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翻译与训练
(2013-03-14 14:37:18)
标签:
福建省高考新考点研究梅少白博客文言文阅读古代散文 |
分类: 经典文言文阅读 |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横绝江水)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而将往西山去,从松柏林中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到这里一定休息。倚靠在奇异的山石上,在茂密林荫下小憩,俯视滚滚大江,仰望巍巍高山,身边是小溪幽谷,风云变幻和树林山脚正、反面等景象,都在身边呈现。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容纳)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都有百人合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总是整天心里盘算着斜视它们。有一天暴风雷雨,连根拔倒其中一棵古木,子瞻趁机将老树占据的地方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到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说道:“这是(老天爷)想用风雨成全我们重修亭子的事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从前我年轻时,跟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没有一次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在泉石上悠闲游赏,采摘林中的山花,拾取山沟里的野果,舀溪水来喝,看到的人把他当成神仙般人物。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人们常常把那些使人心情畅快的事看做最喜爱的。当他称心如意时,(觉得)万物没有一个可以换取这种快乐;等到享受满足了,没有不对自己的行为觉得可笑的。好比喝酒吃饭,很多菜肴摆在面前,主要是为了填饱肚皮,而吃下去后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还会去管吃了对人有益还是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快乐寄托在这山林风光。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相与营之.
B.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C.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3、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A.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B.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C.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D.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A项中,①是对苏轼登山时环境的描写。B项中,①②是写九曲亭位置好,适于观赏景色。C项中,①是对废亭旁边古木的描写。】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B.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意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的心境。】
C.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D.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5、(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3分)
(1)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让(容纳)许多游客坐下。【焉,于之,在那里;席,容纳;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3分)
(2)当他称心如意时,(觉得)万物没有一个可以换取这种快乐;等到享受满足了,没有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的。【易、厌各1分。“厌”,满足。句子通顺1分】
作品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地点靠近江边,所以这样说。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 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13)相劳:相互慰问。
(14)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
(18)效:呈现。
(19)有废亭焉:意思是这个地方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21)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22)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23)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连续好几天。
(26)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27)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28)“方其”二句:意思是说,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
(29)“及其”句:意思是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
(30)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
(31)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32)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
(33)“夫孰知”句: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
(34)“惟其”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