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回味甜

标签:
风平浪静碧水无痕教育庄静江博客文化情感 |
分类: 杏坛花絮 |
三十六年回味甜
吾在南侨中学工作三十六年,参与并且见证了学校迭代升级兴旺发展的光辉历程。吾在晋江这片热土,在衙口古村南侨中学这一方天地,抛洒了汗水与青春,也收获了鲜花与硕果。
自2015年退休以来,吾归隐惠安乡下,日来览书闻乐,品茗高歌,栽花浇园,漫步田野,流连风光,其乐融融。三五之夜,海空寥廓,皓月高悬,涛声阵阵,星光闪耀。遥望南天,思忆故土,怀念同侪,心潮波涌,岁月温馨,回味甘甜。仅采撷岁月长河中之浪花一抔,以彰创业之艰辛,以勖后人。
定光庵之缺水与淹水
1980年吾初到南侨,南侨中学分为校本部与新校舍两部分。新校舍乃五十年代初期,政府接管后兴建之两排石头平房教室,还有三间石头平房之实验室。一座石头平房之教师宿舍,叫“四合院”。在定光庵前方、隔着马路的一座石头平房的教师宿舍叫做“乞丐营”。校本部所在古刹定光庵,乃1946年建校初期向衙口村借用之。至1980年时,定光庵依然为学校之办公厅、图书馆、大会场、师生宿舍与食堂。观音大殿左侧与北侧被隔为狭长之L型结构,乃图书馆。大殿正中为学校之舞台与大会主席台,大殿之天井即为师生集会之会场,1981年之建校35周年庆典与1986年之40周年庆典均以此为会场。
其余住校之老师均住于原供奉十八罗汉之小隔间和护厝里,学生集中住在大殿后面两侧偏殿,均为上下铺之双人床。宿舍不够,学校乃动员本地教师走校。当时师生在食堂寄膳,免收柴火费,算是一种额外之福利,故学校予走校之教师每月补贴些许柴火费。
吾初暂住食堂右侧之柴火间,一年后学校用厚纸板把定光庵前厅、原来供奉四大金刚之右侧改成三个小隔间,吾分到了一小间。暴雨时大水常常没过床框,拖鞋等用品到处飘浮,村里小孩驾着木板当船在大殿里嬉戏。实在没地方安身,吾在体育室之一角,隔了一间小屋权当宿舍。有一次下暴雨,水漫进来,没过了小腿,把床侧之土坯墙泡软了,但也没有地方可以搬迁,只得硬着头皮睡觉。到了半夜突闻一阵“嘎嘎”之声响,吾来不及穿衣服即跳起来,轰塌之墙土把双层架子床与被子、衣服埋得严严实实,距吾后背仅一巴掌宽。实乃侥幸得让人后怕。
当时师生要在食堂自己寄炊。晚饭后各人在饭罐里装着自己欲用之米,师傅逐个估量,第二天早上师傅按照交米量分配稀饭。中午与晚饭乃自己洗好米添水,师傅把饭罐整齐地放到大蒸笼里蒸,十几层大蒸笼叠起来有二米左右高。师生用饭时自己来提饭罐。买菜购买菜票,以五分、一角为单位,五分钱买一小碟青菜,一角钱买一份薄得像纸片一样的五花肉,“菜汤”不用钱。
定光庵里之师生与食堂之用水,仅依赖定光庵天井里一口古井以及实验室后边一口新井。学校免费为师生提供开水,要靠师傅手提肩挑。学校在海边,古井很浅,经常枯水,为了保障食堂用水,有时候要把古井上锁。学生们要跑到实验楼后去提水,这口井大概两丈深,要靠小桶提水,经常要排长队。食堂之师傅在清晨五点左右,在大殿之古井开锁提水,沉睡中之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奔袭而来,抢着提水,那叮叮咚咚之水桶撞击声,乃南侨中学独特之晨曲,至今仍时常在耳畔回荡。
此状况持续至1988年,校本部完全迁移到新校区,乃基本解决。学校把定光庵归返与衙口村,信徒集资改建重修,定光庵之排水道得以疏通,再也不会淹水。学校也在新建之大礼堂屋顶建造了水塔,在海边沙滩地新开了一口井,建造了抽水机房,师生们用水基本不用手提肩挑了。但是海边淡水层很浅,水井水量有限,所以仍要实行分区限时用水,以保障食堂之用水。
后来学校相继在四周打了四口一百多米之深井,均找不到水源。直至1997年龙湖镇建立自来水公司,长期困扰学校之用水问题乃彻底解决。师生们终于可以尽情地洗一个畅快澡了。
南侨“四建”诞生记
八十年代初期教师工资少,老师们大都乃本地籍,守着微薄之工资,生活极为清苦,下了课还要赶回家里,帮忙种责任田,或帮忙家人做点手艺,增加一点收入。校长想方设法为教师谋求福利,学校养了两头猪,过年前宰了,老师们各分一份肉回家。猪下水和内脏、骨架,离校前夜众人聚餐,满满是喜庆之年味。住校之青壮年教师,学校尽量把一些需要花钱雇人之体力活,派发给他们承担,得一些补贴。我就经常在周末帮食堂劈柴,英语老师王琦琳负责修补破损的屋顶墙壁,我常常给他做小工。
