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学目标
(2017-08-24 15:07:05)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学目标(及达成策略参考)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字词积累目标】
1、要求认识的生字5个,会写的生字12个,要求识记的词语19个。
2、
3、
【阅读理解锻炼目标】
1、学生读书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查合字典,学习采用“同义词意思合成的方式”理解“坪坝、打扮、招引、飘扬”的意思;用想象的方法理解民族服装的鲜艳,并结合“鲜艳”理解“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意思;读完第一段,能够用第一段的内容来解释“民族小学”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游戏”的意思,做动作想象理解“招呼、敬礼、摇晃”的意思;锻炼用“读懂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句子”的方法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文中表达核心意思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用表达核心意思的句子来简要表达段落的意思。
2、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1、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所写出的“民族多”的特点和一边看一边欣赏的语气。
用删掉这些连词,朗读比较体会语气的方式来体会语气不同、情感表达不同的方式来体会作用:用“有”就比不用要好。在这里,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或者在课文学完之后,安排专门的欣赏练习来赏析。背诵这个句子。
2、体会“如何把安静写具体”。
第3自然段,先写一个静止的画面。作者是如何写安静的?做者写了几种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原本是好动的,本来好动的事物都不动了,这样写就强调了(衬托)一个“静”字。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安静”(发现小动物变化与“安静”的关系);引导思考小动物原来是怎样的,现在为什么不动了,体会写这些小动物变化的作用。然后,练习朗读。背诵整个段落。
附:【表达学习设计】
教学设计:
一、提炼概括
学生读书,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路上走来了多个民族的小学生。指导要点:把对各种民族介绍,用“多个民族”来简要概括。
二、读书想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边读句子边联系下文想象,多个民族的小学生,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服装在路上行走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看到这景象内心愉快的情感。
三、关注特征
提示学生关注这个句子的特征:连续用了四个“有”字,引导学会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有”字呢?不用“有”字行不行?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呈现两个不同写法的句子:
1、……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2、“……小路上,走来许多小学生,傣族的,景颇族的,阿昌族和德昂族的,汉族的……”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比较,发现:连续用上“有……的”的语速会慢一些,不用“有”可以快一点;体会“慢”与“快”的语气,要求学生自己来朗读比较:哪一种速度,能够让人边读边想象眼前的美好景色?
四、提炼总结
最后,教师小结:连续用上“有……的”,把小学校内“有哪些民族的”介绍清楚了。为什么要介绍清楚?因为本文写的是“民族小学”,这是需要交代清楚的;同时,连续用“有……的”因为能够把一边看一边欣赏各民族小学生的感情表达出来。
学后练习:
你家里的书橱里有很多书并为之自豪吗?你的玩具箱里有很多玩具并且很得意吗?你家的小花园里有很多种开放的花你很喜欢吗?课下,同学们玩的各种游戏让人感到很开心吗?连续用上“有……的”,写一个长句子来介绍,把自豪、得意、喜欢的感情表达出来。
范例:我家小书柜里有很多书。有历史方面的,有科普方面的,有学习辅导方面的,还有很多文学作品。
教学背景:
针对学生写话时,不能把抽象的意思表达具体这一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作者用“化动为静”的方式,来把抽象的“静”的景象写具体。
原文原句:
人教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写了很多原本平常总在“动”的事物: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有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表达赏析:
这几句话,写了原来“摇”着的树枝,欢快鸣叫的小鸟,不停地扇着翅膀飞行的蝴蝶,跳来跳去的猴子。同学们读书读得好啊,好到了什么程度?作者把这些原本“动”的事物写的静了下来:不摇了,不叫了,停下来,好奇地听着,你说,这样一变化,外面该是多么安静啊!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写变化”,为了表达“安静”,这个意思,让原来“动”的情形、“闹”的情形安静下来。写出了他们变得安静下来的样子,“静”的意思,静的程度就突出出来了。
教学设计:
一、提炼概括
读这两句话,概括这两句话的意思:
窗外很安静,树木和小动物都在认真听同学们读课文。指导要点:抓住最能表现这段话意思的词语来概括。
二、读书想象
读句子,展开想象:
原本“摇、叫、飞、跳”的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现在“不摇了、不叫了、停下来、那样好奇”的在同学们读书,他们可能在想什么?心里可能在说什么?
三、读说结合
引导学生齐读每一种“事物变化短句”,请一名学生叙述“它在想……”
四、比较赏析
探究对树木和小动物行为变化描写与“静”的关系:
作者写窗外树木和小动物“安静下来”的变化,突出了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的意思?
