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收藏的文章--《雷军:我不主张以战养战》

(2009-02-16 09:05:19)
标签:

互联网

ucweb

远水

一流

雷军

金山

公司战略

企业文化

人才机制

杂谈

雷军我不主张以战养战
http://finance.QQ.com  2009年02月13日18:41   财华社  

 

  雷军我不主张以战养战

  “在新型的创业模式里,应该直奔主题。以战养战的话,能够在10年之内建立像腾讯、百度这么优秀的公司吗?不可能的!”

  文/本刊记者 王喜军

  求伯君向雷军伸出了手,雷军没有看见——雷军的头正扭在另一边去招呼UCWEB的创业伙伴们,准备合影。这是历史性的时刻,雷军以董事长的身份正式加入了UCWEB的创业团队,他们需要靠得更紧一些。这边招呼完了,雷军立马转过身来,重重握住求伯君已经收回去的手,表达对自己前董事长前来捧场的感激之情——这是求伯君第一次参加非金山公司的发布会。

  说雷军是创业家,没有人会反对。卓越网5年董事长、金山10年总裁兼CEO的经历,足以让他掌握很多企业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诀窍,何况,他还是一个特别重视总结的人。当初在武汉大学一年级时,雷军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没被采用,后来他琢磨了一个暑假,再开学,一星期发表一篇。那段时期,稿酬就成了雷军的生活费来源。毕业7年后,雷军被母校聘为荣誉教授,现在他手里的资产,足够投资至少几十家一流的报纸。

  晨兴集团投资人刘芹曾公开评价,“雷军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每次碰到他,都会跟我讲他所发现的非常令人兴奋的东西。”雷军确实极具感染力,虽然晨兴集团和联创策源不大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向UCWEB砸下1000万美元投资,但采访过雷军的记者们手机几乎都装上了UCWEB浏览器。

  自做天使投资人以来,雷军就以目光精准而闻名。他的“金手指”点到的VANCL(凡客)、多玩网、拉卡啦、乐讯等多家公司,回报率都远远超过了预期。只是这一次,对于UCWEB这个成长新锐公司,雷军不光投下了关键的一笔天使投资,最终还把自己也大举投资了过来。

  远水与近渴

  《当代经理人》:2007年初,UCWEB在创业过程中,曾经听了你的建议,果断地放弃了企业级市场,专注到了个人市场,这是重大的战略决策和转型。以俗语来看,可将之视为“远水和近渴”关系。企业的长远战略高度,我们可称之为“远水”;眼前利益,为“近渴”。企业出事,有输在“远水”上的,也有倒在“近渴”上的,“远水”和“近渴”的关系如何去协调?

  雷军:我在金山工作了十六年零九个月,我们采用最主要的战术叫以战养战。金山创办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没有风险投资。1996年金山的WPS被微软击败以后,我们开始了以战养战的生存之路。首先做了金山词霸,接着做了金山毒霸,又做了网络游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做下来的。为什么这么做呢?是因为没钱。我们金山仅有的两次融资主要买了股东的老股,公司几乎没有拿到钱。金山坚持到最后IPO,全部靠以战养战。后来我就开始思考,现在企业创业一定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所以,如果做UCWEB,你能不能很专注的去做?如果把兜圈那几个月的精力拿来面对投资者,我估计钱也拿到了。怎么解决远水和近渴的问题:

  首先,这个“远水”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是海市蜃楼,是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是不是投资者能认可的情况?在远景描述清楚的前提下,再去解决“近渴”的问题,就应该把精力花在如何去说服投资者上,而不是去从市场上很辛苦地赚那点钱,这样就走了弯路。如果创业者第一步只有想法和创意,你说服不了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一给你就是好几百万美元,怎么算也是几千万人民币,编个故事人家就能信吗?所以,“远水”和“近渴”的比喻不是很恰当。如果你真的心中有个目标,是直奔过去,还是像我们金山一样四渡赤水走弯路不走直线?我觉得在今天的竞争中,资本给了创业者走直线的机会。当然,你也应该首先看看直线走不走得通。

  直线有两个走法,第一种直线是风险投资(VC),第二种是找一个好的投资人给你钱。现在我们银行里存了那么多存款,买房子房子跌,买股票股票跌,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你如果有这个精力去跑风险投资中介公司去,还不如找所有你能找到的关系,让他们投资支持你。所以,在新型的创业模式里,应该直奔主题。以战养战的话,能够在10年之内建立像腾讯、百度这么优秀的公司吗?是不可能的,不可想象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以战养战。以战养战不见得不能做成,但是你付出的时间比别人长,你付出的痛苦比别人多,而你做的结果还不见得比别人好。还有,办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专注,专注是创业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你想,大公司也能做这个事,你怎么跟他竞争?就是专注!但是以战养战你就不专注了,不专注这个仗就不好打了。

