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彭才华《凡卡》实录与赏析(王崧舟)
(2014-11-28 17:21:26)分类: 阅读教学设计 |
彭才华《凡卡》实录与赏析(王崧舟) (2013-10-29 18:3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课堂六下
情到深处才“反复”
王崧舟
语文素养需不需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对语文素养有着怎样的作用和价值?怎样的语文知识才是必需的?语文知识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传授?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语文知识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语文能力?
课程改革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热火朝天般的推进之后,这些曾经被打入冷宫、流放千里的有关“语文知识”的课程论问题,再次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重新眷注和反思。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在很大程度上跟“语文知识”这个令语文界深感纠结的问题紧密相关。
于是,“语文知识”犹如咸鱼翻身,又一次颤颤巍巍地登上了课程改革的大雅之堂。
才华的《凡卡》一课,正是在这样一个课改背景下,凭着自身某种敏锐的语文意识、谨严的教学勇气,对阅读课的“语识”(即“语文知识”,相对于“语感”)问题所进行的一番艰苦探索。
一、反复:语文知识的发现与提取
《凡卡》一课,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加以检视,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反复”这一事关言语表达知识的提取和落实。
“反复”,既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偶尔也会作为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加以使用。当“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时,它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时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特殊语文现象。“反复”的语用意图,或在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或在于厘清行文脉络、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凡卡》一文,“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出现在契诃夫的笔下的。那么,《凡卡》一课,是如何将这一语文知识纳入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加以有效落实的呢?
1.在矛盾中发现语识
在理清《凡卡》全文的脉络之后,教学转入了对“反复”这一语文现象的聚焦。凡卡的信中,反复出现“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词语和句子,其中,“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四次、“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叫“反复”,这样写,是为了加强语势、抒发凡卡强烈的悲苦之情、祈求之愿。而是采用了类似“欲扬先抑、抑后再扬”的比较方式,通过补充契科夫自己的创作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于无疑处激活学生对此一语文现象的疑问和困惑。一句话,“反复”这一语识是在教师创设的矛盾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的。显然,由问题情境引发的语文知识是真实的,因而也是建构的、和学生的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的。其实,知识皆始于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凡卡》的教学显然是按着知识真实的生产过程来设计的。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有了方法论的启示了。
2.在体验中感悟语识
其实,要解读、掌握“反复”这一语文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对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强烈的祈求心愿有一个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语文知识,只有融入了学生对文本、对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命运的真切体认,才能被活生生的、而非机械死板的掌握。所以,当“反复”作为一种语文矛盾被揭示之后,教学就此宕开一笔,刚刚聚焦的“反复”现象被暂时悬置起来,师生的目光转而投向“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对于凡卡的生活,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紧锣密鼓、敲骨吸髓般的细读体验,这就为贴肉贴心般的感悟“反复”这一语识积蓄了充足的情感能量。这一环节的实施,既从源头上为学生建构“反复”这一语识指明了方向,也从根本上拒绝了以理性分析、简单灌输来落实语文知识的方式。唯有体验,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从而深深地扎根于个体的精神土壤,这是知识活化的不二法门。
3.在回旋中巩固语识
到了揭示矛盾阶段,语言的反复、表达的反复已经瓜熟蒂落一般成为凡卡的生命之辞,也成为学生的情动之辞。在学生通过切己体察、移情体验、回旋美读等方式深切地感悟和体认到凡卡的悲惨命运之后,那一声声“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的恳求、祈求、苦苦哀求,已经化作了每位学生巨大的同情和悲悯之辞。貌似啰嗦的反复,才是最真、最强、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生命话语!老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凡卡的反复之辞,大雪无痕般地运用着反复、回旋的课堂技巧和艺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反复”这一修辞格的语言表达力量。教学看似没有刻意安排“巩固”这一环节,但是,谁又能质疑这样一种回旋的教学安排对于“反复”这一语识所起到的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呢?
