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你给我讲那亲切的故事

(2009-01-13 17:49: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往事如烟:寻访容闳与留美幼童

    “请你给我讲那亲切的故事,多年以前,多年以前。请你给我唱那动人的歌曲,多年,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是一首源自英国,南北战争之后流行于美国的民歌。2004年51日,在央视播出的五集纪录片《幼童》里,《多年以前》的音乐素材成为纪录片中反复回响的主旋律。

  在这悠长深远的歌声里,《幼童》讲述的正是一段曲折忧伤的故事。1872年,大清国的首次官派学生从上海启程远渡重洋赴美留学,此后又有三批幼童相继赴美。在近半数的孩子进入美国耶鲁、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等一流大学的时候,留学计划突然终止,留美幼童被召回国。从一开始,这120名平均年龄为12岁的幼童,他们的欢笑和泪水,他们的命运就和古老中国的近代史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作家钱钢1980年代写作报告文学《海葬》的时候,接触到清朝政府将一些少年送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史料。在进一步查找史料的时候,钱钢得知在更早的时候,有一批更小的孩子被送到美国留学。这批留美幼童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动了钱钢,把幼童的故事写成书,搬上银幕成了钱钢的一大心愿。但是钱钢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支持,这个计划的最终完成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距离幼童留美也已经过了120多年。

  2001年,钱钢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与一位同在中文大学的美国教授相识。交谈之下,这位教授惊奇地发现钱钢最想去的哈特福德竟然就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教授追问之后,才得知钱钢要去那里做容闳和留美幼童的研究。热心的教授很快为钱钢访美发了邀请。

  钱钢向曾经担任策划的央视《新闻调查》写了策划书,《留美幼童》的拍摄终于得以启动了。利用在美国作访问的机会,钱钢和《幼童》的总编导胡劲草乘坐老式的蒸汽火车沿康涅迪格河溯流而上,在幼童生活和学习过的新英格兰地区开始了仔细的史料和文献查证。

  探寻幼童经历的过程充满了奇遇和惊喜。钱钢得到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有留美幼童李恩富自传的信息,他向图书馆提出借阅的请求。但是,这本薄薄的小书并不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而是被存放在波士顿郊外的一处书库,最后馆方动用一辆和运钞车相仿的特别车辆,严加保护,运送而来。这本名为《我在中国的童年故事》封面上画的是一个奔跑着的中国男孩正在放风筝。在这本书里,钱钢发现了大量关于留美幼童生活的生动描绘。

  钱钢把“留美幼童”的故事,看成100多年前散落在中国和美国的一件珍贵瓷器的碎片,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瓷器的碎片捡拾起来,尽可能地拼凑复原。这样捡拾碎片的工作是艰巨和繁重的,有时候奔波一天,一无所获。但往往就在绝望的时候,又经常会有喜出望外的新发现,让他如获至宝。

  在康涅迪格州历史学会的惊人发现是一个小盒子,小盒子里装的是一位90岁老妇人金女士一页页手抄的当地报刊上关于幼童的报道。抄写的报道始于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刚刚到达那里的时候,此后不间断地持续到1940年代。金女士原来是想给历史学会的小册子写点小故事。她和同事倾注了近半个世纪的心血,从没有打字机的年代开始,到油印机时代,抄写整理剪贴了几乎能找到的有关中国幼童的报道。不认识中文的金女士还试图编撰120名中国幼童的名录。摄制组前去拍摄的时候,金女士已经因病住院,她的故事是由她的一位年龄同样是90多岁的同事讲述的。

  孟松中学是容闳的母校,校园里有着一口容闳曾经听过钟声的大钟。在学校的档案室,钱钢意外地从一堆资料中,找到幼童史锦镛写给一个叫詹妮的美国女孩的信,史锦镛在信中表示希望一年以后能够去耶鲁的雪非尔德工学院就读。但是,史锦镛并未能最终如愿,因为剪了辫子,他被清政府召回,提前结束了留学的使命。在这所学校中,钱钢还发现了一些当时的日本学生的照片。在史锦镛不得不被召回国的时候,日本政府不仅派了男生到美国留学,还派了女生出洋。中日的近代化竞赛几乎同时开始,但过程和结局却迥然不同。中日两国的留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在甲午海战中兵戎相见。

