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四个原则

(2010-05-09 20:57: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探索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四个原则

 

    要对学生实施富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试想,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心里想的东西南辕北辙,相互间存在极大的鸿沟,教师从何入手对学生实施教育?即便一厢情愿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也不可能是理想的。至于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由于教师的思想、工作方法各有不同,所面对的学生更是有极大的个性差异。所以,沟通的方式、方法也自然是灵活多变。但是,无论怎能样变,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则必须遵循通行的四个原则:

一、放下身架。

从宽泛的社会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要实现沟通、成功交往,必须要有共同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师生之间更不例外,他们的共同点最重要的就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在知识面前的“学习、研讨、合作”者。

如果教师自己就把自己看成是万事皆知晓的知识辞典和不做错事的“圣人”,在学生面前一味严守个人的师道尊严,学生势必会对老师怀着敬畏的心态并敬而远之。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学生自会小心回避,甚或锁住“心灵”严防老师的“说教”或批评。在这种情势之下哪里还谈的上师生之间的沟通?

因此,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首先要摆平自己、放下身架,建立师生加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多采用讨论、探讨的方式,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和见解,引导和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真贯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理念;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重平等交流、互帮互学,多探讨、少武断,多开导、少批评,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即便在对学生实施管理中,遇有个别违规学生需要进行批评教育,也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给学生留点面子,特别要注意语言的修辞,绝不能用过激的用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平时一有机会,便抽出时间以“一员”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多接触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我想,如果教师能勇于放下身架,不再自己去严守师道尊严,学生自会把老师看成自己的朋友而推心置腹,要达成师生间的沟通便不成问题了。这样做,学生会从内心里尊敬自己的老师,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存乎于学生心中的。

 二、爱心有加

师生之间贵在心灵的沟通,语言沟通的障碍,根植于“心”。如果教师与学生各有一个心灵世界,心里想的东西南辕北辙,在语言和行为上必然格格不入,这就会形成师生之间的“代沟”,这是实现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教师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对学生施教,必会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对学生丧失耐心,甚至歧视。这就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与教师的格格不入,对教师的防范、甚至敌视,使教师根本无法与学生沟通。

解除这一障碍的根本途经是:教师在学生身上付诸更多的爱心,真正对学生爱心有加。这种“爱心”集中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上。如果一个老师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放在学生的身上,心里总是装着学生,把关爱无私地给予学生。当学生生病时,教师能表现出关切、心疼、焦急的心情,并积极按排救治;对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的同学,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并动员班级学生积极为其捐助。学生自然会由衷地评价:这位老师对我们最负责了,一切都是为我们好。能得到如此评价的老师,在学生中说话也自然是最有份量的,学生也最愿意向这样的老师求教、求助。因为他们认可老师这种高尚的师德。

可见,教师如果对学生爱心有加,就会用爱的力量将师生的心连在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敌视态度、防范心理会烟消云散,在师生间的“代沟”上也会架起“爱”的桥梁。师生间的沟通自然会畅通无阻。

 三、宽容大度。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弱点,各有各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并且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切都应包容在教师的心胸之内。须知,教师的狭隘心胸会对学生特别是“差生”产生鄙视、急燥甚或排斥的心态。如果教师不能宽容大度地包容具有极大个性差异的学生,用一个眼光去看待、用一个尺度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必然会处处遇到沟通的障碍。

这里讲的宽容大度,并不是对学生身上的缺点、错误采取听之任之的放纵态度。而是对不同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表现,采取客观面对、坦然证实的态度。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可对表现极差的学生存有不相容和排斥的心理。

教师的宽容大度,不仅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理智。能包容和证实不同学生、不同表现的客观存在,自然会以平和的心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只有这样,才会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顺利实现沟通。

四、换位思考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师”与“生”的角色地位不同,还是阅历、学识、生活环境的差异,或是年龄段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起,从而形成沟通的障碍。记得在一个中学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对学生影响力最大的,第一是同学(朋友);第二是教师;第三是父母。其根源正在于学生与另两类人的差异性所导致的沟通不便。

通常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谈话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用自己的视角)上去说事、谈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甚或这些做法的利害、影响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可学生就是听不进去,你有千般说道,我有一定之规,双方总是格格不入。其问题就在于师生双方想不到一块去,自然也说不到一起去,沟通的障碍在所难免。

要排除这一障碍,教师必须懂得和善于换位思考。教师面对学生要学会设身处地,要为学生着想,要理解(读懂)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分析。而且要调查了解在先、听学生说话在先,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开导在后。这样,师生想到了一起,你说到了学生心里去了,你说的话学生就听的进、听的懂、愿意听,听的口服心服。因为学生能体会到你真正为他着想,师生间从语言到心灵的沟通自然会顺利达成。

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学生,才会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也才能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四个原则是互相渗透、相融并行、缺一不可的。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放下教师身架,也不会包容成天惹你生气的各样学生,更不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在沟通中做到换位思考;没有“宽容大度”的胸怀,既不会放下身架走到学生中去,把爱奉献给学生,也不会宽容地理解和对待不同的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自己的呵护下幸福成长;没有沟通中的“换位思考”,“身架”不会放下,“宽容”无从体现,“爱心”必成空谈;没有教师的“放下身架”,必会远离学生而高高在上,并导致感情疏远、“爱心”丧失,也会因“一言堂”而孤立于学生之外,缺乏“宽容”,还会因主观臆断而不能“换位思考”。

希望教师同行能充分利用比家长更会讲方法、比同学更有学识和阅历的优势,善加运用这四个原则,重视和顺利实现与学生的沟通,以不负教师的神圣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