二、融合:语文知识的领会与运用
《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文知识的发现和提取是苦心孤诣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少所谓的“语文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化的模式传授语文知识,这种传授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建构的、融于生命的,是能有效促成“语识”向“语感”转化的。老实说,回到从前的那种理性化、系统化、机械操练化的方式只能是死路一条。在“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上,才华可谓匠心独具、蹊径独辟。
1.语识与形象感悟相融合
知识本身是在剔除了生活的种种纷繁复杂、有血有肉的细节之后的抽象概括,但是,知识的产生却始于感性、始于细节、始于生活的纷纭多姿。同时,知识也只有融入了生活的种种现象、细节和变幻莫测的真实情境后才能最终被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在《凡卡》的教学中,“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是和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合二为一的。一遍遍的“带我离开这儿”,话语的背后是凡卡的凄凉境况、悲惨命运,更是凡卡于凄惨遭际中怀抱着一点希望的苦苦挣扎。这里,“反复”地反复呈现,是与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种种细节融合在一起的,是现象本身的一体两面。对于这一点,才华不但有着清醒的意识,亦且做得相当到位。
2.语识与情感体验相融合
据我看来,“反复”与其说是一种语文现象、修辞现象,毋宁说更是一种情感现象、思想现象。正如才华自己在课的总结点化中所讲的那样: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是的,当人物的内心世界悲苦到无法排遣又不得不排遣的时候,种种所谓的抒情方法、技巧、艺术就会随了情感自身的逻辑应运而生,在这里,真正反复的并非一串相同的词语、句子,而是一再伤害、一再折磨、一再煎熬着凡卡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引发矛盾”与“揭示矛盾”这两个环节之间,老师要插入“体味生活”这个与“反复”语识的掌握并无直接关系的教学环节,而且,此环节在整堂课的章法处理上显然是一处“详写”,教师的课堂生成可谓浓墨重彩、泼墨如云,至该环节的收煞处,学生对凡卡所过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确实有了某种切肤之痛。一句话,蕴含着高浓度情感的“语文知识”只有用情感的方式才能被学生切实的理解并掌握。
3.语识与审美建构相融合
语文知识的掌握,说白了不外乎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基于理性、通过理性、最终以理性结果加以存储的方式;一种是基于感性、通过感性、最终以感性色彩加以领悟的方式。我们说,前一种是“科学的”,后一种是“审美的”。《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识的落实,显然走了审美的路子。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回避了对“反复”这一修辞格的概念性解释,甚至连“反复”这一术语也是通过“反复听到”、“反反复复听到”这样一种教学情境话语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学生的理解视野,回避直白、回避告诉、回避简单灌输,正是“审美化教学”所秉持的课堂规则。其次,“反复”这一语识的教学,被精致地融入到某种一唱三叹、回旋复沓的课堂节奏中,这种课堂节奏,有着音乐一般的气质、诗一般的神韵,这种节奏本身就是某种教学元素的一再反复。在同一语言的反复诵读中、在同一情感的反复渲染中、在同一生活的反复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反复”、掌握了“反复”,语文知识与课堂的审美建构在此取得了一种艰苦但不失优雅的融合。
【附:课堂实录及点评】
《凡卡》课堂实录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契诃夫图)认识他吗?
生:这是契诃夫吧。
师:很好,他就是100多年前俄国的著名作家契诃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4年为“契诃夫年”,因为那一年是契诃夫逝世一百周年。现在,几乎他的所有小说和剧本都有了中文译本,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作品。
师:(出示主题图:凡卡)接下来这个人,你们一定认识吧?
生:(齐答)凡卡。
师:(板书课题)没错,他就是凡卡。联系你的预习,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通过预习知道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吃不饱,穿不暖,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生2:透过这幅图,我知道这是凡卡偷偷给自己爷爷写信的情景,感觉到他很可怜。
二、理清脉络
师:他为什么写信呢?
