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等精神,确保我校体育工作顺利推进,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构建文化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切实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坚持育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炼。
2.全面性原则。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安全性原则。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引导与自愿相结合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同时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组织、活动、交流和评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5.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体育工作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也要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
三、实施范围
全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措施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配备体育专职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加强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不断增强教学实效。强化课程意识,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程时间。
2.努力拓展活动时空。各校要精心安排“课外活动表”,为学生拓展各类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时空环境。广泛、深入开展
“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推行大课间活动,每天将原来的课间操时间延长到30分钟,精心组织学生喜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地方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小学每天下午第二、三节课后,开放各类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成立有助于学生开发智能和提高体育技能的各类兴趣小组、社团,组建校级代表队,组织有特长的学生坚持常年系统训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形成学校体育传统特色。
3.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各校要在配齐配足体育专职教师,加大专职体育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以专职体育教师为核心,辅导带动一批有业余爱好的专长教师。通过努力,要求学校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外活动,至少学习并初步掌握一项体育或艺术技能,并至少能辅导一个课外文体兴趣小组活动,以满足学生开展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较高要求。要关心他们生活和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待遇。
4.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学校每年要组织一次以田径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节,要改革学校运动会传统竞赛的模式,突出健身、娱乐功能,每学期举办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寒暑假期间,各校可结合本校实际,组织中小学生体育及拓展项目夏(冬)令营活动,满足学生校内外体育生活的需求。将有计划地开展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篮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三棋比赛、冬季三项比赛,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体艺水平,确保活动实效。
5.大力培养体艺特长。按照教育部办公厅《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教体艺厅函〔2004〕33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组织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6.不断完善硬件建设。各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艺活动场所,改善学校活动的空间和环境。要按照《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配齐器材设施;要强化管理,制定相应的使用维修与管理制度,定期维修与安全检查,提高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
7.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将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方案,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8.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各校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围绕学校体育规章制度、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学生身心特点、运动规律等共同研究与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长期稳定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校体育文化现状、趋向、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着力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要把课题研究和本校体育活动开展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实验研究,不断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9.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运行机制,配备必要的测试仪器设备,落实岗位责任制,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力争使我校学生达标合格率达到85%以上、优秀率达到15%以上。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创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五、保障机制
1.各校要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学生体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开展这项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落到实处,务求实效。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黑板报、橱窗及晨会、班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全校教师、学生、家长深刻领会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大型体育活动等载体,广泛宣传体育工作进展情况和实施成果,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有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制定规划,稳步推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学校要根据教育局制定的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形成特色。
4.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各校要坚持“挖掘潜力,形成特色”的原则,加大专职体育老师的培训力度,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学校体育工作对师资的较高要求。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人才资源优势,形成校内外结合的活动指导网络。
5.加大投入,统筹资源。各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器材配备,进一步完善活动设施,为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要积极利用现用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善活动设施。要统筹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以满足开展体育活动的要求,不断拓展活动空间。
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
二○○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