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教学目标细化最资料
(2017-10-16 08:34:59)|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生字7个,会写的生字12个,要积累的词语14个以及和生字词相关的形近字,多音字。
2、读准字音: “曲阜”读作:qū fù。“风餐露宿”读作:lù(《现代汉语词典》739页,“露宿”lù sù在室外或野外住宿。“风尘仆仆”读作:pú,不要读三声。
3、识记字形: “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字里面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积累】
练习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
读课文第一段,边读书,边结合查字典,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的意思并读懂句子意思(联系语境,就是读明白这里指的是谁远近闻名,谁的知识渊博),体会孔子当时的身份及对知识的渴望并读懂这段话的意思。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查字典并结合语境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佩服、敬重、止境”的意思,想象孔子前往洛阳拜师途中遇到的困难(读这些词语,想象这些词语所表现出来的孔子拜师过程中行为表现、当时人物的内心思考和态度),体会孔子拜师历经的艰辛,联系前面词句,体会“终于”的语气和当时的态度,读懂这段话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并结合以上词语读懂体会孔子和老子谦虚有礼的品行。
读课文第三段,结合“每天”、“随时”“毫无保留”,通过想象,来体会孔子的认真求学及老子的真心传授学问。
在以上读懂词句段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孔子决意拜师---历尽千辛万苦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的顺序,复述课文。
积累课后选做题中的孔子名言。
【表达学习】
体会“拜”“迎候”表情达意的作用。
“拜”字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教学时,可以先从造字上体会“拜”中的文化,然后勾画文中用“拜”组成的词语及句子。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拜访、拜见、拜师”几个词语所表达出来的对老师的景仰之情,最后朗读体会“拜”所传递出来的敬仰之情;同样,用换词的方法体会“迎候”所表现出来的礼仪以及老子对孔子的尊重。
18 盘古开天辟地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10个生字,会写的生字14个,要求积累的词语13个以及和生字词相关的形近字、多音字。
2、读准读音:“隆隆”读作lóng lóng,(《现代汉语词典》732页,“隆隆”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雷声隆隆,炮声隆隆。)汗毛读作:hàn máo
多音字“倒了下去”中的“倒”读三声,“血液”中的“血”读四声。
3、识记字形:“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
4、要积累的词语:
①形容词的形式:隆隆的雷声
茂盛的花草树木
②反义词形式:轻而清的东西
升高一丈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练习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
读课文第一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查字典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宇宙、混沌”的意思,想象出“宇宙馄饨”的情形,并读懂这段话的意思。
读课文第二段,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抡、劈”及反义词“上升——下降、轻——重、清——浊”的意思,想象出盘古开天后天地变化的情形,读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简要说说盘古看见爱天后天地的变化。
3、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顶、蹬”的意思,想象盘古开天后继续做出的努力和内心的活动,抓住“多少年、逐渐、累得倒下去了”,体会到盘古不怕牺牲、奉献的精神。
4、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辽阔、奔流不息、滋润”、的意思;读第四段的排比句,能够说出排比句写出了事物的几种特点(或者写了几种事物),想象画面,体会到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按照“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复述故事内容。
【表达学习】
学习作者把几个方面都写到,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写了盘古倒下去后的变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呼出的声音变成了……眼睛变成了……四肢变成了……肌肤变成了……血液变成了……汗毛变成了……汗水变成了……
这里,一方面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排比句中每个小句子的句式是相同的,读起来句子很有节奏感;另一方面,体会作者如何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变成”,表现了盘古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了对人类有用的一部分,从而感悟写作的时候,把每一个方面都考虑到写下来,就能够写得具体一些。教学时,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对盘古的赞扬之情。
【阅读拓展】
从《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你是否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并对神话故事产生了阅读的兴趣?课下你还可以读一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
19 赵州桥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10个生字,会写的生字14个,要求积累的词语23个。
2.读准字音:本课新学多音字“前爪”中的“爪”读zhǎo,知道它的另一种读音爪(zhuǎ):爪子。
3.识记字形:“县”字的上面是两横;“设”字的右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横”字不要把其中的“由”写成“田”;“举”字的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且上短下长;“贵”字的上面不是虫;“参”字下面三撇的占位。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练习一边读一边想,在读懂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读懂课文。
1、 读第一段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世界闻名、设计”的意思,并联系“一千四百多年”体会赵州桥的历史悠久、坚固以及建造者李春的了不起。