生:他写信让爷爷来接他回家。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哪些段落似乎与凡卡写信毫无关系的?把这些段落找出来。
生:(自学后汇报)4、5、6、13、14段与写信没多大关系。
师:对的!总的来说,有两处是吧?一处是4、5、6自然段,另一处是13、14自然段。那么这两处分别写了什么呢?
生:一处是写爷爷守夜,另一处是写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师:对!这是在凡卡写信的时候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它是插在凡卡写信的过程中写的,这叫插叙!(板书:插叙)
师:除了插叙部分,哪些才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呢?
生:凡是凡卡写信的内容都有引号。
师:没错!文中标有引号的段落才是信的具体内容。
【作为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而“课时意识”则是边界意识的某种具体反映。这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理清脉络,既是揣摩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做到胸怀全局;也是感知章法秘妙,擦亮“语文”这双慧眼,显然,两处“插叙”确是本文的一大秘妙;同时,理清脉络还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归类处理,在我看来,要规避“情节分析”这一阅读教学的痼疾,对内容归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疫”措施。】
三、引发“矛盾”
师:信中直接写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生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
生2: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
①
②
③
④
⑤
师:我们反复听到的“亲爱的爷爷”在信中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听到“带我离开这儿吧”,又出现了多次,读起来有些啰嗦。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
①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②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③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④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⑤ 亲爱的爷爷,来吧!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凡卡的生活。
【教学直指“反复”这一“语识”。“一课一得”可谓提高教学实效的金玉良言。“一得”之“得”,既有“重点”之义又有“收获”之义,且两者形成某种因果关系,即:只有做到一课一重点,学生最终才能一课一收获。“反复”这一语识的掌握,便是《凡卡》第一课时的重点所在。】
四、体味“生活”
师:课文里有一句直接写出了凡卡的生活,是哪一句?
生: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板书:连狗都不如!)连狗都不如的生活!那究竟是种怎样的生活啊?赶快去读书,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
【课至此突然宕开一笔,转而指向“凡卡的生活境况”。这一“宕”,独出机杼、慧心可鉴!】
生:(速读,找句子)
生1:(读第8自然段)这段写出了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非常不好。
生2:(读第15自然段)这一句也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痛苦,非常艰辛。
师:孩子们,我们的理解是否能更深一层,比如这第8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师:老师把第8自然段的前面部分分成了三节,为什么?
生:文章从不同的三件事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艰辛。
师:挨打、挨饿、挨困,读这些文字,我们得读出画面,在这些场景中,有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朗读该段的第二层语句)我想到咱们一日三餐吃得饱饱的,而凡卡只能吃一点东西,可怜呀!
师:读到“稀粥”这个词语,你似乎看到什么了呢?
生:我仿佛看到那粥里都是水。
师:而旁边的老板呢?
生:他们吃着大鱼大肉。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一起读。
生:(朗读该段的第二层语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一次回旋,“吃的”连狗都不如。】
师: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凡卡被皮带毒打,是多么疼呀!
师:你注意到了毒打,还有哪一个特写镜头也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揪!
师:怎样地扯、怎样地拉才是“揪”啊?
生1:使劲地揪。
生2:狠狠地揪。
生3:蛮横地揪。
师:是的,老板不顾一切地、残忍粗暴地拉着、扯着、 揪着凡卡啊!此刻我们再读这个句子,感觉一定不一样!
生1:(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
师:此时的他不能走动了,被托着走呀,再读。
生1:(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二次回旋,“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挨打仅仅只有这一次吗?
生:(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这一句中的“戳”,也像一把刀一样刺痛了我的心!我仿佛看到老板娘恶狠狠地朝凡卡戳过来。
师: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呀!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吧!
生:(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三次回旋,依然是“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朗读第15自然段)楦头是非常硬的东西,打下去,凡卡一定很痛。
师:是的,那么重的木头打下去,凡卡昏过去了,好不容易才醒来。我们不敢想啊,来,我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15自然段)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四次回旋,继续强化“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你还有什么想迫不及待地说的吗?
