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坊溪的冬天 》语言形式特色赏析

(2010-03-09 17:2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本细读资料

《松坊溪的冬天》语言形式特色赏析

我曾经在松坊村住过好些日子。这是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山村。

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有两条山涧从东、西两面的山垄里流出来,在村前会合起来,又向南流去。这便是松坊溪。

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溪上有一座石桥。溪中有好多大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来(多么,是人们常用来表达喜爱之情的词语。排比句式的的连续比喻,让我们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作者看到哪一块石头都是好看的,而且是“多么”好看,排比的句式,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轻松跳跃的感觉,语言有了节奏的美,这正对应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就好像节奏的一曲歌,松坊溪的歌,作者是在赞美,在吟唱啊!作者在这里用词非常准确——在饮水,说明石头实在溪中的,睡在岸边,说的是石头在岸边,准备走上岸来,说的是石头在水里接近溪岸的地方。而且,一个饮水、一个睡、一个准备走,了石头的形态。)

溪底有好多鹅卵石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鹅卵石。

又是一个多么,作者用了让人产生美感的写色彩的词语,写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溪中景物图画。

溪水多么清(还是用了多么。读到这里,我们发现了作者在运用重复的方式、重复的词语,来表达作者对这里每一类景物的喜爱之情)!溪中照着蓝天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作者这里在运用近似对仗的句式。本来也可以用派比。比如:照着、照着、照着、照着,这样是的文字很有节奏感,跳跃感,音乐感。但是,选用了对仗的方式:照着、又照着;照着、又照着。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分析作者笔下的景物,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这样,用近似对仗的方式,就写出了这样重复的对应。而排比,则不能突出这种对应。秋天里,蓝色的雏菊在岸边开放,溪中的流水照亮她们的影子

我每天都要经过溪上的石桥,听见桥下的溪水声,得真快乐(巧妙的“唱”,其实是对前面语言形式的一个总结——小溪就是在唱歌,在欢快的有节奏的唱歌——作者的语言本身,就在表达着这唱的旋律、快乐的情感!)。日光照在溪中。我常常觉得这是一条发亮的、彩色的溪。(发亮的、彩色的小溪,是对前面秋天小溪景色的点的总结。)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松树林,还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还是碧绿的。天是蓝的。立冬节以来,一直出好太阳。日光是金色的。(两个“还是”,写出了松坊溪景色变化的过程——还是,还是,句式非常的公正,非常的有节奏,松坊溪还在欢快地唱着。

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他们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飞扬扬地飘着。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急地都飘落了。(到这里,作者已经两次写“一天比一天走近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啊。段首的句子完全一样,而后面景物却在发生着变化,这样,就一点一点把我们带进了松坊溪的冬天。重复的、富有节奏的“全是、全是、全都”、拟人的手法,带着我们进入冬天。

看呵,在高大的枫树上,在枫树的赤裸的高枝间,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那么,也是一个表程度的、能够表达喜爱之情的词语。为什么这不用多么而改为那么?这里在写数量啊,如果多么,怎么能够跟多合适的搭配呢?

我忽地想到,这是枫树、野柿树携带满枝的果实,在迎接寒冬的到来。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还是连续的、富有节奏,用排比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喻句,表达作者快乐的情绪,作者在这里还是在有节奏的为松坊溪唱歌。)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季节在变化,而松坊溪中的景物还是那些景物,景物的姿态还是那样的姿态。但是,景物的外线特征变化了——有了雪白的颜色。白色,洁净的,令人心清气爽的。这也为下面的“明亮雪白”埋下了一点伏笔。

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都披着、都披着、都披着,冬天,下雪了,也是快乐的。但是,这节奏显得缓慢了一些,为什么呢?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这里,为什么用了句号而不用逗号?用逗号,是排比。用句号就不再是排比了。那么,为什么作者这里不用排比呢?排比在介绍着作者头脑中的连续的景象或者特点。而用了句号,则表示除了作者在静静的、细细的看。看完了这里再看那里。)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着。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这是对冬天松坊溪景物特点的概括。)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令人称奇的是:在这里,在这雪白中间,出现了彩色——大自然是一个高明的调色师,在颜色一片雪白中间,点出了彩色。而这样的美,只有爱松坊溪的人才能领略得到。作者这样写,想告诉我们——松坊溪的景色,永远都是明艳的、迷人的。

有一群,接着又有一群。作者为什么要重复?重复,这里有了省略号的作用,——作者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被迷住了,他看到了一群,还有一群,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语言训练的点有哪些呢?分析了很多。但是,我觉得,主要是作者的排比、重复的句式的运用在表情达一方面的作用赏析,还有就是作者在文章结构上构成段方式的重复——这是诗一般的散文语言的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