2、 读第二段,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雄伟”的意思——联系后面的词句读懂课文从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等方面理解桥的雄伟特点,并能读懂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话的总分关系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着第一句话写的;结合上文“描写桥的设计”相关句子和一般的桥的特点,理解“创举”的设计具体所指,联系“既……又……”句子所讲述的内容,体会这个复句从两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好处,进一步理解“创举”的深刻含义,在朗读中读出“雄伟”的气魄,体会作者自豪、赞美的情感。
3、读第三段,读懂“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用递进关系句式“不但……而且……”概括了前文的内容,又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坚固、美观”的意思,读懂“坚固”是就前面的建筑结实雄伟而言,“美观”联系下面“有的……有的……还有的……”,想象栏板上雕刻着的各种精美的图案,在此基础上,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知道后面几句都是围绕“美观”来写的。练习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读出最桥上精美图案的赞美之情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过渡句,积累“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4、读第四段,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智慧、才干、宝贵、遗产”的字面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上文的“创举”(所写内容)、第三自然段“美观”理解智慧、才干、宝贵;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遗产理解词语,能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到作者的自豪以及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的情感,练习朗读,读出自豪和赞美的感情。
【表达学习】
1.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2.过渡句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引导学生通过“不但……而且”与“又……又……”的不同来让学生感悟、交流这样写的好处,体会表达的精妙之处。
【阅读拓展】
这篇《赵州桥》中作者用排比的方法把赵州桥的特点表达得很清楚,《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文,同样也在表达上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0*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阅读能力的培养】
1、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语文园地五》
1、积累含有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成语: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在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同时进行积累,借助书籍和网络积累补充积累其他类似词语。)
补充:因小失大互通有无争先恐后名存实亡悲喜交加深入浅出古往今来死里逃生
2、背诵十二生肖,积累生肖文化。
3、加偏旁识字高--- 搞稿(蒿)扁---遍编(蝙)方--- 妨防(坊)丁---盯叮(顶)居---剧据(剧)旁---傍磅(膀)认识9个生字(积累识字方法--加偏旁识字,交流讨论哪些字加上不同偏旁还能组成新字。)
【单元整理】
用“有的…有的…”介绍多种不同情形
教学背景:
低年级小学生在介绍“某一场景或者画面中几种事物不同情形”的时候,往往不善于区分各自不同,写的时候也往往不能够恰当的把几种不同情形罗列出来。结合本单元《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片段学习,学习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来具体介绍画面或者场景中许多事物的不同情形或者特点。
原文原句:
《赵州桥》写桥上美丽的图案部分: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自然段,作者在介绍人物的“形态”: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原句赏析: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在这个片段中,“有的”后面写的也是事物的具体形态,是事物做具有的人物或者事物的形态或者动作特点。
同样,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这个片段中,“有的”后面写的人物做事的形态或者动作特点。
作者在这里多次用“有的”表现了画面上同类人物或者事物的不同特点,对前面的概括作出具体解释。
具体方法:
单元教学结束,安排专门的时间,来针对这两个自然段,进行方法归纳的学习。
一、发现共性
让学生阅读两个片段,发现两个片段在写法上的共性。
要点:都是介绍某一画面中的多个事物或者人物;都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格式;“有的……有的……”这些句子内容,其实是对冒号前面那个比较概括的词语的具体解释。
二、特点赏析:
1、思考:两个片段中,作者用“有的……有的……”介绍画面的时候,前面都有一句话,这句话的结尾还有一个冒号,“有的……有的……”与前面的句子是啥关系?
解释,是对冒号前面一个有概括力词语的解释。比如:精美的图案,后面的“有的……有的……”写各种龙的姿态就是解释“精美”的;比如“形态各异”,后面的“有的……有的……”写人们不同的姿态,就是解释“形态各异”的。
2、比较阅读
修改赵州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栏上刻画了各种各样的龙。
讨论:这样写与课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哪个写得好?
课文写的好。课文把“桥栏上”雕刻的龙的不同姿态写出来了,让我们确实感到很精美。作者前面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然后在具体介绍,我们对这个画面的特点,就能够有很明白的了解了。
学生自己讨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片段
要点:这样写,就把画上人物的不同点写出来了,更让我们感觉到这幅画的作者艺术水平多么高超——那么多人物,姿态都是不相同的。
三、总结方法
1、写一个场景中或者一个画面中,同类事物有各自不同特点;一个场面中,不同人物有不同表现的时候,可以用“先介绍一些这个画面或者场景给人的总体印象,再用‘有的……有的……”来逐一介绍各自的不同。
2、观察事物的时候,一个场景或者一个画面中,有多个人物或其他事物的时候,要细致观察比较,看看他们的形态、表现,有什么区别,介绍的时候,“有的”后面,要把各自的特点写清楚。
学后练习: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课下同学们的活动,介绍完了各种活动类型后,再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同学们活动的特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