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赏析及教学思考

(2013-11-24 19:19:54)
分类: 文本细读资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赏析及教学思考

高启山

课文赏析: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 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在这里,作者写道了老师先问,再回答。类似设问的方式。设问本身,就是要提醒对方对问题注意,再做回答,就容易让对方或者读者对结果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谁”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情,在老师身上时经常发生的。但是,叶圣陶当时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很早很早就是著名教育家、作家了。所以,老师的的设问和回答,是非常羡慕、也非常自豪的,更为肖复兴感到自豪。我的莫名其妙,也正是源于老师的问话——如果不是这样一位“大人物”,老师是不会这样问话的。作者这样写,也是先声夺人,开篇就把叶老先生给推出来,营造了一个让自己、自己的同学、自己的老师都非常惊讶和自豪的氛围。)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多么仔细,学到不少东西”,这既是概括,又是悬念。这就是作家开头的奥妙所在——生活中的老师,给肖复兴营造了一个悬念,肖复兴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悬念,你往下读吧,看看到你你能学到多少东西,也老有多么认真。)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到处”一词,从整体上先介绍了叶老先生为自己的习作修改了多少内容,可见其认真的程度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这是个过渡的句子,这个过渡u,使得文章情节非常真实。作者在这里写“回到家仔细看”而不是在学校。作者没写老师在这一天中什么时候告诉他这个消息。所以,可能是要上其他课,或者是将近放学了。从这个过渡,我们不难看出肖复兴对每一个细节的表达都是非常负责任的。)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的习作的?作者介绍的非常细致。除了概括性的方法介绍,更有准确用词炼句的典范。所以,下文感受“认真”一词,是非常妥帖而绝不是恭维了。作者这样写,除了表现叶老先生认真意外,还能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应该准确用字用词,这样才能准确传递要表达的意思。)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读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我对肖复兴当时感觉到的“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内心感受产生的原因,是难以理解的。认真是可以的,平和从何而来——要求文字要认真,就平和了吗?但是,联系背景理解,肖复兴肯定叶圣陶这个“大人物”是知道的,他能这样认真的为我修改每一处文字问题,于是,这“平和”自然就有楚楚了——平易近人,尽管是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叶老先生如同对待那些知名作家是一样的态度。而正因为如此,“温暖,如春风拂面”也就解释的通了。原文在这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细读原文,由于有了我的感悟,那么温暖,就不会令人读不出来了。

当然,我个人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觉得那“温暖”绝不仅仅是对叶老为他认真的修改了文字,更多地还是来自于下文的评语。因为评语中有对肖复兴写作过程的充分肯定,得到这样一位文学前辈、一位教育部副部长的肯定,这是绝对令人温暖,令人内心舒适的,所以“如春风拂面”的比喻自然是非常恰当了——用现代的一个词儿说,绝对是“爽”。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前辈、大家的肯定,自然会帮助人建立自信。这对肖复兴的成长非常重要:叶老用点评的方式来向文集的读者来传递写作的重要法门:写最真实的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才能亲切自然,能够感动他人。)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这里,终于开始交代叶圣陶的背景了——“叶圣陶那样的大作家”,在当时,叶圣陶一定是非常有名气的,用肖复兴在原文中的话叫“蜚声中外”,肖复兴在当时一定是读过非常多的叶老作品的,对叶圣陶一定是非常敬仰,但是绝对不可能想到能够和他会面的,居然,强调了“绝对没想”到的语气。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里,作者写到了爬山虎。这应该是文章比较让人费思量的地方:一篇叙事的文章,为什么要写到爬山虎呢?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家中是有爬山虎的。而且,叶老曾经写过一片说明性散文——《爬山虎的脚》。但是,叶老先生写爬山虎,是如实状物,尽管有情在其中,那是叶老养爬山虎的目的,因为他喜欢。“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而肖复兴在这里写爬山虎,纯粹是为了状物吗?我细细读去,感觉,这里面是对他当时心情的一个衬托。在下面的文字中,三次写道“爬山虎”,每每心情不一样,肖复兴抓住了叶老家中的爬山虎这一独特景物,也借助爬山虎那种“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扎实风格,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变化。