  第一桶金的4个F

  《当代经理人》:尽管从大环境上而言,创业融资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但从UCWEB的融资经历可知,实际上,财富的最高层圈子是相当狭小和私密的,不少创业者被碰的头破血流却难得其门而入。创业者的融资存在着很大的机会主义和偶然性,这对于处在艰难创业期的团队是相当不利的。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雷军:创业第一笔钱的来源,在美国大概总结的结果是来自于4个F:创始人(Founder)、朋友(Friends)、家人(Family)、傻子(Fools)。你看美国创业者都是这么来的钱,中国也一样。如果说,你草根创业,那么你父母那里能不能借到钱?你同学那里能不能借到钱?如果周围最了解你的人你都拿不到钱,你跟天使投资人去要钱,不是很开玩笑的事吗?其实创业成功率本来就低于1%,是高风险的事情。所以,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我不主张大家去创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与愿吃亏的人合作

  《当代经理人》:UCWEB的团队搭配很和谐,可以称为是难得的创业组合。但管理层不会永远一团和气,也会面临一些重大战略、决策的分歧,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去操作?

  雷军: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得分几个层面:第一,得有规矩,就是谁管什么样的事情,要彼此尊重决策权。你当董事长,你天天管CEO管的事情,那CEO还干不干?对于其他职位也一样。我以前在内部管理时就说过,油瓶倒了,是扶还是不扶?桌上如果有10个油瓶,每个油瓶倒你都去扶,最后会发现10个油瓶全倒了。第二,就是合作技巧。合作的人怎么能够长期合作呢?我从金山离职之后,有不少媒体老想从我“离职”这个词上找点,好像我们桌子底下有恩怨一样。我一直给他们反着问,我说,在中关村,张旋龙、求伯君和我,我们三个人合作了16、17年,至少是前无古人了。为什么大家不问问,这三个人个性差别这么大、背景差别这么大,他们是怎么合作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非原则问题要懂得妥协。如果团队里有一个这样的人,这事情就不可能吵起来。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有那么一两个人稍微大度一点,事情就好办——干活时他抢着干,分钱时他抢着少分钱,你肯定愿意跟这样的人合作,我们换句话就叫做,愿意跟愿意吃亏的人合作。第三,谈到影响力,影响力是一个软性的东西。我觉得权威、影响力不是靠权力建立的,要靠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等各种方面,是一个组合。相对来说我比UCWEB的其他创业伙伴年长不少,见过的东西比他们可能还算多一点,可以很耐心的、循序渐进的、一点一点的影响团队的变化。

  《当代经理人》:你试图让自己的哪些决策影响到管理层的团队,让大家达成一致的认可?

  雷军:第一,叫志存高远。就是说UCWEB是个好项目,但这个好项目是10亿,是100亿,还是1000亿?我们是做成一家国内一流的公司,还是世界一流的公司——虽然都是好公司,都是成功的创业。我的加入无外乎就是把大家的目标定到世界之巅,做世界级的公司。也许这个创业团队,原本只想要做到国内一流,你告诉他说你们是可以,但是为什么不想想我们要做成世界第一呢——假如我们做不到,做成国内一流也行。所以,这个叫重塑梦想。

  第二,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的第一步就是看这些世界级公司是怎么做的。我们现在灌输的一个词叫极致。苹果也好,谷歌也好,任何一家世界顶级的公司,他们在某些方面都做到了极致,那么我们先要扪心自问一下,UCWEB是否做到了极致?

  所以,建立一个志存高远的目标,建立一个脚踏实地的、以追求极致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如果这两个共识建立的话,我觉得UCWEB才能真正有机会。当然,要把握住机遇,才有机会做大。

  成长方法论

  《当代经理人》:高速扩张的时候,也是企业问题高速爆发的时候。有关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作为这类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雷军:一两百人的公司,尤其是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一两百人的公司,在这个规模下问题特别多,千头万绪。现在,对我们来说,有长期的问题、中期的问题、短期的问题,全部搀杂在一起。你想大家全部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能力,全部在一起碰撞,然后又要在非常短的时间融合在一起,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但总结起来最核心的无外乎这几个问题:

  第一,业务是不是能够高速成长?业务的高成长会掩盖很多问题,也能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很多问题。业务一停止,很多问题就会变成崩溃性的问题——所以,只要你这些业务在高速成长,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业务的高速成长,也就是开源的问题,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就是人才战略的问题。这个时候要建立很好的人才选拔、任用、培养等完整的机制。比如说我们管理层几个人,公司200人的时候可能看得过来,如果2000人呢?所以,要建立整套的人才机制。

  第三,更长远的问题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建立,这个公司还在快速成长,一两千人的时候建立起来的难度会更大,因为现在这200人至少可能会有100人在未来都会成为主管,那时候一个人最少管七八个人,你会发现乱七八糟,不同的地方讲不同的语言,不同地方的词汇不一样,跟开联合国会一样,肯定会吵架,因为大家观点不一致。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我觉得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