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人为什么经常提到扬州

(2016-07-29 05:41:13)
标签:

古代诗人

为什么经常提到扬州

分类: 历史文化
古代诗人为什么经常提到扬州
古代诗人为什么经常提到扬州
      扬州是一个被唐诗宋词浸泡过的城市,所以第一次来扬州却不能称是初来,因为早已在诗词歌赋中浸泡与神游过。我来扬州的时间虽然并非烟花三月,但在我的眼中,扬州却仍然不失为一座浪漫的城市,且不说无数美丽的传说让她充满了香艳的气息,即使今天街市上到处散落的古代遗迹,历史的点点滴滴似乎就消融在这些寻常的风景里,你不仅能在其中寻觅到一丝往古岁月的蛛丝马迹,你甚至能够透过尘封的岁月,直接感受到历史深处的浪漫情调与微妙韵致。《中国国家地理》在卷首语中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江北的扬州为什么算江南?文中介绍:“把扬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扬州与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说扬州曾经比江南更江南。大运河畔、长江边上、东海之滨的扬州,她的繁华、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台、她的诗词歌赋、她的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杜牧把扬州当江南来吟咏就可以理解了。”
   一、扬州之月:明月何皎皎?古人何灼灼?
   相对于太阳的刚、烈、火、热,月亮却是柔、婉、清、凉、总是那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一颗云笺上的泪珠。而扬州的月则更有诗情画意,因为扬州的天气多晴好,无大山高峰,多小桥流水,所以朗月当空,碧水映月,大自然的偏袒造就了扬州月的多情。让我们于唐诗中领略扬州月的风采。
    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思恋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奈它曾照离人泪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无动于衷,却又可憎。于深夜抬头望月时,本欲解脱此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故曰“明月无赖”。
   “无赖”二字,本有褒贬两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意。但后世因惊赏这对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本来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宠扬州。而扬州的魅力,也非仅在月色。诗为传神,有时似乎违反常理,却能深入事理骨髓。徐凝此诗而论,后世读者读此诗后,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致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
  《忆扬州》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曰怀地。这是因为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
    明月何皎皎?古人何灼灼?站在月华依依、清辉四溢的扬州城中,轻踏着月色静静地走着,袅袅轻风中,那沐浴过张若虚、徐凝那朗然如璧的月光轻笼于自己的裙裾上,人已不知不觉飘然若仙,与夜空、明月、古城融为一体,何忧不忘?何愁不销?
    二、扬州美女:许我一个未来吧!
     说扬州出美女,也是实情,历代的诗文中,常有提及扬州美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美女的地方。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扬州美女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从正常的角度来分析,其因由有二。一是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的滋润哺育出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这是自然造化之功。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从古至今,扬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梳妆台、妆奁盒和穿衣镜,每日清晨,女子都要在梳妆台前修饰打扮一番。就是朴素的劳动妇女,如《广陵古竹枝词》所说:“不着绫罗不戴花,些些脂粉不曾搽。”若是讲究美容的妇女,那就是言忠贞《芜城春游曲》和韩日华《扬州画舫词》所云的:“艳妆人比画图工”,“更将梳理斗春容”了。
    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来这里医治因官场倾轧所带来的心灵创伤,醇酒美人、十年一梦,最终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声誉,甚至比朝廷的嘉奖更能让杜牧感到欣喜。
    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都是写扬州,而且都是写扬州的美女。
    1.《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
    3.《赠别二首》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遥想二十四桥边,波光流动,冷月无声,玉人中立,箫声轻吟,夜晚的扬州风月无边,只一座桥便不知引出多少风流往事出来。虽然当年的烟花柳巷歌舞升平早已淡去,但那种余韵是依然点滴可见的。
     只叹那数不尽的风流韵事,只知道风月之地的扬州让诗人词人们魂消神荡,他们笔不耕辍地描写扬州青楼女子那袅娜身影温柔情怀。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时的欢娱让女人守着词人们冠冕堂皇却永不能兑现的誓言,注定要欠下扬州女子一笔又一笔的相思债。从此,珠帘梦中惊醒的女子,眉间心头又频添几许惆怅哀伤。可怜她们入诗词、入歌画,唯独入不了自己的命运。
