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与“读网”

(2013-02-21 10:42:15)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想随说

   读书读网”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读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现象似乎势成必然。

首先,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无论哪个方面、哪个领域,含括的内容几乎无所不有。网络已成为跨行业、跨地域、跨年令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只要你所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而且是最现成、最具体、最可“搬用”的东西。在人们眼中,网络是最快捷、高效、省时、省力而又最实用的学习方式。与之相比,读书似乎成了“落伍”的学习方式了。这样看来,“读网”的人多,“读书”的人少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功利意识的增强,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存在“浮燥”的心理情绪。为了追求快捷、省事、实用,唯有“读网”,谁还会刹下心来去“读书”?由于网上现成的东西太多,不但网络平台上“转载”的远远多于“原创”的,就是在现实工作中也是很少有人自己去写东西,同样是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可“搬用”。

本人还是主张多读书。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创意、创造。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能沉下心来思考,能促使人们反复思考和认真研究的最好学习方式则正是“读书”,而不是一目十行的网上浏览;是通过读书自己动脑,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之后再自己动手(写作),而不是在网上筛选之后的“搬用”。

本人有一搏文“一乘十”大于“十乘一”,就是指一篇文章看十遍的收获要远远大于浏览十篇文章每篇只看一遍。前者是思考、研究,可形成自己的东西,后者是浏览、筛选,只能转用别人的东西。前者是“读书”,后者是“读网”。

 

 

附篇—— “看书”与“玩手机”

   “看书”与“玩手机”是不同国度在特定环境下的两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记不得在什么时间,也记不得在哪个博友的博客里,看到了两幅具有显明对照的图片:一幅是,在美国的公交车或地铁上,每个人或坐或站,手中都拿着书在看;另一幅则是,在我们中国的公交或者地铁上,无论是站着的人还是坐着的人,手中都拿着手机在玩。看到这两幅画面,我当时并未在意,所以才有前面说的两个“不记得”。近期我在上海的女儿家住了三个来月,经常坐地铁出行。每次都能看到我在博客中看到的画面: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们手中都拿着手机把玩,或听音乐,或玩游戏。不能不让我略有所思。
    如果美国人是在车上“读书”学习,也权当中国的个别人是在车上“读网”学习,可能会有如下差别:
    从现象上看,美国人是采用了“落伍”的学习方式,中国人则采用了更“时尚”的学习方式。
    但从实质上看,求实的美国人可能会“一行十目”的在思考中学习;而浮燥的中国人则可能会“一目十行”的在浏览中学习。美国人可能会在思考中形成自已的创意;中国人则可能通过网上查阅将“现成的资料”搬为已用。

    如果美国人是在车上“看书”学习,而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则是在车上“玩手机”上网听音乐、玩游戏。这个差别可就大了:

    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迫使每个人要不断地通过学习为自己“充电”,在个人的不断发展中图生存。看得出,美国是个人人求实的学习社会;

    在中国,则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什么职业,无论天南地北,只要是工作之余,都在玩耍中消遣、在消费中度日。“玩”不再是三十年前孩子们的专利,而是男女老幼共同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的中国,只要能严令禁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不在上班的岗位上“上网”玩游戏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敢奢望在工作之余还有“闲心”看书(起码对绝大多数人如此)。也看得出,中国是个人人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的消遣、消费的社会。 

    我太崇尚我们伟大的中国了。中国人上上下下就是这样的“玩物丧志”,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还这样快,还创造出这么多财富。要知道,我们的贪官们每年挥霍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购买美国的债劵和送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主义”援助又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尽管这样,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跨掉,还挺有钱。这些钱要是都进国库、不从国库中流出,这些钱要是用之于事业发展、用之于民,我们可真是国富民强啦。

    不说了,这类内容不益过细,更不必展开,用一句以武会友的话就叫“点到为止”吧,哈哈!!

    总之,一个国家要不形成学习的社会,每个公民如不由“浮燥”的读网转为“沉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要想在创新中求发展几乎不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明星与上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