  库布鲁克是离哈特福德不远的一个小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钱钢发现耶鲁大学毕业生谭耀勋曾经在镇上的卡林顿夫人家寄住了10年。在小镇的博物馆里,钱钢发现卡林顿夫人的日记完好地保存在一个盒子里,打开这些用铅笔书写的日记,一个中国幼童的生活细节历历在目。1880年和1881年的日记中,就有十多处关于谭耀勋饮食起居的记录。有谭耀勋过生日的菜单,有谭耀勋收拾行李去野营,参加农村劳动的描写,甚至还有谭耀勋剪辫子的记录。谭耀勋后来因得肺病英年早逝,死后被安葬在卡林顿家族的墓地里,在墓碑的正面刻着这样的汉字:“大清广东香山官学生谭耀勋之墓”。100多年过去了,告别了祖国和父母的谭耀勋就这样孤寂地躺在异乡寒冷的土地上。

  在钱钢眼里,“留美幼童”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曲折、离奇、忧伤、美丽,留美幼童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史相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人格化的缩写本。这真实的故事是天然的戏剧,是难以虚构的传奇,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无法想象。”幼童不仅生活在异国他乡,也身处一个急速变化的奇特时代,他们见证了电灯、电话、留声机这些工业革命标志性的突破。西方文明的影响是深刻的,在掌握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他们身上的固有观念开始动摇和改变,剪辫、换装、叛逃、异国婚恋相继发生。

  “我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天生具有打动人的魅力,古今中外几个因素都占全了。”胡劲草做了一年多的《幼童》,在剪辑合成的时候,还是经常热泪盈眶。特别是看到中国每每与现代化擦肩而过的时候,伤感之余更多的是无尽的遗憾。

  在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上,随团参展的中国工商代表李圭看见了前来参观的留美幼童,“见诸童多在会院游览,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举止有外洋风派。”

  下面是李圭与幼童们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李圭问:“参观这样的博览会有什么益处?”

  幼童回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赏,可以增长见识,那些新机器的好技术可以仿行,又能增进各国友谊,益处很大。”

  “他们什么东西最好?”“外国印字法,中国雕牙器。”“想家吗?”

  “想也没有用,只有专心攻书。总有一天能回家的。”

  李圭感慨万千地写道:“西学所造,正未可量。”

  但是,造化弄人,幼童们悲剧性的命运早已注定。《幼童》的第四集讲述的是因留学计划饱受批评,幼童被迫中断学业回国后的故事。在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在战死的800多名中国官兵中,就有4名壮志未酬的幼童,他们年轻的生命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海的波涛之中。“邝咏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他们同为麻省理工学院1884届学生,这一年本当是他们毕业之年。”在纪录片极尽克制的叙述中,有扼腕叹息,更有无尽的悲愤。

  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摄制组只走访了康涅迪格河谷幼童生活过的40个城镇中的10个。钱钢说,相信在幼童居住过的其它城镇里,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线索和史料。即使在纪录片剪辑完成了之后,还有资料源源不断地从美国寄来。

  有一次,钱钢在香港作关于幼童的讲演,在讲演中展示了后来成为洋务大臣的幼童梁敦彦的一幅绘画习作。讲演结束的时候,一位老者站起身来,向钱钢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否将这幅画赠送给他,因为他就是梁敦彦的孙子。会场顿时掌声一片。

  “历史有血有肉,会哭会笑。”这是钱钢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理解。今年2月,记者在央视观看了已经完成的《幼童》。在电视上完整地展现100多年前那段被湮没历史这还是第一次。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的大量文献资料,使得模糊残缺的历史真相开始清晰,回到历史现场成为可能。与央视此前的大型纪录片追求宏大的做法不同的是,《幼童》从幼童出洋留学一直讲述到他们的晚年,将幼童个人悲剧性的人生故事有机地镶嵌在历史的背景和结构之中。同时,主创人员一反常规,没有用浑厚的男声,而是起用了学历史出身的央视主持人董倩录制旁白,董倩柔和、沉稳的声音流畅地传达了解说词隽永的意味。

  纪录片结尾的画面,是容闳的第五代孙女在上海西郊的家中,缓缓地吹奏着那首《多年以前》,在优美感伤的旋律映衬下,片尾长长的字幕打出的是所有留美幼童的名字和他们最后的归宿。“你已归来我忧愁全消散,让我忘记你漂泊已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仍如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