生:(朗读第8自然段的第三层语段)凡卡睡觉也睡不好,他一定又痛又困。
师:你从哪些词中注意到凡卡连觉都睡不好?
生:凡卡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上。
师:在你的想像中,“过道”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1:过道有蟑螂。
生2:常常有臭虫。
师:是啊!在炎炎酷暑里,到处是嗜血的蚊虫,凡卡只能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秋天到了,瑟瑟的秋风吹来,凡卡还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凛冽的寒冬里,老板缩在暖和的被窝里,而凡卡仍然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8自然段的第三层语句)
师:从哪个词中,你猜想出凡卡一定很困很困?
生:别想。
生:只好。
师:对于凡卡来说,觉都不能睡!这是人过的生活吗?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五次回旋,“住的”连狗都不如。】
师:对凡卡来说,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何止这样几个画面?读着他饱蘸血泪的叙述,听着他悲苦无助的哭诉,我们的眼前仿佛再次出现了这样的悲惨画面——
(大屏幕出示,音乐响起)
生:(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师:读着凡卡饱蘸血泪的述说,听着凡卡声声悲苦的哭诉,我们痛心地看到——
生1:有一次,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却叫凡卡去了,凡卡向伙计抱怨,却遭到了伙计的一阵毒打,但是凡卡不敢叫,生怕会再惹上一顿毒打。
生2:有一次,店里的伙计喝醉了,拿起扫帚就打凡卡,凡卡哭着,把熟睡中的老板给吵醒了,老板十分生气,伸出他鹰爪一样的大手,凶狠地揪着凡卡的耳朵在屋子里转圈。然后再回到自己温暖的被窝继续呼呼大睡。
……
【由对文字的直接品读到对情节的间接想象,内在的逻辑只有一条——情感。非如此,不足以深入感受凡卡的悲苦生活;非如此,不足以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非如此,不足以体认“反复”这一辞格的情感诉求。】
师:是的,这不是人过的生活!这甚至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啊!可,凡卡是人啊,还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啊,一个比你们还小两岁的善良的男孩啊!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来,咱们再一次去感受凡卡那度日如年的生活,那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大屏幕出示)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生:(朗读句子)
五、揭示“矛盾”
师:凡卡再也受不住了,他向爷爷发出了痛苦的哀求,发出了绝望的哭喊!
【情感如开闸之水、一泻而下。凡卡如是,学生如是。于是,对于“反复”的解读便有了共通的心理前提和情感储备。】
(大屏幕出示)
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2.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3.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4.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5.亲爱的爷爷,来吧!
生1:(朗读第1句)
师:凡卡实在太痛苦了,太想回到乡下去啊!第一组同学,我们来帮凡卡求求爷爷。
生:(朗读第2句)
师:第二组,我们也来帮帮凡卡吧!
生:(朗读第3句)
师:第三组同学们,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啊!
生:(朗读第4句)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为凡卡哀求,一起哭喊!
生:(朗读第5句)
师:(面对生1)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请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帮你一起求爷爷吗?
生:因为,我写着写着,想起了很多的事,我觉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想回到乡下,所以老师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帮我一起求!
【角色置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语识理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师:是啊!你在写信,也在回忆着一件件往事。当越来越多的往事浮上心头,你多么想回到爷爷身边啊!此时此刻,你还觉得这些话啰嗦吗?
生1:不啰嗦,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
生2:不啰嗦,凡卡实在是太痛苦了!
师:是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啊!正是因为凡卡的生活太痛苦、太悲惨、甚至连狗都不如,所以凡卡才一次次的哀求,才一次次的哭喊,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
生:(齐答)回到乡下去。
【“情到深处才反复”,点睛之笔!辞者,情之用;情者,辞之体。情与辞在本质上是同构的、是共生的。“反复”是辞,“反复”亦是情。形式与内容至此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师:对,回到乡下去,回到爷爷身边去,回到他唯一的亲人身边去。总之,离开这儿,结束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师:(稍顿,轻声)那么,乡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爷爷会带凡卡回乡下去吗?这封信能改变凡卡的命运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彭才华《凡卡》实录与赏析(王崧舟) (2013-10-29 18:3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课堂六下
情到深处才“反复”
王崧舟
语文素养需不需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对语文素养有着怎样的作用和价值?怎样的语文知识才是必需的?语文知识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传授?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语文知识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语文能力?