句子比较:
窗外十分安静。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有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讨论: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点:一是把“安静”的情形写的很具体;再就是作者写树木和小动物们的变化,突出了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好。
五、提炼总结:
要想写“安静”这样的意思,可以通过把原本“动的、闹的”情形的变化写下来,写他们原来怎么“动、闹”,现在怎么不动、不闹了。
学后练习:思考一下你们住的地方,白天“动的、闹的”情形,到了晚上有哪些变化?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夜里“动的、闹的”情形的变化,突出夜里的“静”。你可以接着这句话往下写:
夜幕降临了,闹腾了一天的小区(村庄)终于静了下来。
范例:闹腾了一天的小区终于安静下来啦。小孩子们高兴吵嚷的游戏活动结束了,跑了一天的车停在了车位上,路灯下,原来飞着的小虫子也都回家了,窗外的风,好像疲倦了,再没有了白天的力气,家家户户的灯,都熄灭了……
2 金色的草地
【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生字2个,会写的生字13个,要求识记的词语14个。
2、读准字音:其中有几个字容易读错、写错,要提示学生注意:如“假、朝”是多音字,在课文里分别读成jiǎ、cháo
3、记忆字形:“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并注意和“要”区分;“绒”的右边是“戎”,不要写作“成”。
4、新词积累:一本正经:形容规矩、很庄重。引人注意:引起人的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一边读书,一边查字典理解“一本正经、假装、引人注目、观察”的字面意思,并练习用“读懂生词意思来读懂句子意思”的方法来读懂句子(读懂词语的基础上想一想句子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玩耍、绒毛”的意思。结合读课文,在句子的词语联系中,读懂上面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所写的事物、人物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有趣”的意思——能够用课文具体内容来说明“有趣”指的是什么(用上下文具体内容来理解富有概括力的词语的意思);做动作理解“合拢”的意思,读课文,把几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读懂并能表述蒲公英花花形变化的特点(把几层层连贯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指导学生把几个段落联系起来,读懂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锻炼用读懂上下文因果关系的能力)。
2、读课文第4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表述作者说“它(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的原因,锻炼学生“用上文内容来解释句子”的能力。
3、练习复述“草地在一天中颜色变化的原因”。反复朗读并背诵句子: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表达学习目标】
善于细致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第自然段,抓住对蒲公英的形状、颜色描写的用词变化,体会本文写出了“事物特点的变化”。对照学生过去写一种事物特点的习作,让学生推想作者为什么把景物能写得这么具体——留心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意识。作者发现了草地在“早午晚”间的变化,没有停留在发现变化上面,而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其策略是“进一步细致观察”——发现了“像手掌可以张开合拢”,而且发现了这种事物的变化与“时间地点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大自然的趣味。
归纳:观察一种事物,要仔细观察,去发现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了什么样变化,记录下来,再体会这种变化与时间地点的变化有什么关系。然后,把思考的内容也记录下来。
附:【表达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针对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停留在眼前、满足一时的实际,学习作者在观察事物的时候,长时间地去留意随时间变化事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抓住事物特点。
原文原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写道: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特点赏析:
课题之所以叫金色的草地,是因为草地上的蒲公英是金色的,“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这快乐不单单是草地上宽敞好玩,还有探究的乐趣。
这段话当中,作者写出了草地在一天内颜色的变化,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他很疑惑,便仔细观察,发现颜色变化的原因是蒲公英花的形状变化:合拢——张开——合拢。
作者这很平常的文字当中,揭示了观察的功夫:
要想把一个事物介绍的很清楚明白,得抓住它的特点,在一天内,从早晨到晚上,这个事物的外在特征有啥变化?把变化搞清楚了,就能够写得比较具体了,所以,得留心去看。作者在叙述中,“发现”、“看见”,这说明作者总在关心着它,总在去看它,在不同时间,都在看,去看什么?就是看在不同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单单是“发现”变化,而且作者还去探究变化的原因。发现了变化,就作者提出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在告诉我们,观察事物,得一边观察一边想,提出问题来,而却通过进一步的“细致观察”来解决问题:是形状的变化,才出现了色彩的变化。这样的发现的乐趣,比单纯在草地上玩耍的乐趣要大的多。
教学设计:
一、提炼概括
读这一自然段,要求练习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草地上蒲公英的随着时间推移在变化;变化的原因是蒲公英的花瓣在随时间变化而张开合拢。
二、比较赏析
将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相比有啥不同?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讨论交流两个自然段的不同点:
第一自然段只写了“草地是金色的”;第三自然段,写出了颜色的变化:绿色——金色——绿色;而且,还写出了颜色变化的原因。
2、细读第三段,引导学生从第三段的句子中寻找:作者在第三段能够写出颜色的变化,而且能够写出变化的原因。——仔细观察。
讨论: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的?
