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掌声》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的思考
(2017-10-20 15:17:10)| 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
对“《掌声》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的思考
高启山
某老师制定三年级《掌声》一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时,其中一条是这样的:“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对这样的目标制定和表述,做了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从老师的表述看,目标达成的结果是指向内容的理解和体会的,忽略了运用语文能力的锻炼。
阅读教学,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不对吗?没有错误。但是,语文课应该干什么的?在2014年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吴中豪谈到了当前语文教学要实现两个转型的问题——“第一个转型,是从理解内容来组织课程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教学过程组织,也应该围绕语言文字运用来组织安排。我认为这是第一个方面,是教学理念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果作为这节课的终结性目标,阅读课则仍然停留在“从理解内容来组织教学”,语文课,仍然是“人文课”,语言文字运用和实践,没有提到语文课堂的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不能得到锻炼。
第二,“抓关键词句”也不能作为中年级的能力锻炼项目。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如果确实被教师认为这是在“教方法,锻炼阅读能力”,那么“抓关键词句”是应该安排在三年级来锻炼的能力吗?
我们回顾一下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中段的“阅读”的要求是“能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句话中,落脚点是“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不是“抓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语?怎么样确定?如何指导学生来抓关键词语?目前还少有研究者就这样的问题作出过明确可行的研究结论。更多的研究,在于针对一些“教师认为的关键词语”,怎样指导学生理解。所以,教师的目标表述中“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本身,将目标指向了一个老师自己也并不很清楚该怎么落实的行为上面。
老师会说,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就是“指导学生去理解关键词语”。好,那么,这样的表述也是一个有问题的目标。
课标说“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整个中年级段的目标。如果老师认为自己的描述是在落实“……作用”这样的目标,在课堂上,怎么变成学生能够让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观察可以检测”的行为目标?如果不能,那么,这样的表述,可以不经过对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上落笔的“万能目标”。
第三、应该把“指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目标具体化。
首先:“指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本是一体,不可分割。课表原本是这样说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基础。
我认为,老师在设计这个目标的时候,应该思考的是“在本课,凭借什么素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在读懂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要搞清楚“凭借什么素材”,我们得先认真研读教材,确定可以锻炼“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词句素材(学习锻炼的载体)。
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在这段话中,有一个出现两次的词语“总是”,总是怎样,总是“默默”的,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默默、最后一个离开的原因,是最后一句话“不愿意”。两个“总是”,写出了英子的“行为特点”,应该算是关键句子了。那么,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句,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得先查字典理解“默默”,再结合第一句话中的“教室的一角”,读懂表面的意思——每天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教室的一角不说话;再将“早早就来”和“最后一个离开”结合起来,体会英子的行为特点——总是早来晚走;这时候,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总是这样?”结合最后一句“不愿意”能够读懂“总是在这样”的原因,这样,学生读这段话,抓住两个“总是”去想象:在教室内的一天,几乎任何时候,英子都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因为她不愿意别人看见;去想象英子内心怕别人看到的具体想法,也就体会了思想感情。
如果想象不出来“被别人看见是怎样的内心”,就需要读下文,结合“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体会这样的神态动作背后的内心想法和态度。于是,前面的问题就解决了。
……
到这里,还仅仅是读懂了关键词句“表的情,达的意”,所用还没体会出来呢。怎么体会作用?朗读是一种方法,体会“总是”表达出来的语气;删掉总是,与原文对比,体会“总是”能让人想象出一整天,时时刻刻都在“躲避”和别人交流,都在不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这就是“总是、早早、最后一个离开”所起的作用。
那么,确定本课“指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的目标,该怎样具体表述呢?我尝试着这样表述:
【指导学生用“结合上下文读懂句子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展开想象”的方法,体会描写英子行为特点及其变化的句子,揣摩英子内心的态度变化,体会全班同学的内心想法。】
这个目标,不单单是在读懂两个带有“总是”的句子中落实,还要在读懂后面“英子行为变化的句子”、“掌声”与“英子行为变化”的联系的过程中落实。
说到这里,有的老师又会质疑了——难道,读懂内容就不是目标了吗?
是。只是,读懂内容本身,是在运用方法读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的结果,隐形的产品。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是锻炼阅读能力。在课前,我们教师非常清楚我们要指导学生、锻炼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读书,从而形成读书能力和习惯,在课堂上,我们才能非常清醒地去落实这“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切实地实现“目标的转变”。
2017.10.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