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复合型教师

(2009-02-03 09:46:40)
标签:

教育随笔

分类: 教育随笔

浅谈复合型教师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导师型的复合型教师。否则,便很难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培育世纪英才的重任。

一、学习是教师知识储备之源

          终身学习的新理念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首先,科技换代、知识更新已成为时代特色。教材改革所带来的教材结构变化、内容更新,使得教师起始学历教育所完成的知识储备远不适应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已由原来的固态结构变为动态结构。师生之间已由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变为流动的大河水与小河水的关系。这些都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信息的传播途径多元渠道。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渠道再也不局限于学校的教师、教材。特别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使学生可随时获取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教师还死守课本,对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孤陋寡闻,自然难称学生之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获取信息的技术,增强筛选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善于用各种信息充实教学内容,以丰富培育世纪英才的内涵。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再次,教育科研的实践使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仍不能摆脱繁重、重复、低效的劳动,仅凭工作热情而缺乏科学态度和方法。既不能将自己零星、分散的经验进行系统综合,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无力探寻其内在规律。这些都来自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起码在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辩证法及文学修养等方面还有待于继续学习深造。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方可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边当学生边当先生,边吸纳知识边传授知识,已是新时期教师的显著特征之一。身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谦恭的学者,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知识化身的形象。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型教师。

          二、研究是教师提高能力之径

仅具备较深的文化知识素养也不过是个学者。作为教师,他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他将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方方面面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为社会发展塑造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形成较强的工作能力,即掌握教育教学这门艺术、这门科学,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途经是工作实践,而要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只有通过研究去探索去总结。教材需要研究,学生的知识构成、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共性特点需要研究,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需要研究。通过研究去发现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改进工作。

        学习为研究提供主观要素,工作实践为研究提供客观途经。但任何一种科学教法、模式无不是研究的直接成果。不重视和善于研究的教师其工作现状只能处于一个停滞的基点上,其教育教学活动也只能是主观的、一厢情愿的。不可能摆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繁重、低效的劳动。因此,要贯彻素质教育,培育世纪英才,仅靠教师的辛勤工作远远不够。必须要求教师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工作,以科学的思维研究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的方法从事工作,提高工作过程的科技含量,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的这种工作能力蕴含着对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及对教育规律的把握。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教育科学的研究这一途径。所以,新型的教师既应是从事具体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又应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三、导师是教师自身定位之标

    教师的角色行为定位作为一种思维定式,直接影响到教师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及在活动中教师作用的发挥。按传统的定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师生关系,其主体行为则是“教”与“学”,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自然是师为尊、生为从,教为主、学为辅,即所为“从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轨。人们更加看重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不同作用和地位,由“教学”向“导学”转变已成为一种改革趋势。但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不能仅满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某些探索,而是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进行角色定位。既然学生不是机械地接受“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自主学习的行为主体,那么教师自身的行为就应该由“教”向“导”转变。这里,“导师”应该是教师行为角色的标准定位。按这种定位,教师是“激导”者、“指导”者、“引导”者和“疏导”者。为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应该“激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善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疏导”学生自我调整和协调。

    教师以导师角色定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这样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吸纳知识、进行知识自我储备和更新的能力,又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探索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形成“导师”角色的思维定势,必会自觉规范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更多更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必会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油然而生。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教学”向“导学”的转变,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