     红袖添香,扬州就是卷上珠帘的一场青楼梦,是薄醉微熏时暂忘忧愁的快乐,轻飘却真实。“扬州头,苏州脚,洛阳女儿好胳膊”真想做一个扬州的梦,梦里要让我做一回扬州的女子,于诗人们为我赋的诗歌词中纵情地醉着、舞着、笑傲着青春。但!且慢!在我欢颜着如花似玉的美眷,舞着绢帛般细而柔软的腰身时,谁又能许我一个未来呢?
     三、扬州瘦西湖: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水怡养人文,人文驻颜山水,一地一风流,一人一个性。有次看电视散文,把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做比较。这三个西湖除了风景秀丽,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文人骚客曾吟下诗词歌赋并在此停留。比如苏轼、比如白居易。对于扬州的瘦西湖,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千古送别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情思摆在辽阔的时空下,为后人留下壮美起程的想象,扬州则成了渺小的点,在遥远的那一端。而当李白亲自到了扬州后,却没能留下任何与扬州和瘦西湖有关的诗句。大概是视野开阔、侠骨仙风者在此难以舒展,干脆经了商,游戏一番。然瘦水藏龙,而且还很拥挤,有欧阳修、杜牧等大家云集。
     瘦西湖正是相对于杭州西湖而言,如果说杭州西湖像个雍容华贵的少妇,那瘦西湖就如恬静纤细的小家碧玉,一带细水两岸花柳,曲线玲珑,瘦而不弱。瘦西湖的水离岸很近,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像镶嵌有边的玉,特别是在岸边的风中杨柳与水相应的和谐,别有风姿。且装一瓶三月瘦西湖上的风存着,或折几枝杨柳寄给某人,别是一番诗情画意。
   漫步于瘦西湖边,耳机里放着吴涤清的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歌词虽简短,但听着却委实让鼻子酸了一酸,让心情沉了一沉。瘦西湖实在瘦,带着赏玩的态度无法领略到她的美,只会觉得她是个发育不良的羸弱的小女子,但带着寻找的态度你会发现她瘦得有精华,瘦得能见风骨。在这个越来越丰满的时代,丰腴的是别处,肥者越肥,瘦者越瘦,曾经内外辉煌互为依存产生的平衡之美,现在只剩下千年瘦的风骨了。
    四、扬州之花:多可喜,亦多可悲!
    1、琼花:多可喜!
    宋代诗人韩琦《琼花诗》:“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祠,独此琼瑶贵。”若你在绿肥红瘦时节,到扬州一游,自然想看看誉满天下的琼花。“不赏琼花开,枉来扬州城”。大明寺是观琼花的佳处,走进平远楼前宽敞的庭院,只见十余株高达丈余的琼花树干,高高地倚墙而立,蓊蓊郁郁。树上花蕾盈枝,繁芭密缀,流光溢彩,如美玉之璀璨,似瑞雪之晶莹。既素雅,又丰满;既飘洒,又俏丽。仙姿绰约,磊落端庄,独具殊韵,令人赏心悦目。正因为琼花美丽,所以历代诗人、文士吟诵它的诗词很多。唐代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城中后土祠那株名闻天下的琼花旁专门建了一座“无双亭”,并吟诗咏怀:“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后来秦观在“无双亭”上也吟得《琼花》一首:“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在这一片褒扬声中,扬州琼花赢得人人青睐的盛名。站在琼花树下,遥想当年如锦繁花,心中满怀无限向往之情。
     据史书记载:扬州琼花已有2000多年历史。物稀而贵,又天资国色,所以常有人想据为己有,也许是气候、土壤条件限制,琼花自古及今只对扬州情有独钟。当地的导游介绍说,琼花不能移植,一移开便会枯死。她曾移植到开封洛阳临安等都城,但均枯萎,这就使得琼花成了扬州的骄傲,这是可喜的原因。
    2、芍药:多可悲!
    姜夔(宋)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时间转到公元1176年,白石道人路过扬州,这里旧日“竹西佳处”经过金兵的蹂躏已满目疮痍了,桥上无玉人吹萧,只有波心月影,小杜那十年一觉的扬州梦醒了、落了、散了,寂寞古都里唯有芍药一抹红,春来冬去,倔强绽开,刺眼又刺心!姜夔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悲壮沉郁,引人深思的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破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怀。宋词中虽有不少作品是反映扬州盛衰变化的,但却都不如姜夔这首词写得深沉悲怆,情韵绵进,令人百读不厌。此词一出,不知让多少人的扬州梦里多了些惆怅的红药呢?从“四相簪花”到“桥边红药”,当念桥边的芍药,寂寞无主地在风中摇曳的时候,她的身上,隐隐约约地折射出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影。
     五、尾声:唯愿相思常在,魂绕扬州。
     以南宋中期著名词人史达祖的《 临江仙》来结尾: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罗带鸳鸯尘暗淡,更虚整整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缘此瘦,羞亦为郎羞。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拥碎玉成裘。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桥边摇曳红袖的芍药,魂牵着二十四桥的影;孤帆远影的尽头,小城故事依旧传唱;错过烟花三月,却梦着千年不醒的梦。小城里是否还有唐宋的繁华?繁华里,是否浸润了烟雨的朦胧?朦胧里,是否还有醉人的胭脂红?沉醉千年,驾一叶轻舟,诗词和着天下的二分明月下酒,听,是哪位玉人的萧声划过这静寂的长夜,弹破了一曲红尘梦?唯愿相思常在,魂绕扬州!
http://wenwen.sogou.com/z/q19887103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