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滌尘及其《扬州书法家史》

(2017-05-15 10:16:13)
标签:

扬州书法家史

分类: 百家姓氏

李滌尘及其《扬州书法家史》
李滌尘32岁小像

李滌尘及其《扬州书法家史》
李滌尘画作

李滌尘及其《扬州书法家史》

                                                      《扬州书法家史》手稿
 3年前,书友陈坚无意间在扬州坊间书摊上购得一件毛笔竖写的手稿,名《扬州书法家史》,作者李滌尘,并在《扬州晚报》上介绍购得此件的经过。陈坚知道我爱好扬州文史,承他之情,给我复印一份。我告诉他,李滌尘我认识,他家住在参府街中段,坐北朝南。他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又是扬州诗协成员,我因从事地方文史工作,又兼扬州诗协副秘书长,因此与他常相往来。

李滌尘(1908-1994),斋名研古斋,扬州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国学专科学校,曾师从金纯习国画,兼治中国书画史,后在上海有正书局复制珂珞版画。工诗词,善书法,精鉴赏,擅绘画,尤工人物山水。上世纪80年代,曾两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院鉴定其藏画真假。著有《鉴别画考证要览》《西湖诗咏》《诗韵集唐》等。

1983年孟夏,李滌尘曾参加扬州市文联与绿杨诗社在瓜洲古渡举办的吟诗雅集活动,与会者有徐晓白、魏之祯、李圣和、赵继武、王文乾等20余人,皆扬州诗坛名流。李滌尘即席吟道:

清和天气人偏健,揽胜探奇兴致幽。

两岸杨花狂放舞,一江帆影往来稠。

金焦山脉连瓜渚,泗汴川流入渡头。

三十三年吾再到,焕然新景足勾留。

1994年,李滌尘以87岁高龄与世长辞。1995年,为纪念他去世一周年,绿杨诗社集资油印了《诗韵集唐》,诗社夏友兰在其序中称赞道:“妙绝天成,集对工稳,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句诗篇。”

此外,李滌尘还著有《扬州画派录》《扬州书法家小史》,均是手稿。夏友兰曾要我看过,他说:“你是搞文史的,看看有无出版价值?”我遵夏老之命,花几天时间,将《扬州画派录》与《扬州书法家小史》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我向夏老复命说:“我于书画是外行,从文史角度看,很有出版价值。”其中写到冶春后社的画家江石溪、梁公约、宣古愚等人,极为难得。后来因经费无着,出版未果,夏老要我将两书手稿直接归还李滌尘。

李滌尘去世后,我心中一直惦念着《扬州画派录》和《扬州书法家小史》两书手稿的下落,曾两次去他家看望,都因家中无人、大门紧锁而返。第三次去,正巧他女儿在家,当我问及她父亲书稿时,他女儿回答,都由保姆处理掉了。我深为叹息,早知如此,当年将其复印一份,也可保存下来,该多好啊!所幸陈坚购得了《扬州书法家史》,在此我祝愿有朝一日,陈坚再购得《扬州画派录》。

陈坚购得的是《扬州书法家史》,而我记得当年看到的是《扬州书法家小史》,书名中多了一个“小”字,而且是装订成册的手稿。是初稿,是定稿,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陈坚购得的《扬州书法家史》,全文不足3000字,简略记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扬州13位书法家生平事迹,他们是包世臣、吴廷飏、梅植之、释海云、方地山、卞綍昌、卞公弢、樊滪、王景琦、张古、包曙、陈含光、王虎榜。文字虽然简略,但对研究扬州书法史很有价值。为此,我对全文作了校订,并校正了明显的笔误,现公诸同好,以助研究。

最近,酷爱书画收藏的友人戴求购得一书,名《涤尘遗稿》。得其首肯,索借一阅。此书于2016年4月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李滌尘遗稿两种,一为《依韵集唐》,即前文提到的《诗韵集唐》;一为《名画过眼录》,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名画过眼录》共收录作者1927年至1981年50余年间在上海、杭州、芜湖、苏州、镇江、徐州、扬州、泰州等地,或于友人处,或于展览馆,或于寄售店,或于装裱铺所见明清名家名画一百余幅,其中有唐寅、祝枝山、石涛、八大山人、新罗山人、郑板桥、李复堂等近百人。李滌尘在序中写道:“余幼龄时,性耽鉴赏名人画,曾游南北各埠。每到一地,首先访问画友,请为介绍收藏名家,有何名画,争先一睹,以为快事。既观之后,必须审定确是真迹,记其何处、何地、何家所藏,及画轴章法,并加以评语。当时详记于袖册中,集数十年计有百余幅。余因贫窭,无力购藏,虽是过眼烟云,尝萦怀梦寐,至今尤历历在目。今已垂老之年,忽忆前记,谨将袖册重新抄录,编排成帙,以供海内鉴赏专家之研讨,并乞予以指示为盼。”