课程改革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热火朝天般的推进之后,这些曾经被打入冷宫、流放千里的有关“语文知识”的课程论问题,再次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重新眷注和反思。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在很大程度上跟“语文知识”这个令语文界深感纠结的问题紧密相关。
于是,“语文知识”犹如咸鱼翻身,又一次颤颤巍巍地登上了课程改革的大雅之堂。
才华的《凡卡》一课,正是在这样一个课改背景下,凭着自身某种敏锐的语文意识、谨严的教学勇气,对阅读课的“语识”(即“语文知识”,相对于“语感”)问题所进行的一番艰苦探索。
一、反复:语文知识的发现与提取
《凡卡》一课,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加以检视,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反复”这一事关言语表达知识的提取和落实。
“反复”,既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偶尔也会作为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加以使用。当“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时,它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时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特殊语文现象。“反复”的语用意图,或在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或在于厘清行文脉络、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凡卡》一文,“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出现在契诃夫的笔下的。那么,《凡卡》一课,是如何将这一语文知识纳入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加以有效落实的呢?
1.在矛盾中发现语识
在理清《凡卡》全文的脉络之后,教学转入了对“反复”这一语文现象的聚焦。凡卡的信中,反复出现“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词语和句子,其中,“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四次、“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叫“反复”,这样写,是为了加强语势、抒发凡卡强烈的悲苦之情、祈求之愿。而是采用了类似“欲扬先抑、抑后再扬”的比较方式,通过补充契科夫自己的创作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于无疑处激活学生对此一语文现象的疑问和困惑。一句话,“反复”这一语识是在教师创设的矛盾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的。显然,由问题情境引发的语文知识是真实的,因而也是建构的、和学生的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的。其实,知识皆始于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凡卡》的教学显然是按着知识真实的生产过程来设计的。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有了方法论的启示了。
2.在体验中感悟语识
其实,要解读、掌握“反复”这一语文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对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强烈的祈求心愿有一个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语文知识,只有融入了学生对文本、对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命运的真切体认,才能被活生生的、而非机械死板的掌握。所以,当“反复”作为一种语文矛盾被揭示之后,教学就此宕开一笔,刚刚聚焦的“反复”现象被暂时悬置起来,师生的目光转而投向“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对于凡卡的生活,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紧锣密鼓、敲骨吸髓般的细读体验,这就为贴肉贴心般的感悟“反复”这一语识积蓄了充足的情感能量。这一环节的实施,既从源头上为学生建构“反复”这一语识指明了方向,也从根本上拒绝了以理性分析、简单灌输来落实语文知识的方式。唯有体验,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从而深深地扎根于个体的精神土壤,这是知识活化的不二法门。
3.在回旋中巩固语识
到了揭示矛盾阶段,语言的反复、表达的反复已经瓜熟蒂落一般成为凡卡的生命之辞,也成为学生的情动之辞。在学生通过切己体察、移情体验、回旋美读等方式深切地感悟和体认到凡卡的悲惨命运之后,那一声声“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的恳求、祈求、苦苦哀求,已经化作了每位学生巨大的同情和悲悯之辞。貌似啰嗦的反复,才是最真、最强、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生命话语!老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凡卡的反复之辞,大雪无痕般地运用着反复、回旋的课堂技巧和艺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反复”这一修辞格的语言表达力量。教学看似没有刻意安排“巩固”这一环节,但是,谁又能质疑这样一种回旋的教学安排对于“反复”这一语识所起到的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呢?
