰都是三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真正拥有了土地的农民,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积极交公粮,更加注重亲情等。
最后一小节:
三黑一遍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
这一小节从心理、神态、动作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三黑心里的甜,点明了中心。
整首诗歌中还有几处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活像旱天的鹅……(生动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渴望)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写出了三黑劳作认真)
……一张软床……这么好的床……(形象地表现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了三黑内心的喜悦)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形象表现庄稼长势喜人)
几处蝈蝈的描写:
其实是以蝈蝈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做了对比,小时候喜欢蝈蝈,可因为捉蝈蝈挨骂委屈,现在依然喜欢蝈蝈,听着地里的蝈蝈叫,不仅心里欢喜,还想招呼孩子们来抓。反应时代的变迁,农民生活自由,心里关爱农民。
4、《青山不老》课题就是中心,就是文章的思想,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及关键语句。
首先,通过完成学习提示的“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老人为什么要种树?”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意义,以此把握人物形象和精神;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老人种树这件事?”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解读“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以此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关键句子”
高启山
教学目标:锻炼“先读懂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再用上下文内容来解释难懂句子意思”、“用上下文中对人物做法和结果的介绍,来推想人物内心思考与精神追求”的能力。
教学凭借:
青山不老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一、回顾课文内容,用简要的话来叙述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做了什么事情?
二、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给方法,带着学生循着作者表达的思路去探究句子背后的深刻含义。
这些句子背后藏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呢?我们怎样读书思考才能读懂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呢?我们来一句一句的读一读。
(一) 理解“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理解这句话的思路:
1、命运是什么?在文中,“命运的选择”指的是什么?
(1)字面意思和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所指(字面的一般意思、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思维方式,先做出定义的判断,再去演绎到具体行为和思考)
命运:指生死、贫富的一切遭遇;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现代汉语词典1995年版)
命运,就是人的生与死、生活轨迹。
(2)命运的选择,得结合上文的事情——老人的生与死、生活的轨迹,都选择了与青山为伴,创造绿洲。
2、归宿是什么意思?生命的归宿指的是什么?
(1)归宿是什么意思?读字典的解释,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归宿:人和事物最终的着落。我们可以理解为最终到哪里。具体讲,就是最终要做什么,最终要回到那里。人最重要到哪里?要回到家里。(现代汉语词典1995年版)
(2) “生命的归宿”:读上文,联系上下文解释。在文中,具体指老人把青山当做自己要回归的家,把创造的绿洲当做自己生命最终的着落。这是逻辑的思考。
3、用上文的内容,来解释这一句话的意思:这是老人内心的独白。从字面来理解,结合这句话所在段落——【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是对“命运的选择、生命的归宿”的具体解释。——种树,是一辈子干事情的着落,青山,最终成为自己的家,或者在山上种树,还有可能——死了葬在青山。
4、齐读这一段话。注意传递出自己内心对老人的敬佩和赞叹。
(思考:理解的方法是:从字典中找到难理解的重点词语“命运”、“归宿”的意思,再来结合句子中所写的事件种树,结合上文的“每天去干什么、不去城里”来具体理解“命运的选择”、“生命的归宿”的具体所指——老人把在这里种树到老,“终要也爬不起来”,像其他老人一样死去,也要死在这青山之上,死在种树的过程之中。)
(二)理解“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里是三句话。
1、第一句,“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1)用文中具体内容来理解“山野老农”的“山野”所强调的意思——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人。
用上下文的环境来理解“山野老农”。
为什么强调“山野”?得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里的山野,指的是过去曾经的寒冷、荒凉和艰苦——【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是在这样环境中生活这的老农。——概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老农。
(2)用上文做事的结果来理解“自己的价值”。
这个山野老农创造出了什么价值?这得再去读课文的第1段、第5段和第4段,体会到老农给乡亲们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给环境保护创造了“绿洲”的价值。
(3)用上文人物的做法,理解“这样来实现”的“这样”。
读第3、4段。
再读第3段全段,尤其是前面理解过的“命运的选择与归宿”、第四段的最后一句“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来体会“这样”的意思。
思考:老人在“这样做”的时候,内心想的是什么?
老人心中装着家园、环境乡亲们的情怀,老人一辈子在为家园、环境的变化、乡亲们的幸福而做事的追求,老人令人敬佩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对老人敬佩的态度——这态度,是通过这样的话来表达出来的赞叹,也是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树立起来的可敬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出来的。
2、第二句: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联系“这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解来理解“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一种追求,一种梦想,一种精神,让大地绿起来的精神。
3、第三句话,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理解“与山川共存”,还得结合第3段的“做法”——老人在一天,就得与背后的青山在一起,这是“老人与山川共存”。
(2)理解“与日月同辉”——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样的情形?——白天黑夜都能够照亮世界,为人们带来光明,而且,永远亮下去。(提示:如果换成“与日月同在”,意思还一样吗?)
而与日月同辉,则指的是精神了。
什么才能与日月同辉?结合刚才的理解,我们会发现:是老人的情怀、老人的追求、老人的精神。只有这精神才能永远流传,世世代代流传,像日月一样,把这精神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与日月同辉。
(3)理解到这里,你再读这句话,你内心升起了对老人怎样的态度?
自然会觉得心情激荡,对老人的敬仰之情,会情不自禁的传递出来,对老人的赞叹,会从你读书的语气中洋溢出来。和他一起来的五个老人为了植树,让青山绿起来,已经死了;老伴为了植树,已经死了,他还在,等他死了呢?还有后来人,一代代传下去,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就是与日月同辉。
(4)练习朗读。
(思考:理解第一句话的方法,主要是先抓住关键的词语,从课文中去找到这些关键词语的注解,然后,再把这些段落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串联起来,形成对这句话深刻含义和主人公的态度、作者所表达的态度的理解与深刻体会。
第二句话,是第一句话的一个概括,是对人物精神特点的一个概括。主要是结合前面的第一句做出“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的概括。
第三句话前半句,仍然是结合着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来做具体解释;后半句,则是发散开来的联想——从否定开始——老人是不能与日月同辉的,那么,联想一下——在本文中,什么可以永久的存在?从老人的行为去联想一般的精神品质,这是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一种思路。)
(三)理解结尾的“青山是不会老的”
主要是读懂这句话与全文的“因果关系”——为什么青山不会老?用课文内容说原因,用上面三句话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态度说原因。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为什么?到上文去找依据,那就是因为“与日月同辉”,这精神就会照耀、影响很多人,传承这种精神,青山,永远苍翠,充满生机,怎么会老呢?
(2)朗读结尾两个段落。读出对老人的赞叹与敬佩!
课下再读课文,看看这些句子,你能够结合上下文来读懂这些句子背后藏着的深刻含义吗?
《少年闰土》——“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唯一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