1986年学校四十周年校庆,首任校长陈奕尚先生号召校友嘉宾发扬爱国爱校之优良传统,齐心协力捐资兴校,尽快摘掉“定光庵”这顶“草帽”。旅菲旅港校友会与爱国华侨、校董迅速响应,掀起捐资兴学改造校园环境之热潮。
重新规划校园,兴建新教学楼与大礼堂,必须修建围墙、扩建标准运动场,开挖土方平整建筑用地,砍伐影响景观之木麻黄树,重新绿化美化校园。这些工作都交给住校之青壮年老师,在周末与节假日来做。大概有十几位老师组成了业余建筑队,吾也始终参与其中。这些经过“文革”淬炼过之汉子,各自身怀绝技,各显神通,丝毫不逊于专业建筑队。当时晋江经济改革走在沿海前列,个体经济方兴未艾,许多体制内之人员纷纷“下海”,而南侨中学大部分老师仍秉持初心,安贫乐道,坚守在这僻远的乡村学校。他们深知科教兴邦,重任在肩。为了建设美好的新校园,大家不计报酬高低,尽心尽力,干劲十足。当时龙湖镇政府有一个建筑队叫“龙湖三建”,老师们就戏称自己的队伍为“龙湖四建”。
新校园乔迁后,“龙湖四建”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当时修建之围墙,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为南侨中学振兴初期艰苦创业之历史见证。
公交车与专线快车开通了
八十年代初期,学校经衙口通往镇区省道乃泥泞之乡村公路,没有定点班车,青年老师还常常步行上镇区、石狮逛街。后来村民买了三轮摩托车载客,风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如坐摇篮。
1985年华侨施连登先生返乡,慨然捐建通村水泥公路,命名为“连登大道”,出行终于平稳舒畅了。晋江市建市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修建了金井到石狮永宁之“沿海大通道”,又修建了龙湖镇经南侨中学与永宁连接之“龙永路”。但是,学校地处晋江与石狮衔接处,班车始终无法通达,师生出行只能雇摩托车。为保证学生之安全,学校在周末要组织行政干部与老师值班,安排村里的摩托车轮番穿梭于学校到省道路口,迎送学生。这自然成为制约南侨中学高中招生的一个瓶颈。
2008年,晋江市政府开通了从青阳到衙口南侨中学之专线公交车。2012年,由泉州中心汽车站经石狮理工大学、南侨中学直达金井之快车专线也开通了,南侨中学师生终于可以享受一出校门就与省道、国道相联结的快乐之行了。师生出行的安全隐患从此得以彻底消除,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也为学校生源质量与品位提升提供了有力之条件。
谁能够料到时隔十年左右,学校之年轻教师均有了轿车,在城里购置了房产,而接送学生大都是家长之私家车了。晋江市经济发展之迅猛、实力之雄厚,由此可见一斑。
捐资兴学功在千秋
1986年建校40周年庆典后,爱国华侨、校董校友捐资兴校高潮迭起,南侨中学的校园校貌日新月异。
1988年-1993年,由旅菲校友校董发起捐资兴建东两座三层教学楼与办公楼、实验楼、图书楼、新食堂等相继落成,校园大道与新发电厂也相继竣工,师生全部搬进了新校区,彻底告别了定光庵。
新校区楼宇轩昂,美化绿化春意盎然,为后来学校申报升级达标中学奠定坚实之基础。
1993年起,晋江市大力引进省市外优质师资,南侨中学师资水平得以快速提高,此乃创建达标中学、提升教学质量之必要条件与有力保证。1997年南侨中学进级省三级达标学校。
1996年至2002年,国内外校友捐建之可容纳1000人之学生宿舍大楼、第二食堂、学校小礼堂、科学大楼以及“尊师楼”、“纯转纪念楼”、 “园丁楼”等教师宿舍楼与教师公寓“春晖楼”,还有女生公寓“施华山纪念楼”、“玉华斋”,男生公寓“陈祖昌楼”和“第一食堂”等相继竣工,校友捐建之塑胶跑道、通海新主干道与新校门也一一完工。
