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忆小说中的列车意象

(2009-09-17 09:06:31)
标签:

文学

意象

列车

钢轨

王安忆

上海

杂谈

分类: 跑车人笔记

 

王安忆小说中的列车意象   文 / 洛阳雁阵
 
——《一个人的火车 》 我的文集网址:http//my.hongxihttu.com/490/4895541/
 
 
  在一本小说集的序言中,王安忆就创作题材问题谈到自己的作品。她说自己写农村生活并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为祭奠下乡插队的日子,而是因为,农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的审美性质吸引了她。那是一种缓慢的、曲折的、委婉的生活,边缘比较模糊,伸着一些触角,有着漫流的自由的形态。由此我想到了王安忆小说中的列车意象,由于列车意象的参与,王安忆的一些小说敏感的触角伸得更远,并在不断完善着那种漫流自由的审美形态。也就是说,列车意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并把人物和场景,带向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拓展了小说题材的疆域,从而反映出更广阔的人生内容。
  “火车驶过田野,驶进矮矮的围墙,进市区了。瞧,工厂、楼房、街道、公共汽车、行人……上海越来越近,越来越具体了”这是《本次列车终点》中的主人公陈信,坐在返城的列车上的观感。同样,离开上海十年重新回到城市的王安忆,面对上海,也有着陈信一样的寂寞感和陌生感。隔了十年的距离,隔了当时乘着火车离开了十年的生活,城市已经不是那时的城市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阻形成的那种异质性的东西,催生了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艺术是可贵的,它培养了一种独特的眼光,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一种身在其中而又超然其外的审美视角。“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是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找到归宿,显然只是一种理想而已。本次列车终点,实际上是一个起点,新的生活需要不断的寻找、创造,不断接近那个完美的,所谓归宿。
  在这篇小说中,列车意象的运用极为成功。十年前乘着列车离去的知青,在经历了一番人生波折、时代变迁之后,回到了当初的出发地,在接下来的城市生活碰撞中,不断迸射出灿烂的情感思想的火花。这是所有久别之后重返故地的人们,都会拥有的心理体验。读者的视线被开往上海的列车吸引,被列车上形形色色的人吸引,巨大的心理距离和艺术张力由此展开,并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做好顺理成章的铺垫。小说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绪,通过列车的意象,传达出生活的哲理和严肃思考。
  和三十年代的张爱玲比,尽管都是大都会的上海,都是女作家,并且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但王安忆所反映的生活要比张的广阔得多。张爱玲笔下的叙述空间总是狭窄、封闭,乃至逼仄的,主人公出入的场合多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他们受到了太多的心灵挤压。王安忆的书写要广阔的多,有上海,有小城镇以及乡村。她的主人公总是被赋予更丰富更深邃的文化内容,个人的命运是她小说的一大主题。她的小说也是探讨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表现方式,她凭借这些文字叩问着人生和时代,摸索着前进,就像一列静静行驶的列车,隐现在崎岖蜿蜒的山岭之间。她编织的许多故事也是在列车上发生的。列车集合了世界上不同际遇的人,在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可以容纳更大的心理空间和生活容量,这有利于作家的集中表现,比如小说《51/52次列车》、《蚌埠》、《云低处》等小说中的列车意象。
  《云低处》的开篇就说,“这一对男女在这一班夜间慢车出现,显得很突兀。”一句话点名了人物、时间和他们活动的空间。接着是对车上某种人生状态的象征性描摹。一切都是那么不确切,暧昧的,犹如车厢里的黑暗和朦胧烟气。男女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场景下相遇了,相逢何必曾相识?只有共同的心理感受才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车轮与钢轨的撞击越来越强劲有力,火车摆脱了慢车的滞涩,确定无疑地奔驰着,使人感觉到速度的力量”。共同经历了人生低谷的一对男女,也在短暂的列车上的邂逅中,获得了一种力量:冲出人生道路上的低谷和“洞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列车仿佛是一间特殊的房子,走进走出的人们,在这个流动的房子里上演多少人生的悲喜剧呢?为什么作家偏爱列车上,看似纷繁实则单纯的生活?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最容易照出散漫的、哀喜交加的人生真实。王安忆说,行旅途中结识的人,往往能给你留下鲜明的印象,你却不知其来龙去脉,所以,那特征就变得尤其显著,突兀在模糊的印象之上,笼罩了全局。因此,身处列车之上,往往会获得平时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新奇感受,并触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还是截取几个片断,看看作家笔下有关列车的一些场景吧,看看这大地之上日夜奔波的列车,如何承载着那种无以言表的人生意绪:
  “它停在站台上,有一刹那,竟是静若处子,车厢顶上,覆了一层薄雪。从这就可以看出,它从多么遥远的地方来,经过多少昼夜的行程。”《51/52次列车》
  “火车从蚌埠的心脏穿过,车轮撞击钢轨,咣当咣当地响,内燃机车头喷吐着黑烟……夜半时分,你几乎能看见沉沉欲睡的车厢情景……车从沉睡的城市开过,震动着人们的睡眠,就像一股强劲、粗砺的狂风掠过。”
  “想一想那匍匐在寂静中的钢轨吧,都像是箭在弦上。枕木下的碎石发出幽光,那是由于寒露的浸润,又结了霜……等天明时分,蚌埠醒来,看见这个常年灰蒙蒙的城市却变得冰雕玉砌,谁会想到这一夜的搏击厮杀。火车已经开出一段路了,车里的人也在迎接曙光。”《蚌埠》
  ……
  如果说农村生活是一种缓慢、委婉、宁静的往昔回忆的生活,那么列车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了。其实不尽然,在繁忙劳碌的间隙,旅途中的片刻也许是现代人心理较为空闲的时候呢。许多要做的事可以暂时抛开,头脑也似乎获得一种闲适的空白和解放,这是无关功利与生存竞争的短暂真空地带。虽然旅途的起点和终点都连接着繁忙的生活
  ——过去的和未来的,但至少在车上,暂时可以获得一种超越,一种独特的审视生活的视角和感受。当人生目的缩略到了简单的生产和消费,挣钱和花钱,劳动和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也正在剧增的速度中一点点丧失殆尽。那种充溢着美好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存方式,正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所替代。不管怎样,发现平凡人生中的精神价值,发掘这种价值,进而传达深广的人生内容,在当下,就显出它非凡的意义了。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王安忆小说中的列车意象,再次印证了这句名言。现在,作为精神层面的列车,所承载的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予重新的理解和赋予。列车,这个现代生活中的特殊存在物,也将负载着作家、艺术家们的审美理想,奔驰在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那一片葵花
后一篇:我的小资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