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在重庆,就《一碗水》的教学,与陈亚飞老师做过研讨,陈老师告诉我,教学效果很好。我把设计要过来,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碗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字,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透”和“浸”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碗水”的特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学习把相邻几个自然段意思合并在一起的方法;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把相邻几个自然段意思合并在一起的方法;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孩子们,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一篇课文,大家看课文纸,题目是什么?师板书课题。注意说话不拉长音。
2、看到这个题目,谁能像刚才给我提问题一样,也提三个问题?(为什么叫一碗水?(特点)一碗水在哪儿?围绕一碗水发生了什么事?(它有什么作用?)
3、这三个问题文中有介绍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
2、检测生字。
苔藓
浸满 石墩
粑粑
芋头
乳汁
过山藤
浸得满满的
吱吱地叫着
什么是粑粑?
3、检测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要像说话一样去读。
让学生逐段朗读。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注意“六不”以及语句停顿、标点作用、长句换气、声音宏亮等,没读好的地方让学生练习到读好。)
三、读文寻答案
1、还记得刚才我们提的三个问题吗?找生说。
2、教师引导学生探寻答案。
在哪儿?
要引导学生抓句子之间的联系。(第一自然段)
‚一碗水的特点?
抓“虽然……可是……”、“既……也……”两组关联词以及“缝、浸、总是、不紧不慢”等词语,概括出:小而不干,不浅不漫。(解释“浸”:液体渗入或渗出。把“浸”与“冒、流”对比。)
进一步体会出一碗水的特点:神奇。
这样的水你见过吗?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老师告诉你:非常特别、非常奇妙、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叫做神奇)
读出神奇。(A学生说出重读词;B“它呢”后边加逗号,表示特殊强调,读出喜欢;“不紧不慢”读出那种悠缓。)
ƒ 什么作用?(哪些事?)
可以喝水。谁来喝水了?
A
第三自然段找中心句:小小的泉水虽然只有一碗,可是我们很喜欢它。
找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很喜欢。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最能说明“很喜欢”的一个词:一定。
什么是“一定”?(固定不变,必然,必定)(写出了喜欢的程度)。
B引领学生概括4、5、6自然段的意思。(学生如果说对,反追过程:你是怎么想的?渗透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小松鼠、喜鹊、竹鸡及其它小动物都很喜欢来喝水。
小松鼠很喜欢来喝水。
山喜鹊很喜欢来喝水。
发现、总结:第四自然段的意思包括第五、六自然段的意思,三个自然段的意思就用第四自然段的意思来代替。
把第四自然段的意思再简练一步:小动物们都很喜欢来喝水。
C什么作用?(我和小动物们都很喜欢来喝水。这一碗水给养了我们和小动物们)
3、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从文中已经都找到了,可文章并没有结束,后边还有两个自然段,是不是这两个自然段可以去掉呢?这两个自然段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将是下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找到了我们所提三个问题的答案,学习了如何把相邻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合并在一起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一碗水。
二、课文学习
1、默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老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一碗水的呢?
2、什么是灵泉?
3、为什么老人们称它是一眼灵泉?
鸟儿喝了它的水,唱得那么动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那么机灵;
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那么聪明。
4、联系上文理解三个“那么”。
文中是怎样描写鸟儿动听的歌声的呢?
山喜鹊鹊、鹊、鹊的叫。为什么这样叫?它当时的心情怎样?(快乐)
找生读出快乐。
还会有哪些鸟叫呢?(姑姑鸟姑姑的叫,麻雀叽叽喳喳地叫……好热闹啊)
它们歌唱得怎样?(动听)到底有多动听?——那么动听!
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词,那么一词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喜爱的思想感情。
谁能带着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山喜鹊的叫声?找生读。
‚文中是怎样写小松鼠的机灵的呢?
竖着尾巴,小眼睛那么亮,每喝一口水,就很快地用爪子擦擦嘴,吱吱、吱吱地叫着
小松鼠当时什么心情?(快乐)
找生读出快乐!