二、融合:语文知识的领会与运用
《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文知识的发现和提取是苦心孤诣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少所谓的“语文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化的模式传授语文知识,这种传授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建构的、融于生命的,是能有效促成“语识”向“语感”转化的。老实说,回到从前的那种理性化、系统化、机械操练化的方式只能是死路一条。在“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上,才华可谓匠心独具、蹊径独辟。
1.语识与形象感悟相融合
知识本身是在剔除了生活的种种纷繁复杂、有血有肉的细节之后的抽象概括,但是,知识的产生却始于感性、始于细节、始于生活的纷纭多姿。同时,知识也只有融入了生活的种种现象、细节和变幻莫测的真实情境后才能最终被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在《凡卡》的教学中,“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是和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合二为一的。一遍遍的“带我离开这儿”,话语的背后是凡卡的凄凉境况、悲惨命运,更是凡卡于凄惨遭际中怀抱着一点希望的苦苦挣扎。这里,“反复”地反复呈现,是与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种种细节融合在一起的,是现象本身的一体两面。对于这一点,才华不但有着清醒的意识,亦且做得相当到位。
2.语识与情感体验相融合
据我看来,“反复”与其说是一种语文现象、修辞现象,毋宁说更是一种情感现象、思想现象。正如才华自己在课的总结点化中所讲的那样: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是的,当人物的内心世界悲苦到无法排遣又不得不排遣的时候,种种所谓的抒情方法、技巧、艺术就会随了情感自身的逻辑应运而生,在这里,真正反复的并非一串相同的词语、句子,而是一再伤害、一再折磨、一再煎熬着凡卡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引发矛盾”与“揭示矛盾”这两个环节之间,老师要插入“体味生活”这个与“反复”语识的掌握并无直接关系的教学环节,而且,此环节在整堂课的章法处理上显然是一处“详写”,教师的课堂生成可谓浓墨重彩、泼墨如云,至该环节的收煞处,学生对凡卡所过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确实有了某种切肤之痛。一句话,蕴含着高浓度情感的“语文知识”只有用情感的方式才能被学生切实的理解并掌握。
3.语识与审美建构相融合
语文知识的掌握,说白了不外乎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基于理性、通过理性、最终以理性结果加以存储的方式;一种是基于感性、通过感性、最终以感性色彩加以领悟的方式。我们说,前一种是“科学的”,后一种是“审美的”。《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识的落实,显然走了审美的路子。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回避了对“反复”这一修辞格的概念性解释,甚至连“反复”这一术语也是通过“反复听到”、“反反复复听到”这样一种教学情境话语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学生的理解视野,回避直白、回避告诉、回避简单灌输,正是“审美化教学”所秉持的课堂规则。其次,“反复”这一语识的教学,被精致地融入到某种一唱三叹、回旋复沓的课堂节奏中,这种课堂节奏,有着音乐一般的气质、诗一般的神韵,这种节奏本身就是某种教学元素的一再反复。在同一语言的反复诵读中、在同一情感的反复渲染中、在同一生活的反复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反复”、掌握了“反复”,语文知识与课堂的审美建构在此取得了一种艰苦但不失优雅的融合。
【附:课堂实录及点评】
《凡卡》课堂实录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契诃夫图)认识他吗?
生:这是契诃夫吧。
师:很好,他就是100多年前俄国的著名作家契诃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4年为“契诃夫年”,因为那一年是契诃夫逝世一百周年。现在,几乎他的所有小说和剧本都有了中文译本,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作品。
师:(出示主题图:凡卡)接下来这个人,你们一定认识吧?
生:(齐答)凡卡。
师:(板书课题)没错,他就是凡卡。联系你的预习,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通过预习知道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吃不饱,穿不暖,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生2:透过这幅图,我知道这是凡卡偷偷给自己爷爷写信的情景,感觉到他很可怜。
二、理清脉络
师:他为什么写信呢?
生:他写信让爷爷来接他回家。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哪些段落似乎与凡卡写信毫无关系的?把这些段落找出来。
生:(自学后汇报)4、5、6、13、14段与写信没多大关系。
师:对的!总的来说,有两处是吧?一处是4、5、6自然段,另一处是13、14自然段。那么这两处分别写了什么呢?
