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两个“一望二三里”不一样?

(2009-03-26 07:26:09)
标签:

诗歌

版本

一去二三里

一望二三里

年代

作者

出处

争议

慧眼

杂谈

分类: 窗边的小豆豆

这两个“一望二三里”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快来看呀!”(前天晚上我正在刷牙,女儿照例先拿了书坐在床头看,又发现了什么呢?!这孩子!

“看!这两个一望二三里不一样呢!”

 

可不是吗?!还真的是不一样呢!于是昨天我就先挂上来了,想先让大家看看有何看法!

 

感谢小叶姑娘和阿凌!两位说的都有道理!

 

 这两个“一望二三里”不一样?

 

    从周一开始,狮头子突然要我多教她几首诗歌,

我想应该是她发现----野餐作画时那个小弟弟会的好多诗,自己还不会呢!

(这孩子就是好强不服输,这样也好,学习起来可有动力了!这两个“一望二三里”不一样?

 

“越越,你不知道你小时候会背可多诗了,只不过那时你是鹦鹉学舌,后来就忘了”

 “真的吗?妈妈” 

“那当然,那时你可利害了,刚会说单字的时候,就会跟诗的最后一个字,妈妈买的那本我的第一本古诗书,你很快就都会背了呢 背了这两个“一望二三里”不一样?

“真的呀?!那你给我看看!”

于是我便找出了上面那本小书,又买了下面这一本。

 

    昨晚我也问了狮头子的看法,喜欢哪一个?(哟,太迟了,要去上班了,中午再告诉大家吧,还有本来想写一篇有关巴学园的文章,那就今晚再写吧,就先将分类改过来吧。。。。。。)

   

     现在是中午了,接着分解吧,狮头子昨晚是这样说滴:

    “妈妈,我喜欢小时候那个”

    “因为上面的图画和诗是一样的,我数过了,家是四五家,亭台是六七座,花也是八九十枝,都画对了”(可不是吗,狮头子一点不含糊,看的多细致啊!还很严谨哟!

----“那不说谁画的好,光看诗呢,把图画盖起来,光读诗,你喜欢哪一首啊?”

    “还是小时候那首!”

----“为什么呢?为什么喜欢第一首”

    “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就喜欢第一首!”

 

    是啊!我个人认为,从“一望”的意境来说,也是亭台六七座好些,想想从二三里远处望去,门前的树应该是看的不很真切的,树当是掩映在四五家之中,或前或后露出枝叶来,远远望去只见那树露出的八九十枝花来,此时那看到的八九十枝花,说是花,其实当是四五家中掩映的树了吧!

    既然那八九十枝花是掩映着的树,那门前六七树显然就多余了,更何况门前六七树有走近看的感觉,可见不是“一望”所见的!

 

    刚又看了李传胜先生说的,忽然记起早先读的是“一去二三里”的,想这“一去”,又比“一望”更有意境了,这“一去”可望去,可盼去,可想去。。。。。。真真的妙不可言啊!

 

    结果刚又百度了一下,除“亭台六七座”与“门前六七树”,“一望”与“一去”,还有的将“亭台”变为“楼台”的,甚至连作者和诗名也不一样啊?!

 

    一、说是宋朝邵雍的《蒙学诗》:

    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北宋著名哲学家、诗人,理学象数派的创立者。宋哲宗元佑年间赐谥:“康节”,后追封为“新安伯”。程颢称之为“内圣外王”,世人尊称为——“易圣”、“八卦大师”。

 

    二、说是宋朝邵雍的山村咏怀》:

 

    出处:山村咏怀邵康(宋代理学家)

 

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对易经极有研究。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北宋五子之一,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 1077年),谥康节。其先范阳人,幼随父迁共城百泉(今河南辉县)。邵雍青年时期即有好学之名,宋史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邵雍后居洛阳,与司马光、二程、吕公著等交游甚密。邵雍与二程、周敦颐、张载,合称为“北宋五子”,所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

 

    三、说是元代徐再思的五绝

    无题
年代:【元】 作者:【徐再思】 体裁:【五绝】 类别:【】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小传】:
徐再思,元散曲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人。其小令多写江南风物和闺情,风格清新秀丽。与贯云石(号酸斋)齐名,后人合辑其作品,称为《酸甜乐府》。

    就这样一首小诗就有这多版本,连年代、作者、出处都有争议!真是雾里看花啊!

    大师啊!请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