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本三年级关于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训练的思考

(2018-10-12 09:28:10)
分类: 作文教学研究

部编本三年级关于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高启山

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后要求:你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在学校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这是一个口语交际话题。教师教学用书提出:“可以安排学生了解学校各个地方的特点,然后引导选择印象深刻、特别感兴趣的场景进行观察,可以在不同时间去看这里的环境怎样,同学们在干什么”,再借助提示来说话。

从教学用书的建议,其实就是一个“细致观察训练”。这样的教学具体要求,其实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课本口语交际的提示,先去把感兴趣的地方看得清楚,看的明白。这是在锻炼学生“细致观察——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在干什么”,类似一幅图画——具体地点、背景、任务活动。当然,在这个场景中,同学未必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那么,“干什么”这个要求,就需要学生看清楚“几个方面”——不同的学生在干什么。这就是观察的细致。

虽然是一个口语交际话题,但是,就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让他们有话可说,能够说得明白、具体。所以口语交际,观察认识生活,是重要前提。

本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够猜出他是谁”。

从教材的提示看,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身边的同学,可以写这个同学外貌、兴趣爱好、品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材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但是,“猜一猜”,却暗含了要求学生去调动平时的观察、再次去观察,这样才能写的准、猜得准。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这次习作,就更得再次去观察、去抓特点——“写的准”,就一定是“这个同学所独有的特点”,那就得观察比较。

所以,这次习作,暗含了“仔细观察,讲这个同学与其他同学相比较,抓住不同点”的训练要求了

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多美的发现”——要有所发现,就得仔细观察,就如同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过去那些没有看到过的或者过去没注意的景色“自然地或者人物活动的”,并且看清楚了这样的景象到底怎么美。这是教材暗含的“细致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让自己感到很美的景象”。既然是“发现”,总得相比较而言是“新”的,或者自己过去没看见过,或者其他人没看见过、没注意到。要想“新、独特、美”,就需要“看、听,并且‘辨’(辨别、比较,与其他景色相比较、思考,看看到底美在哪里)”。这是这个小练笔需要的“观察基础”

教学用书的建议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借助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素材”,其实是强调“学生得有观察或者有实践活动的体验与积累”。所以,如果学生在完成这个小练笔之前没有什么观察,就得安排这样的观察实践活动。因为到目前为止,学生并没有“观察积累”的训练,所以,得对学生的基础先进行了解,如果积累很好,则可以直接凭借积累说话,如果没有,就必须安排“观察训练”。

同时,这里“借助观察积累”本身,也暗含了“观察积累很重要”的意义体验。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日记。日记要求就是“所做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象到的、所感受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

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看到的和想象到的;《秋天的雨》,是看到的、闻到的、想象到的;“听听秋的声音”,则是听到的、想象到的。习作例文,则是自己印象深刻、值得记忆的经历。

日记有什么好处?前面提到的小练笔,就是典型的例证——只要平时观察积累很多,就能够很好的根据话题写话。日记记些什么?先得有所观察、有所经历、有所思考、有所想象,有所“发现”,这些都可以作为日记的材料。

第三单元:想象到的——奇妙的想象

第三单元是童话作文。教材的安排中,没有具体提到“观察”的要求。但是,童话的素材怎么来的?这里暗含了“观察——比拟化想象”的要求——想象得合理,所以,得先观察了解清楚现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把事物当作人来想象故事。

而且,虽然上一单元要求写日记而本单元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但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阶段同样是要求学生去观察记日记的。记录一些什么?自己根据日常的观察展开想象,是可以作为一个主题的。

第四单元的“读书推测”,依然延续了童话,是读童话的训练。虽然强调的是读书。但是这个单元同样是要求写日记的。所以,“读书心得”、读书积累,也是可以写进日记的。

 

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是专项“习作”学习训练单元。虽然是“专项写作”训练单元,但是,教材没有安排“怎么写”的具体项目,侧重的是“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协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怎样留心观察生活?

关于留心,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把心意留住”。留在那里?就是留在要观察的事物上。留心还解释为:关注、关心。按照这样的解释,留心观察生活就是“关注生活、关心生活,把注意力放在观察生活上”。教学用书上讲,“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心人”是什么样的人?有解释说:对某种事物有感觉的,算是有心了。所以,留心观察生活的意思是“对生活有感觉,关注生活,喜欢去对生活进行仔细观察、思考,体会到生活给自己的感觉”。对生活的感觉是什么?结合前面几个单元中我对观察认识的分析,对生活的感觉,就是能够从生活中体会到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新鲜的、觉得受到启示的、感受到美的东西。所以,留心观察生活又可以理解为“关注生活,去发现生活中哪些让自己感觉到新鲜的、有特点的、美的发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本单元 安排了四篇学习材料。(所实说是学习材料,教学用书上说,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语言积累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而是围绕着观察和留心观察的好处来安排教学)

《搭船的鸟儿》

按照教学用书和课后学习提示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项目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第一是结合全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外出的时候,留心观察了什么,是“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的;