生:一处是写爷爷守夜,另一处是写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师:对!这是在凡卡写信的时候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它是插在凡卡写信的过程中写的,这叫插叙!(板书:插叙)
师:除了插叙部分,哪些才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呢?
生:凡是凡卡写信的内容都有引号。
师:没错!文中标有引号的段落才是信的具体内容。
【作为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而“课时意识”则是边界意识的某种具体反映。这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理清脉络,既是揣摩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做到胸怀全局;也是感知章法秘妙,擦亮“语文”这双慧眼,显然,两处“插叙”确是本文的一大秘妙;同时,理清脉络还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归类处理,在我看来,要规避“情节分析”这一阅读教学的痼疾,对内容归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疫”措施。】
三、引发“矛盾”
师:信中直接写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生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
生2: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
①
②
③
④
⑤
师:我们反复听到的“亲爱的爷爷”在信中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听到“带我离开这儿吧”,又出现了多次,读起来有些啰嗦。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
①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②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③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④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⑤ 亲爱的爷爷,来吧!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凡卡的生活。
【教学直指“反复”这一“语识”。“一课一得”可谓提高教学实效的金玉良言。“一得”之“得”,既有“重点”之义又有“收获”之义,且两者形成某种因果关系,即:只有做到一课一重点,学生最终才能一课一收获。“反复”这一语识的掌握,便是《凡卡》第一课时的重点所在。】
四、体味“生活”
师:课文里有一句直接写出了凡卡的生活,是哪一句?
生: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板书:连狗都不如!)连狗都不如的生活!那究竟是种怎样的生活啊?赶快去读书,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
【课至此突然宕开一笔,转而指向“凡卡的生活境况”。这一“宕”,独出机杼、慧心可鉴!】
生:(速读,找句子)
生1:(读第8自然段)这段写出了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非常不好。
生2:(读第15自然段)这一句也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痛苦,非常艰辛。
师:孩子们,我们的理解是否能更深一层,比如这第8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师:老师把第8自然段的前面部分分成了三节,为什么?
生:文章从不同的三件事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艰辛。
师:挨打、挨饿、挨困,读这些文字,我们得读出画面,在这些场景中,有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朗读该段的第二层语句)我想到咱们一日三餐吃得饱饱的,而凡卡只能吃一点东西,可怜呀!
师:读到“稀粥”这个词语,你似乎看到什么了呢?
生:我仿佛看到那粥里都是水。
师:而旁边的老板呢?
生:他们吃着大鱼大肉。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一起读。
生:(朗读该段的第二层语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一次回旋,“吃的”连狗都不如。】
师: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凡卡被皮带毒打,是多么疼呀!
师:你注意到了毒打,还有哪一个特写镜头也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揪!
师:怎样地扯、怎样地拉才是“揪”啊?
生1:使劲地揪。
生2:狠狠地揪。
生3:蛮横地揪。
师:是的,老板不顾一切地、残忍粗暴地拉着、扯着、 揪着凡卡啊!此刻我们再读这个句子,感觉一定不一样!
生1:(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
师:此时的他不能走动了,被托着走呀,再读。
生1:(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二次回旋,“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挨打仅仅只有这一次吗?
生:(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这一句中的“戳”,也像一把刀一样刺痛了我的心!我仿佛看到老板娘恶狠狠地朝凡卡戳过来。
师: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呀!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吧!
生:(朗读该段的第一层语句)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三次回旋,依然是“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朗读第15自然段)楦头是非常硬的东西,打下去,凡卡一定很痛。
师:是的,那么重的木头打下去,凡卡昏过去了,好不容易才醒来。我们不敢想啊,来,我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15自然段)
师: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四次回旋,继续强化“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你还有什么想迫不及待地说的吗?
生:(朗读第8自然段的第三层语段)凡卡睡觉也睡不好,他一定又痛又困。
师:你从哪些词中注意到凡卡连觉都睡不好?
