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年级上语言表达学习序列]《穷人》结构赏析:用“心理活动”,串联起事件的各个部分

(2014-09-16 06:15:28)
标签:

情感

分类: 课本里藏着的写作功夫

《穷人》结构赏析:用“心理活动”,串联起事件的各个部分

 

       从五年级开始,高老师就结合一些课文,介绍了写作中要写进“心理所想”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写进心理所想,能够“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比如《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旅》》等等。

      《穷人》是一篇小说,作者更是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桑娜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活动,比如在开头写“桑娜对丈夫的担心、挂念”,抱回西蒙孩子后“内心的紧张、忐忑不安”,丈夫回来前听到响动的惊怕等等,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都非常真实的表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一个主妇对家庭的责任,一个邻居对另一个邻居的关心,做了善事之后,内心因为贫穷而产生的矛盾,紧张等等,让读者读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家庭妇女,从而被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不穷的”品质特点而深深感动。

        穷人这篇课文在心理活动描写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心理活动作为线索,串联起了事件的各个部分。你们来看:

        开头,做这些桑娜的心理活动:为出海至深夜不归的丈夫担心害怕:“听着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肉跳”是一种极度害怕、紧张的心情,为什么啊?作者继续写:“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第二自然段写出心惊肉跳的原因,担心丈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出现什么不测,那样,这个家庭就垮了!这是非常真实的心理活动,任何一个妻子在这样情形下都会有的心理活动,一个关爱着丈夫和家庭都有的心理活动。而正是这样的心理活动突出了家庭的贫穷、生活的艰辛。

      这是对丈夫的担心和关心。

      桑娜要出去看看,看什么?看丈夫,这是担心的持续。话锋一转,她想到了西蒙。西蒙在生病。“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这是一个穷人对另一个穷人的同情,关心。“‘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这是对她关心西蒙原因的进一步解释,写出了对西蒙一家生活的担心。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这里,担心升级,内心出现了“惊恐”。惊恐,是从“疑问”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这是对穷邻居西蒙的担心和关心。

      抱回西蒙的孩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是救人的本能,非做这样做不可,一个母亲看到此情此景救人的本能,是不需要反复思考的。“不知道,却非这样”,是对一位母亲天性善良品质的表现。

      等到安顿好了孩子,才对做了事情以后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于是,“担心”又来了:“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心事来了,这件事应由两个人担当,没商量就定下来了丈夫会同意吗?这不是暂时的救急,而是长期的抚育,一抱定终身,家里这么穷,丈夫不同意怎么办?不救是不行的,生活不下去怎么办?

      啥叫忐忑不安?从造字上我们就能看出,就是那个“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你说,跳的多么厉害?一会儿想到这儿,一会儿想到那儿,其实无非就是“该抱回孩子,孩子没人抚养太可怜,作为邻居见死不救是不行的,但是家庭太穷了,丈夫的负担会更重,我的负担会更重,丈夫可能会抱怨,会发脾气,因为他在拼死干活才能勉强养活一家七口,现在多了两口,负担会更重。我这么说就很有条理了,这是我们读出来的,但是,桑娜当时非常紧张,一会儿想该不该抱,一会儿又想丈夫,担心丈夫不同意,一会儿再想一定把他们养活,一会又担心,就是矛盾,紧张……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紧张与担心的持续。

      归根到底,这三个自然段部分心理活动描写还是“担心”和责任:担心丈夫不同意,担心今后的生活,担心能不能养活自己和收养的孩子。

      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跟着桑娜担心下来,感受着她的善良,感受着她的爱心,感受着她的责任,同时也为她可怜:一个这么善良的人,却从是这么紧张担心,开始替桑娜呼喊渔夫:快来吧,桑娜已经紧张担心的不得了了,你快来安慰安她吧。

      于是,渔夫来了,毕竟是男人,仅仅沉思了一会儿,马上说:“抱回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不单是妻子善良,渔夫照样是善良,这样一对穷夫妇,决定用“熬”的方法,来过后面九口之家的日子。

于是,桑娜终于不再担心:“他们在这里啦。”作者没用叹号,而是句号。声音应该不大,但是,这时候,桑娜的心情终于舒畅了,安心了,畅快了,兴奋了。

      看看,作者写的巧不巧:担心,担心,再担心,担心的不得了,到了结尾,担心消除。我们这些读者就沿着这样的心理描写活动的“线索”,一路也跟着担心下来,读到这里,也跟着桑娜一起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并且,我们为这对穷夫妇深深地打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