第二是结合对翠鸟外表的描写,体会“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外表样子”,要留意它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吸引自己”的部分——让自己感觉到特别好看、特别美的那一部分的形状颜色(本段主要是颜色);

第三是结合对翠鸟“捕鱼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得静下心来,认真观察事物的“动作变化”,向摄像机那样把一个个动作的变化深深印在头脑中。

参考:

《燕子》一文描写了燕子在空中飞行的样子。作者这样写道:“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面;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一般的不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看到燕子在飞来飞去。而作者这里用了“斜着身子”,这是细微的变化,是燕子要绕弯飞行的时候的身体姿势;“横掠过”湖面则是另外的一种姿势,“尾尖偶尔沾一下水”这是飞行高度和身体姿态的细微变化。作者能够写出这些细微的变化,是因为作者用眼睛仔细看清楚了这些变化。

观察人也好,观察动物也好,观察其他动态事物也好,我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眼睛“跟不上”动态的变化,导致某一些动作没看清楚。

怎样才能细致地观察到动作细微的变化?《燕子》的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眼睛一眨不眨地去“追踪拍摄”。“斜着身子掠过,由这边的稻田,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眼睛始终盯在发生着动作变化的燕子身上,就像摄影机,拍摄下了燕子飞行的全过程,拍摄下了燕子飞行过程中动作的细微变化,哪怕是这次飞行遇上一次飞行的一点点细微的不同,哪怕是这个燕子与那个燕子飞行的一点点不同。

 

第四,从作者的观察收获、能够写的这么细致,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金色的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中,之所以叫金色的草地,是因为草地上的蒲公英是金色的,“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这快乐不单单是草地上宽敞好玩,还有探究的乐趣。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写道: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段话当中,作者写出了蒲公英在一天内颜色的变化,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他很疑惑,便仔细观察,发现颜色变化的原因是蒲公英花的形状变化:合拢-张开-合拢。

作者这很平常的文字当中,在告诉我们观察的功夫:

你要想把一个事物介绍的很清楚明白,得抓住它的特点,在一天内,从早晨到晚上,这个事物有啥变化?把变化搞清楚了,你就能够写得比较具体了,所以,你得留心去看。你看作者的叙述中,“发现”、“看见”,这说明作者总在关心着它,总在去看它,在不同时间,都在看,去看什么?就是看在不同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单单是“发现”变化,而且作者还去探究变化的原因。发现了变化,就作者提出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在告诉我们,观察事物,得一边观察一边想,提出问题来,而却通过进一步的“细致观察”来解决问题:是形状的变化,才出现了色彩的变化。这样的发现的乐趣,比单纯在草地上玩耍的乐趣要大的多吧?

这就是功夫!观察的功夫。

你要了解一种事物的特点,你可以坚持着在一定时间内去看,看看事物在不同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进一步观察,找出答案来。这样,你就能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

 

练习:去观察一下你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或者去观察一下你家小院的蔬菜瓜果,或者观察你家客厅卧室的花,看看在不同时间内(可能是一天内,还可能是几天内),它们的表现或这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仔细观察或者查一下资料,搞清楚变化的原因。把自己发现的变化及其搞清楚了的变化原因,记录下来。再整理成一段话。

 

交流平台

可以是学习回顾

回顾两篇课文的学习,教材安排的是体会作者留心观察的好处。认识可爱的小动物、有新的发现,有跟家深入细致的了解。

我以为还应该包括:怎么细致观察,观察的时候关注到事物的哪些方面。

关于习作例文

怎么观察一种小动物——观察他的哪些方面,在每一方面,细致观察他的那些具体部分(看、听、想),想一想让自己感觉到很有趣、很新鲜的是哪些部分。

怎么观察一种植物

按照生长的时间顺序,抓住植物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外形各部分的变化,通过看、尝等方式,细致观察了解果实的形色味道。

习作,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观察到的“新鲜的、有趣的、有新的发现的部分”写下来。

第六单元

本单元关于写的要求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本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主要是写景物的,表现景物可爱的特点。

本单元依然可以从课文中去学习观察。

景物:不同时间内,同一景物给人印象的不同;同一地点不同景物给人的不同印像(最深的);随着季节变化,给人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不同的季节啥最好

 

《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说明了“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优美、是座宝库”。

 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虽然都是小兴安岭的景色,但,作者在不同的时间,所写的景物各不相同。

写春天,作者写了“刚抽出的枝条、嫩叶”,写了“融化的雪、小溪”、“小廘”、 “随水漂流的圆木”;写夏天,作者写了“树木的茂密和野花”;写秋天,作者写了“白桦、枥树、松柏、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写冬天,作者写了“雪景”、紫貂、黑熊、松鼠“等。

在四个季节里,作者所写的景物只是在作者写到的那个季节里才有吗?不是的。夏天,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也有紫貂、黑熊、松鼠,秋天也会有开不败的野花。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抓住有特点的景物,写出特点。而作者所用的抓特点的方法是“抓住在不同时间内,给人印象最深的景物来写”:在一个季节里,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就写哪些景物。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会不重复、有特点。