当我捧读《名画过眼录》时,仿佛踏进琳琅满目的名画展览馆,并聆听李老对其一一讲解,使我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

扬州书法家史

扬州书法家,夙负盛名。自清初起,迨至乾隆中叶,代有传人。其间一度因重开科取士,习书皆倾向楷法蝇头小楷,所谓馆阁体,应付考试之用。草、篆、隶三体法,习者甚少,遂致书法一道中衰。清嘉庆初年,有皖籍名书家包世臣先生来扬鬻书,求其书者门庭若市,户限为穿,誉满扬邑,从其学书甚众。因此,草、篆、隶体为之一振,遂复兴焉。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晚号小倦游阁外史,皖之泾县人,为邓石如入室弟子,侨寓于扬观巷内,名其斋曰“小倦游阁”。博通经史,能文章,精研各体书法,邃于金石碑版学,尤擅行草湿墨法,名驰海内。著有《艺舟双楫》一书,论书精详,风行于世。在扬州传授生徒,如吴让之、梅蕴生、释海云等。兹将各人简历、书法介绍如下。

吴廷飏,字熙载,又字让之、攘之,自称让翁,号晚学文居士,方竹丈人。仪征人,为慎伯入室弟子。独身来扬,居于古旗亭玉皇阁内,以鬻书卖文为生,善四体书法,尤精小篆体。专研说文、训诂、小学及金石刻印。尝自撰一联,自书悬于室内,其联云:“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他传世篆隶书最精,启发后辈传习影响极深。著有《金石考鉴》《通鉴地理》。同治九年卒,年七十二。

梅蕴生,名植之,号嵇庵,扬州人。住旧城梅家巷内,道光己亥举人,为包慎伯入室弟子,善行草,得师法真传,笔力遒劲,秀逸多姿,名重一时。平日雅爱弹七弦琴。偶得晋嵇叔夜琴一张,因自名其斋曰“嵇庵”。又于山光寺前掘得唐人石碑,辇归,自著一联云:“家有贞元石;人弹叔夜琴。”艺林传为佳话。著有《嵇庵诗抄》。

释海云,号种瓜僧,扬州邵埭人。年十五披剃为僧,曾受戒于花山,喜读书习字,为包慎伯入室弟子。专临摹师行草,深得师湿墨法。中年主持重宁寺丈室,禅诵之余,手不停书,为酬应檀越之作,数以千计,因之名重书林。年七十九,示寂于僧房。

扬州书法家,在清末民初时,能承其法,择其尤者简介如下:

方尔谦,字地山,号无隅,扬州人,住引市街。年十三考中秀才,因专研古史、地理有特长,年十六被选提为拔贡,家素清贫,髫年时抄淮南书局洋版书,以助读书膏火之资。幼失怙,赖长姊抚育成长,性聪慧,颖悟过人。工书,初法颜鲁公《瘗鹤铭》,参以汉碑,自成一派。其书曲屈欹斜,古拙生动,姿态殊观,不与俗工同,别有风格。善集联语,对仗引用古典极工稳。精于考古甲骨文字,喜藏古币,初馆于皖省,后转往京津,主馆于袁项城家,教其子克定、克文。与克文结为朱陈之好,师生情谊最笃,患难与共,因避世凯称帝之乱,在津鬻书卖文为活。地山襟怀磊落,放浪不羁,有名士之风。人倩其书,多乞嵌名字联语。地山才思敏捷,顷刻即就。酬世之书,数以千计,时有“联圣”之誉。平时以诗酒声色为乐,纵情挥霍金钱。晚年囊空如洗,年六十五,卒于津,归葬于扬西乡。

卞綍昌,字薇阁,号狷庵,真州籍,世居于扬左卫街中,为湖广、浙闽总督宝第次子,两广、两江总督张之洞之婿。幼聪慧,年十三考中秀才,工诗词,善隶书,精研汉孔宙碑体,笔力圆劲,整齐秀丽,为当时隶法家之冠。光绪二十九年,任日本长崎领使,在职六年余,曾办长崎华侨时中学校。宣统元年,罢职归里,深居少出,以鉴赏书画自娱。民国十二年,长崎时中学校举行二十周年纪念会,来书到扬存问,并寄示刊行本,以薇阁肖像冠诸刊首,一时诗坛中传为佳话。晚年为人作书酬世。卒年七十五。