生:凡卡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上。
师:在你的想像中,“过道”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1:过道有蟑螂。
生2:常常有臭虫。
师:是啊!在炎炎酷暑里,到处是嗜血的蚊虫,凡卡只能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秋天到了,瑟瑟的秋风吹来,凡卡还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凛冽的寒冬里,老板缩在暖和的被窝里,而凡卡仍然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8自然段的第三层语句)
师:从哪个词中,你猜想出凡卡一定很困很困?
生:别想。
生:只好。
师:对于凡卡来说,觉都不能睡!这是人过的生活吗?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五次回旋,“住的”连狗都不如。】
师:对凡卡来说,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何止这样几个画面?读着他饱蘸血泪的叙述,听着他悲苦无助的哭诉,我们的眼前仿佛再次出现了这样的悲惨画面——
(大屏幕出示,音乐响起)
生:(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师:读着凡卡饱蘸血泪的述说,听着凡卡声声悲苦的哭诉,我们痛心地看到——
生1:有一次,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却叫凡卡去了,凡卡向伙计抱怨,却遭到了伙计的一阵毒打,但是凡卡不敢叫,生怕会再惹上一顿毒打。
生2:有一次,店里的伙计喝醉了,拿起扫帚就打凡卡,凡卡哭着,把熟睡中的老板给吵醒了,老板十分生气,伸出他鹰爪一样的大手,凶狠地揪着凡卡的耳朵在屋子里转圈。然后再回到自己温暖的被窝继续呼呼大睡。
……
【由对文字的直接品读到对情节的间接想象,内在的逻辑只有一条——情感。非如此,不足以深入感受凡卡的悲苦生活;非如此,不足以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非如此,不足以体认“反复”这一辞格的情感诉求。】
师:是的,这不是人过的生活!这甚至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啊!可,凡卡是人啊,还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啊,一个比你们还小两岁的善良的男孩啊!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来,咱们再一次去感受凡卡那度日如年的生活,那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大屏幕出示)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生:(朗读句子)
五、揭示“矛盾”
师:凡卡再也受不住了,他向爷爷发出了痛苦的哀求,发出了绝望的哭喊!
【情感如开闸之水、一泻而下。凡卡如是,学生如是。于是,对于“反复”的解读便有了共通的心理前提和情感储备。】
(大屏幕出示)
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2.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3.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4.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5.亲爱的爷爷,来吧!
生1:(朗读第1句)
师:凡卡实在太痛苦了,太想回到乡下去啊!第一组同学,我们来帮凡卡求求爷爷。
生:(朗读第2句)
师:第二组,我们也来帮帮凡卡吧!
生:(朗读第3句)
师:第三组同学们,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啊!
生:(朗读第4句)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为凡卡哀求,一起哭喊!
生:(朗读第5句)
师:(面对生1)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请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帮你一起求爷爷吗?
生:因为,我写着写着,想起了很多的事,我觉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想回到乡下,所以老师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帮我一起求!
【角色置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语识理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师:是啊!你在写信,也在回忆着一件件往事。当越来越多的往事浮上心头,你多么想回到爷爷身边啊!此时此刻,你还觉得这些话啰嗦吗?
生1:不啰嗦,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
生2:不啰嗦,凡卡实在是太痛苦了!
师:是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啊!正是因为凡卡的生活太痛苦、太悲惨、甚至连狗都不如,所以凡卡才一次次的哀求,才一次次的哭喊,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
生:(齐答)回到乡下去。
【“情到深处才反复”,点睛之笔!辞者,情之用;情者,辞之体。情与辞在本质上是同构的、是共生的。“反复”是辞,“反复”亦是情。形式与内容至此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师:对,回到乡下去,回到爷爷身边去,回到他唯一的亲人身边去。总之,离开这儿,结束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师:(稍顿,轻声)那么,乡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爷爷会带凡卡回乡下去吗?这封信能改变凡卡的命运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