与杨万里、苏轼看西湖,一个是侧重了“雨天景色奇幻”,一个侧重了晴天荷花之美一样,作者看小兴安岭的时候,在不同季节,他所关注的景物就不相同了。不同的时间,让作者感到最美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练习:观察早上和晚上的街道,看看早晨和晚上,街道上让你觉得很美丽、很吸引你的景物分别是哪些?记录下来。

《海滨小城》一文前三个自然段写的都是作者在海边看到的景色,三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看到的不同内容。第一自然段写通常情况下——白天的一般时候,写了天和海的蓝色,船的棕色、银白色,云朵与海鸥的白色、灰色,这些都是事物本来的颜色。第二自然段写早晨时候看到的景色——眼前的事物都变成了金黄色。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色——作者在这一自然段里写了船队回来海滩上喧闹的情景
在同一地点观察,在不同的时间内,作者抓住了不同的内容来写了。特别是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几乎是同一地点看到的相同的景物,由于所观察的时间不同,作者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内容很充实。
作者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是作者善于把同一场合内看到的景物在不同时间内给人的印象像比较,从而抓住了景物在不同时间内给人的各自最深的印象”——在白天,海上的景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蓝色、银白色、棕色、灰色 早晨海上景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金黄色。作者抓住了景物在不同时间内给自己留下的最身印象,也就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我们在某一固定的场合观察景物时,也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内,景物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要细致观察,认真比较。

观察的同时,记录下观察所得,作为日记收藏起来。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景物,注意写出美的特点。每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为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这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第七单元:想法的记录——日记,观察记录。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给我们很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语文要素则要求: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这样的要求,其实也是观察、记录的要求。珍贵的礼物,是观察和思考之后才能认识到“礼物、珍贵的”;想法——就是大自然的事物为什么会是珍贵的礼物?

本单元的观察训练,重点在“想”,有所发现之后,联想到它的意义和价值。联想 ,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之中。

第八单元:本单元,教材没有安排观察专项训练。

但是,从培养观察习惯的角度,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可以安排如下项目:

一是细致观察人物的外在表现,并思考人们内心在想什么。

细致观察叙写人物做事动作、表情和语言的变化

我们在日常的观察事物过程中,常常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不能够“捕捉”到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变化——外界出现了什么情况,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人物的动作、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写的时候,也不能够将这些细微的变化恰当的写出来。

《掌声》一文,主要介绍了一位残疾儿童英姿在老师和同学们一次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坚强起来的故事,体现了本单元主题——爱的力量。在写作方面,作者注意“细致观察、写出人物动作神态方面的变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作者在观察英子的时候,“细致的观察、把握住英子在老师让她去讲故事时候动作神态的变化”,同时,也将这些细微的变化写了出来,让我们读者如同看到了英子一样。

《掌声》中写到:“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讲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这里,“轮到英子”,是一个外界提示,大概是前面的同学讲完了,一种自然提示,或者老师提示该英子了。而这个时候,“全班同学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说明了全班同学的动作神态反应,“投向”是一个动作变化,而“一齐”,则是一种动作特点;这个动作同时引起了英子的动作变化“把头低下去”,这个变化是在大家“投向目光”后马上发生的——“立刻”一词写出了这种变化之快。如果不用“立刻”,改为英子低下了头,则不能将这种“马上、与大家动作相承接马上发生的”情形写出来。

下面对英子动作描写,在动作神态变化的时间、动作神态变化的状态上,也写得很细致。“,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了”。“犹豫了一下”,这是一个神态的细微变化,“慢吞吞,写出了”站起来的很慢,“眼圈红了”写出了当时英子的心情变化。作者在这里写得非常细致,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写出来的。

作者这样细致些了英子动作神态的变化,更好的突出了英子“不愿意、害怕别人看到她走路姿势、担心被别人耻笑不够自信”的特点。

 

听、看清楚人物怎么说,想一想他在想什么

写清楚人物怎么“说

  在《灰雀》中,作者这样写他们的对话:

列宁问小男孩看见了深灰色胸脯的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里的省略号,写出了男孩当时说话的支支吾吾,不很流畅;当男孩不再言语的时候,列宁“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自言自语”写出了列宁当时好像在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样子。当列宁问他“会飞回来吗”的时候,男孩是“肯定”的说“一定会飞回来。”

在这里,省略号所表现的“支支吾吾”、列宁的“自言自语”、男孩说话时的“肯定”的语气,不但能让我们如同听到而且好像看到人物在“怎么说”。

读了这些文字,我们就好像看到了说话的人在说话,看到了他说话的时候的神色、动作,也体会到了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我们在观察人物说话的时候,要仔细看,仔细地听,看看人物说话的伴随着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听清楚人物说话时候的语气,音量的高低,细细揣摩人物说话时候的心情和态度;在写人物的对话,要注意交代清楚作者在怎样说——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声音,在哪里说,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文章写出来,就能够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