卞孟弢,名彬孙,一作斌孙,晚号公饕,祖宝第,叔薇阁,居左卫街故宅,光绪秀才,为人迂愚,性嗜酒,每饮酣时多发狂言,人咸呼之大痰。幼年专攻张草,功力深厚,笔锋飞舞,有一气呵成之势。人倩其书,不自矜重,顷刻一挥即就。中年曾宦游皖省,未得意怏怏而归,以草书酬世,颇有盛誉。年六十七,卒于家。

樊滪,字滟生,号豚园,晚号豚叟。丹徒籍,世居于扬府东街,为樊廷提督后裔,家有书斋,名“瓮天”。屋宇修整,古色古香,邺架藏书甚富。幼年应过科举之试,未能考中。博通经史,精于诗文。平日喜研各家行草书,盍寝馈于中近二十年。每对人言,初临池习书,废弃八多纸五六担于篓筐中,方能以宣纸为人作书。功力深厚盍可知。善行草,笔力凝重沉厚,气魄姿态,超人一等。与卞彬孙书名相颉颃。中年曾游京、津、武汉等地方,肆力于新闻事业,兼鬻书于四方,有名于时。素有辩才,口锋犀利。民国十年被选为省国会议员。晚年以诗书自娱,卒年六十四岁。他传授书弟子有凌仲青、蔡公迈、贾受业,俱能承其衣钵。

王景琦,字容庵,号蓉湘,一作蓉纕,扬州人。世居江都仙女庙镇,光绪举人。能诗文,擅楷书,法欧、柳两家体,端正秀丽,一点一画,皆中绳墨,最擅方寸书。当时楷书家无出其右。家颇饶裕,不图仕进,里中诗文辈咸推重之。每当花晨月夕,相约诗友为诗文会。凡冬月半夜,必亲烹调五煨汤,五煨即鸡、蹄、海参、牛肉、羊肉,五种杂烩作羹。遍请亲友宴饮,作尽夜欢,名为“月当头”,传为乡里中佳话。晚年人倩其书,不究润资多寡,志在结翰墨缘。现北门外“冶春”两字石刻,即出自伊手笔,卒年七十三。

张古,字太素,晚号浮玉词人,扬州人。幼孤贫,能文章,工四体书法,精于刻印。其书法包吴一派,最擅包世臣湿墨法。早年尝伪包吴两家书,几能乱真。为人书、刻印为生活计,善填小令词章,有辛陆风格。孑然一身,命途多舛。时有僧岫奇主持焦山碧山庵,慕太素书,拜伊为师,延聘庵中,遂寓焉。往来山中游客,多倩其书,得者珍之,因之书名大噪。晚年以诗书酬世。卒年八十一岁。身后悉由弟子岫奇料理丧葬事,遗骸葬于焦山下,并立一石碣,上刻“浮玉词人张太素墓”。

包曙,字玉墀,号契常,晚号蒙道人。丹徒人,居于扬仁丰里中,为鉴赏家松溪后裔。幼年喜研包吴一派篆隶书法,颇有心得,朝夕临摹,孜孜不倦,卒成名手。书法秀俊整洁,不出矩矱之中。中年任盐务文牍事,历有年代,晚年好佛悟道为居士。平日菇素诵经之余,为人作书,酬应佛教中同道,几有应接不暇之势。卒年九十。

陈含光,名延韡,号栘孙,又号淮海客,以字行,真州籍,世居于扬东关羊巷。光绪秀才,旋授拔贡。幼承庭训,博通经史,工骈文,学类桐城一派。善大篆,书法包安吴体,笔力遒劲,规矩准绳,姿态秀媚,书名独步一时。扬邑名胜区联额,多出伊手,年七十九卒于台湾台北。

王虎榜,字蘂仙,清末扬州人,住莲升巷内,为画家柘村之子,年十八考中秀才,幼年受家庭熏陶,善画工书。初习赵孟頫,书法秀媚多姿,后参以汉碑,行楷劲俊,酷似王文治体势,韵逸入神。每成一书,颇自矜重,尝当众狂放炫耀。中年任扬州各典当外总管,有名于时,年七十二,卒于家。

来源:扬州晚报2017年05月13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