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目标的把握及教学建议(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2014-06-23 11:02:49)分类: 阅读教学研究 |
课程标准分年段提出了构成阅读能力的各个要素,个人认为:总起来讲是如下内容:
一、理解感悟语言的能力.
包括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语言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体会表达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核心是理解,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具体事物、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感悟理解语言的能力的核心是能够把文字读懂,读懂字面的意思,读懂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
关于理解词语和句子,前面已经谈到了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联系中来理解。对不同年级、不同的词语来讲,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1、理解词语的能力
首先,生词的理解,有几种类型,需要在理解的程度上面加以区别。语文教学中的词语理解,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对事物“是什么、什么样”做出基本的理解就可以了。比如一些名词术语等,也就是要知道它是什么。第二个层次,需要读懂在课文中的基本意思,比如,在课文中有所特指、属于说明事物属性、属于形容事物程度等,也就是说,词语在课文中有特定的意思,读懂了这个词语就读懂了句子,这样的词语,需要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看看它写得是谁、是什么、怎么样。比如“挎”这个词,在《戈壁滩上古长城》“士兵挎着弓箭”一句中,是怎么挎?这个意思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搞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出现了一些多义词,一定要培养学生将词语放到具体的句子当中,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个层次,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了特殊作用的词语,一般来讲,我们也称它为关
怎么样来确定关
除了一些实词外,一些虚词,一些关联词语,也会成为关
其次,理解词语的教学,低年级一般侧重带生字的词语和一些过去比较生疏的词语,通过读懂词语来加深对生字字义的把握,通过读懂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要把握如下目标:
(1)初步认识词语结合看图识字、看图学文、归类识字等教学内容,认识一个词语表达一个意思,随着识字量增加,逐步了解有些词语表示事物名称,有些词语表示动作,有的词语表述数量,有的是数字和两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数量多少等等。
(2)结合图画、具体事物、生活经验,读懂词语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结合上下文,读懂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读懂一些关
(3)能够通过辨析词义的方式来理解词语。
(4)学习体会词语的应用范围——哪些词语跟哪些词语搭配合适。这需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体会词语怎样搭配才合适。
(4)能够对词语进行基本的分类。
中年级,侧重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在理借词句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外部特征——能够通过读词来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
(1)能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通过字义与词语的关系来确定词语的意思;
(2)能够体会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基本语法规则——词语在句子中放在什么位置才恰当合适。
(3)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特征——为什么用这个词就好,用哪个词就不好,可以用增删调改的方式来进行(增删调改,需要结合文本的整体环境而不能孤立进行)。
高年级,要侧重对词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对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侧重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的理解。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抓住关
2、理解句子能力。
关于句子的理解,教学中,我们需要抓住关
确定关
除了一些陈述事实、介绍事物基本属性的句子外,一些在课文意思和情感表达中起特殊强调作用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复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事物本质属性、独特情感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作为关
在小学阶段,修辞、复句知识和名称,一般不做“掌握”要求,教学目标的程度把握,只需要“理解和体会”在文中的意思、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了。比如“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的夸张的手法,不必要去讲夸张,只需要体会这样的写法强调了“鱼实在太多了”,建立起这样的形象就可以了。感悟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特征及其在语境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来的鲜明特征和独特情感态度),直观感受其美妙而不去求得修辞手法的基本语文知识,这是小学修辞手法教学的目标达成“度”的要求。
当然,如果教学很方便,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叫什么修辞手法,但是,不讲修辞特点,不能把能否判断这个句子是什么修辞手法作为目标。关
句子教学的目标,还包括标点符号的学习。标点符号的学习,要结合句子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认识标点,同时,体会标点符号与其合作起的作用,标点符号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句子教学,在不同年级也有不同要求。
低年级,侧中指导理解长句子,表达事物特征属性的句子。
要求读懂词语的意思,能够断句、读通顺,能够读懂句子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低年级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读懂句子的意思。低年级,难懂的句子主要学会借助想象来进行。
(1)通过读懂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将理解词语与读懂句子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词不离句,不单单是读懂词语,还包括读懂句子内容);
(2)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来理解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意思);
(3)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标点符号,读懂句子的语气。
(4)了解句子中词语基本的搭配规则。
中年级,能够抓住关
(1)结合自然段的语言环境读懂句子意思;
(2)能够通过读懂重点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3)了解一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
(4)体会标点在表达语气上所起的作用;
(5)学习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关
(6)尝试体会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表达特殊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并体会其逻辑特点。
高年级,把理解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深刻的含义作为目标要求来抓培养和落实。
(1)养成结合上下文、文章历史背景、当时当地情况来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能力;
(2)养成关注、研读、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特殊结构的句子的意识和能力——阅读过程中,关注这样的句子,体会其含义,并深入思考这样的句子表达出来的事物特征、情感态度、语气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及其所起的作用。
(3)关注并认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
关于理解词语和句子,经历和体会过程,形成关于“自己是如何理解的”这样的过程体验,也是教学目标之一。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提问题,要答案。而忽略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也是目标,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强化过程中的体验”。
强调:理解词语和句子时,能够抓住其与上下文、与全文的联系,在整体的联系中理解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