学校食堂亦开始实行外包服务之商业化管理,师生结束了自己下米蒸饭之历史。食堂之改制和师生宿舍楼群相继入住,大大优化了校园环境,提高了师生之生活品质,凝聚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之向心力。为学校达标升级提供了最有力之硬件保障。2002年,南侨中学晋升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2006年,南侨中学再铸辉煌,成功晋级福建省一级达标中校,为六十周年校庆增添了浓墨重彩之喜庆气氛。
2007年-2015年,由校友捐建之教师公寓“留声阁”、“尚远楼”和综合办公大楼相继竣工。至此,所有执教于南侨中学之教职员,都能够免费入住校内宽敞舒适之教师套房或公寓。这是城市中学难于拥有之优厚待遇,对于吸纳更多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来校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
优美之校园环境与高素质之师资队伍,促进了生源素质逐年提高,教育质量如虎添翼,迭创佳绩。从1999年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大幅提升,2012年、2013年、2015年毕业生参加高考大学上线率达到100%。2015年本科、重点上线率均超过达到83.6%。学校拥有全国青少年人工技能活动特色单位、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科技教育基地、省科技创新示范学校、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优质生源地等十几项省市、全国级别之荣誉称号。有省市、全国各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47人。现任高级教师61人,占专任教师之33.89%;一级教师74人,占比41.11%;研究生学历10人,占比5.56%。
“东海明珠”正以她璀璨夺目之风姿,吸引莘莘学子荟萃于此,追逐人生之最美好梦想。
2015年农历12月21日,我踏上了荣归故里之路。我曾经在衙口这片热土出生,又在此地执教三十六年,与母校相伴成长,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精神”,成就了南侨中学,也成就了我的事业。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我爱你爱得深沉。依依不舍的情愫,实乃难以言表。车轮滚滚向前,吾回眸母校倩丽之身影,眼泪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后记】近闻母校喜讯:2022年高考母校再创佳绩,国内外校友会、校友捐建、以首任校长陈奕尚命名之“奕尚”教学楼与由校友刘志仁学生独资捐建之“能茂教学楼”相继竣工,在原来教学区拔地而起。两座共71间教室之五层新教学大楼气势恢宏,与校友捐建之“园丁园”、宋庆龄先生雕像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美轮美奂,成为晋南名校南侨中学最亮丽之风景名片。
【下面的照片是校园变迁之见证】
【七十周年校庆后国内外校友会、校友献礼的两座五层新教学楼宏伟壮观】
【上图为建校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校舍定光庵与新教室,下图乃教师宿舍(图中上被称为“乞丐营”,下被称为“四合院”)】
【上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校友捐建的教师宿舍楼,下图是今日校园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