ƒ文中又是怎样写小伙伴的聪明的呢?(小组合作学习)
A找生说。(树叶卷成杯子;躲得远远的,不惊动这些树林里的小主人;你吃一点我的,我吃一点你的;来到树荫下,坐在石墩上;架起柴火烧芋头)
B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当时的场景。(找多名同学说)
开心、愉快、喜悦、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开怀畅饮……
C这是一种什么快乐?(歇息的快乐、分享的快乐、野炊的快乐、偷看的快乐……
找一名同学读,读出快乐!
D小伙伴们到底有多聪明文中没有多做具体描写,而是任你去想象,所以就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那么”。
5、 进一步体会“那么”的用法
。(去掉“那么”和换成“特别”后与原句
比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鸟儿喝了它的水,唱得那么动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那么机灵;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那么聪明。
(2)鸟儿喝了它的水,唱得动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机灵;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聪明。
(3)鸟儿喝了它的水,唱得特别动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特别机灵;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特别聪明。
6、运用“那么”说话。
(1)其实,第七自然段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配乐出示下文,找生读。
这一碗水,
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
鸟儿喝了它的水,
唱得那么动听;
小松鼠喝了它的水,
显得那么机灵;
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
一个个那么聪明;
……
(2)省略号什么意思?
(3)还有谁会喝到这一碗水呢?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用“ 喝了它的水, 得那么 ”的句式说一句话。找学生说。
(小兔子喝了它的水,跑得那么快;
小蜜蜂喝了它的水,飞得那么远;
大象喝了它的水, 变得那么勤劳;
老人喝了它的水,变得那么健康;
姑娘喝了它的水,变得那么漂亮;
植物喝了它的水,枝叶长得那么茂盛 ……
(4)让孩子补写诗歌。(把诗歌纸发给学生填写)
这一碗水,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
鸟儿喝了它的水,唱得那么动听;
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那么机灵;
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那么聪明。
(5)找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7、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一眼泉水虽小,但是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哺育了大山的生灵万物,
所以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它是大山的乳汁吧?它真甜!
(1)谁是母亲?谁是乳汁?谁是儿女?
(2)文中介绍了她哪些儿女?
我们、小松鼠、山喜鹊、竹鸡……
还有第一自然段中的植物。
(3)文中最后两自然段,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表达喜爱、赞美的情感)板书赞美。
8、训练按一定顺序想和写的习惯。
黑板上由三个问题变成了四个问题。看到题目给它提问题,一定要有个顺序,先想什么?后想什么?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一点基本习惯和能力。谁能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顺序把这四个问题连起来说一下?(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板书:文章结构)
9、完善诗歌。
(1)你所填的诗歌完整吗?如果让你在这首诗歌的最后加上一句,你想怎么写?(优美的语言可以借用),再补上题目,写上自己的名字。
(2)找生读自己的完整作品。
(3)回家后,一定要把你今天的杰作读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今天学会了写一首诗歌,题目是——
,作者是——
10、学生质疑,教师出示有问题段落:
山喜鹊飞来的时候,爱在那棵青松上停一停。有一只先飞下来,鹊、鹊、鹊地叫。它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于是大家都飞下来,在泉水边跳着。潮湿的沙地上,留下了它们大大小小的爪印,有的像竹叶,有的像梅花……
(让学生发现,找出错误原因,培养学生评鉴能力。)
三、作业:
1、书写生字
2、拓展阅读
①吴然的《歌溪》和《珍珠泉》
②小赋《一碗水》(自己写的,如喜欢,可读一读)
一碗水
林深枝密,石壁苔痕。壁下有泉,悠缓浸出,恰有一碗之数,终岁不溢,盛夏不涸。昔时年少,呼朋引伴,割猪草,采山珍,笑声惊云。行至于此,叶为杯,取甘饴,开怀畅饮。又常见,鸟飞兽跃,蜂游蝶舞,怡然共享甘醇。鸟鸣悠扬,小兽机敏,一派祥和温馨。天赐灵泉,福泽万物,自然之美,人性之善,天人合一,方得永存!
板书:
一碗水
3作用
神奇
灵泉
1哪儿
文章结构
少而不干
那么
2样子
不浅不漫
…… 4
赞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