看了一天的时间,早上看,中午看,晚上还看,留意了草地一天内颜色的变化;然后,还要早上去看,中午去看,晚上去看,到近处细看那一朵蒲公英花朵在一天的张、合情况;今天是这样的,明天是这样的吗?还得进一步去印证,多看好几次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讨论归纳
要了解一种事物的特点,你可以坚持着在不同时间内请去看,看看事物在不同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进一步观察,找出答案来。这样,就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写的时候才能写出事物的特点。
学后练习:
去观察一下你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或者去观察一下你家小院的蔬菜瓜果,或者观察你家客厅卧室的花,看看在不同时间内(可能是一天内,还可能是几天内),它们的表现或这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仔细观察或者查一下资料,搞清楚变化的原因。把自己发现的变化及其搞清楚了的变化原因,记录下来。再整理成一段话。
3 爬天都峰
【字词积累】
1、
2、读准字音:发颤(chàn)鲫(jì)鱼
3、识记字形: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较,如“辫”和“辩、辨”的区别;“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阅读能力锻炼】
1、锻炼学生从头读到尾,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读懂句子的意思,进而读懂全文内容的能力。
(1)查字典理解“似乎、笔陡、白发苍苍、奋力”的字面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词语和句子,读懂词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提示下读懂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读懂课文内容——边读边结合查字典的意思,想象实际情形,理解“笔陡、似乎、挂”等关键词语,体会读懂“笔陡的石级.....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的意思,想象事物的样子,体会“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这句话所写出的景象是多么险要;读到老爷爷约我“一起爬”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想象“我”当时在想什么(——结合具体的行为动作和语言,推想原来的想法,现在的想法,内心所想的变化);读到“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体会“终于”所表达出来的心情——回读前文,抓住“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从动作和语气中体会人物心情)体会爬上顶峰之后的心情变化。
(3)读到最后一段,提示学生结合我与老爷爷的对话,体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含义(联系上文人物的行为动作和语言,文字表达的语气,体会总结性的、含义较深刻句子的意思)。
2、根据“爬天都峰前——爬上了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这样的提示来复述课文内容。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
1、观察事物时,想一想:眼前的事物像什么。
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抓住“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在这句话中,体会作者写眼前事物特点的时候,两次运用了“眼前事物像什么”的写法。第一处是用“笔陡”来写石级的特点。笔陡,就是像直立的笔那样直上直下,可见“陡”的程度之深;仅这一个词还不够,作者还写了石级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从天上挂下来的铁链,一定是垂直垂直的,得多陡啊!
归纳:作者看到眼前事物的特点,想像它像什么类似的事物,把“像”的事物写进来,这样,事物的特点就让读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背诵第2自然段
2、写清楚连续动作而变化。
再读课文第6自然段:抓住“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出做事时连续候动时,写清了动作的变化。“一会儿、一会儿”恰当的把两种不同的动作连接表达出来,写出了动作的变化,如果不用“一会儿一会儿”,则没有这种随着时间推移动作在变化的意味。
背诵第6自然段。
4* 槐乡的孩子
【阅读能力的锻炼】
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槐乡孩子”哪些好玩的事情
《语文园地一》
1、积累多音字:
1.假装假日(假:两种读音,读三声时有三种解释①不真实的,如真假,假如,假话等;②借用、利用,如:假公济私;③据理推断,有待验证,如:假设,假说。读四声时意思是: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如:放假、假期、请假。)
2.问好好奇(好读三声时解释①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反,如:好事、好东西;②友好、和睦,如:相好、友好。读四声时意思是:爱,喜欢,如:爱好、好学。)
3.发现白发(发读一声时的解释发
4.晃眼摇晃(1.
晃
5.朝向朝霞(1.
朝
(积累这些带点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和不同意思,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音字的扩词训练,丰富词语积累。)
2、古诗积累《小儿垂钓》(了解诗的大体意思后熟读成诵。)
3、去偏旁识字:珠—朱桥—乔停—亭襟—禁亿—乙谋—某障—章诗—寺绿—录,要求认识的生字9个。(认识9个汉子,在引导学生再举类似的例子,从而学会积累这种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