那么,在这一段,第一次写到爬山虎,在表达他怎样的心情?原文中有一句话“我自然当做人生一件大事”。人面临人生一件大事、大好事的时候,心情怎样?欢喜、激动、期待,小小的忐忑。改编后的文字没有了“大事”的文字,只能靠读者来结合实际来揣摩肖复兴当时的心情。写爬山虎,能表达出这种心情吗?能,我从“像温柔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这样写,表面在写光点闪烁那景色美丽,其实也在写自己当时那种激动、期待、洛带不安的小忐忑的心情——那小心啊,在咚咚的跳。我不知道作者当时是否在表白自己这样的内心,但是,我结合上下文,能够揣摩出来。我以为,这是这里写着景色的产生的表达效果。这样写,美丽景色,美好心情便非常自然的合为一体了。)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这里,仍然在表达着我的惊讶,同时写出自己的心情变化,惊讶在于“像会见大人一样”,这是一个比较,“会见”写出了叶老的身份地位。作者这样比较,在照应前文“平和”,没有一点架子,也是为后面作者的感触埋下的一个伏笔——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作家是这样的。“距离缩短不少”,表达是很有分寸的,为啥不写“一下子让我和作家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或者“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这就叫真实。叶老的一个“握手”,令我充分感受到了“大作家”并非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距离还是有的。于是,前文的心情揣摩便有了依据当然,编者对原作进行改编之后,这句话又显得突兀了。什么时候彻底没有了距离?原作这样写: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其实,这样读下去才更加顺畅自然——我们很融洽,才水到渠成。删掉以后,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删掉了的跳跃”,文字的流畅程度,不如原作了。)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这句话,非常具体的写清楚了交谈的融洽程度。融洽是什么意思?彼此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一个十五岁中学生跟中外知名作家、教育部副部长谈话,感情那么好,没有隔阂和抵触,什么话题都能谈得拢,有着五十五岁差距,有着那么大地位差距,实在难得。作者这里的“仿佛”,仍然是比较不是比喻。是大人,是老朋友才可能。这是怎样的人品啊?一个“融洽”,两个逐层深入的比较,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里,编者改编后的文字,只是留下了原作中的感受部分。亲切、认真、质朴、期待。其实,叶老邀请肖复兴做客的目的是什么?表达出来一种期待,因为叶老先生看中了肖复兴。这是与下文的“意义非凡”相互照应的。但是,叶老师怎样表现的认真、质朴,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呢?原作这样写到:说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编者为什么要删掉呢?我揣摩编者意图,觉得:第一,肖复兴写的这些内容,确实对他后面概括的联系有些不是分紧密,我读了原作,从内容上确实没能读出认真和亲切。第二,选入小学教材,课文太长了,教学用时会花费很多。这里,姑且算是删减的合理吧

直接概括的写,而不是总结的味道, “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我和叶老先生之间的距离彻底消失了,我为叶老先生的学问彻底折服了,我被叶老先生彻底感动了……融化,指固体溶解,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为糖水等。“心怎么能够融化呢?”显然,肖复兴这里打了一个比方,那么,原来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僵硬的,冰冻的?还是?结合前面“融洽”,我突然觉得:这里,指的是我的精神世界中,融入了叶老先生的博学,关于写作的感悟,关于人生的思考,关于写的真谛……这里的融化,是否可以解释为“融入”?我不敢做断言,但是,我读出了这样的味道,还读出了内心世界发生奇妙变化的一种条甜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总之,我收到了极大的做人、作家的启示吧——结合下文,我们读出来这样的意思——结尾的感受,在这里孕育着。

 

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再一次写到爬山虎。这次,不再是光点闪烁,因为,天色已晚。但是,这是的绿,变得“沉郁”,原来呢?“阳光都变成绿色的”。那是,更多的是兴奋,现在,“沉郁”,啥意思?我觉得,是否是我多了一份更多深刻的思考?“浓浓的湖水”是能够融化一些东西的,所以,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湖水是在解释“融化”的,老先生关于人生、关于写作,有湖水般博大的胸怀,或许,这是我狭隘推测——湖水怎么也不如海水啊!或许,这仅仅是作者当时看到爬山虎叶子荡漾的情形的联想。不过,“虎虎有生气”,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来的时候,没有“生气”吗?为啥这时候才写?结合作者前面写爬山虎,我在想,其实是否在表达内心生起的希望,内在理想的勃发?结合上下文,我读出了这样的意思,我想,从表达的角度来说,作者是在期待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当时这样的一种感受——从你结合下文,能从“生气”中读出这层意思来。)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前面的文字做了纤细的诠释,这里是概括,是想总结一下的意思,其实是作者自己在提炼,在对这一次会见做提炼,在对这一件事情做提炼。“好像知道,模模糊糊的懂得”,这是准确的表达,因为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感受,文字是难以表达清楚的,不敢确定的。但是,结尾一句,绝不是当时的感受。而是现在的总结“意义非凡”。非凡在哪里?非凡在肖复兴现在成为了中国著名作家。或许,叶老师看上了肖复兴的潜质,追被将他作为苗子培养,先行考察,后来的培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肖复兴从此树立了写作的指向并为之而奋斗成功,这是真的。或许,叶圣陶对每一个学生都如此关爱,这一点,我们无从考察。不过,叶圣陶老先生给了肖复兴重大影响,以至于在叶老先生实施几年后写文章来纪念,可以看出这次会见在肖复兴内心世界、人生经历中的影响。

一个难点:再次写到爬山虎。那天的场景,永远是值得纪念的,叶圣陶先生值得肖复兴的永生记忆的,文章在这里用爬山虎作为第二部分的线索,其实是有很深刻含义的。编者删掉了一部分: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着着在编者删掉的这部分文字中,提到爬山虎,目的是什么呢?很显然,当时叶圣陶先生的这篇爬山虎是给了当时中小学生很大影响的。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我目前没能考整到叶圣陶在1963年以前是否写过爬山虎,或者《爬山虎的脚》是哪个年代写的,无法印证肖复兴文中所说“爬山虎”是否是教材中《爬山虎的脚》。但是,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的脚”确有“扎扎实实迈好每一步”、“认真、质朴”的感觉,从读过《叶圣陶教育文集》中的一些文字来看,叶圣陶确有“爬山虎”的风格。所以,这里再写爬山虎,借物写人的味道。从全文的字里行间,爬山虎能够让肖复兴想到叶圣陶。这里,“总是那么绿着”,却能让人体会到:这里,他是说叶圣陶在影响着他的一生,总是在影响着他,这就是教师,应该说是好教师的作用。

 

反复读了几遍这篇文字,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读懂“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修改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练词练句;

2、读懂叶老对写作认真的态度,对青年一代的关爱和教诲;

3、结合上下文,尤其是相结合具体叙事,来读懂总结性的哲理语言;

4、学习借助写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变化和内心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