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扬州,诗句欣赏!

出自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自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词之城,扬州孤例

刘细君

隋炀帝

李白

杜牧

汤式

姜夔

欧阳修

郑燮
扬州,是盛唐数一数二的城市。李白,中国独一无二的诗人。当李白遇上扬州,一首中国诗歌史上最具感召力的诗歌便诞生了!它如一颗明珠,一千多年来,万千诗人因之而对扬州牵挂、神往、流连。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时间不长,却对我们的古城情有独钟。他有诗写道:“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琼花是举世闻名的天下无双之花,它出自古老而神奇的扬州,空前而绝后。本文借其类比,吟咏扬州这座天下无双的诗词之城。举目四顾,在动辄竞相争称第一的情势下,这会不会被怀疑为自夸之语呢?我想,读了下文应该可以作答。
讲究格律规范的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顶峰。因此,要考察诗歌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从唐诗入手,是最理所当然而令人信服的门径。那么,唐诗与扬州的关系如何呢?
诗人子川在他的题为《诗歌与一座城市——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的文章中说:“一个城市的知誉度与诗歌如此密切关联,这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大约非扬州莫属。自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传诵开来,烟花三月,有如扬州的节日。烟花三月好时光。在这日子里,人们常会想到扬州,似乎好时光就该与扬州联系在一起。”文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约非扬州莫属”的表述,与我的观点一致。在中国,在没有做过都城的城市中,诗歌与一座城市间的关系如此凸显,扬州是一个孤例。因此,我用“天下无双”来形容扬州这座诗词之城,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据子川的粗略统计,到过扬州的唐代诗人为数众多,“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有唐一代,确实是诗人们在扬州城最活跃的时期。
与子川的文章相距不久,颜敏发表了《论唐诗中的扬州情结》一文。文中说:“扬州是唐代诗人心目中的天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繁华的经济、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唐代诗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扬州也因此成了诗人竞相歌咏的对象。有关扬州的唐诗,数目大,质量也很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50多位唐代诗人作了400多首与扬州有关的诗。”
为什么唐代诗人偏爱扬州,纷至沓来?子川的研究成果是:其一,隋唐是扬州历史的转折点,扬州成为都城以外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其二,繁华扬州包容了诗人们的失意诗心,使中国诗歌鼎盛时期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与最繁华的扬州有了邂逅的契机;其三,一个帝王(隋炀帝)、一个时代(隋唐)、一个诗人(张若虚),成就了一座诗城(扬州)。诗人子川的研究固然是一家之言,然而他打开了一条从诗歌来审视唐代扬州的重要门道。
事实上,扬州诗词的繁荣,不唯在唐朝宋代,而是在历朝历代。古往今来,描写扬州的诗词数不胜数;历朝历代,生活在扬州的诗人词人不计其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扬州历代诗词》,煌煌四卷,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两万首诗词,其中唐代诗人150多位,诗作570多首。即便如此,编录者还是特别说明,这只是按照既定标准选录的作品,并且还不可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存在。
□ 王虎华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 最早的扬州诗人
扬州最早的诗人,应当追溯到汉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她为“和亲”远嫁西域乌孙国,日夜思念故乡,写下《悲愁歌》(又名《黄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是西汉遣往外番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她用诗句记下了心中的悲苦哀愁,一唱三叹,感人肺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 最有号召力的诗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来扬州,写下了这首诗。其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传唱千年,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潇洒的李白,一边喝着酒,一边作诗,壮游天下,所到之处,更留下诗篇与豪情。从李白的诗文看,他曾七次来过扬州。开元十四年(727)第一次到扬州时,李白才27岁,年少气盛,行侠仗义,一住就是一年。据他自己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因此在扬州结识的朋友甚多,诗酒流连。就在与扬州朋友告别时,不知是在城里哪一家酒店,他醉醺醺地写下了那首《广陵赠别》:“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他将坐骑系在垂杨柳下,并没有故意在朋友面前扭捏作态,而是豁达大度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这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李白,漫游天下,说走就走,下次还会再来。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
汤式 最早将扬州比作天堂的词人
元人就曾把扬州比作天堂:“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头吴尾。”曲词出于汤式《忆维扬》:“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珠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汤式是元末散曲家,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一生落魄江湖。汤式以曲写史,开拓了散曲的题材范围。他的作品反映江山更替和黎民疾苦。他尤其感慨于元明交替时对生灵的杀戮与对江南的蹂躏,以表达兴亡之感。《忆维扬》前半部分写扬州奢华,最后诅咒战争给扬州带来了毁灭。
【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
林章 最为忧郁感伤的诗人
明人咏扬州的佳作甚多,都比不上林章的两句诗:“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
林章,字初文,号寅伯,福建人。万历间中举,后屡试不第。林章因反对贪官而受迫害,下狱三年。释放后入京十年,两次上书请朝廷奇兵剿灭倭寇,被置之不理。又上书要求停止矿税,并陈述兵制、盐务之策。不料权臣反将林章治罪入狱。林章忧愤交加,病逝狱中。
林章的《渡江词》原作是:“不待东风不待潮,渡江十里九停桡。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诗的本意是说不用等待是否顺风顺水,哪怕渡江十里停舟九次;只是不知道今夜秦淮河水,会流到扬州哪座桥下?可见诗人心情的苍茫与郁闷。后两句诗,得到诗坛的高度赞赏。
诗如其人。诗人词人们创作出绮丽篇章的同时,也用不朽的文字描摹出了他们自己的曼妙身影,构筑出一条丰富多彩、令后人目不暇接的人物长廊。http://wm.jschina.com.cn/9662/201203/t975356.shtml
唐代的扬州让诗人魂牵梦绕 435首诗篇歌吟扬州


唐代,是扬州历史上的第二个繁盛时期,很多文人墨客在扬州流连忘返,并留下不少诗词佳作。昨天下午,本报与扬州市博物馆协会、扬州博物馆等共同策划的“扬博大讲堂”——扬州城庆2500周年系列讲座,举办第六讲,特邀扬州大学副研究员华干林解读“唐代诗人与扬州”。
1、唐代扬州繁荣景象
“唐代,是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时代,是一个最开放、最浪漫的时代!”昨天下午,讲座一开始,华干林称,“唐诗,则是记录这个浪漫时代最华美的文字,也是我国古人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华干林认为,唐代的扬州,农业、手工业、商业、航运、文化(宗教)、工艺美术、文学艺术诸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唐代的扬州,之所以能够称为大唐重镇,首先是因为它的政治地位高。扬州虽然不是都城,但大唐中央对它特别重视。”他举例说,唐初设扬州大都督府,有些朝廷功臣、重臣死后赠为扬州大都督,可见扬州大都督府已成为一种荣誉。淮南节度使是中唐之后所置,治所在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的人,同样是朝廷重臣。
唐朝有“犯夜”的罪名,扬州没有“宵禁”。因此,因交通便捷,市场繁荣,开放的城市管理,让扬州不仅白天热闹,而且形成了夜市。这样繁华景象,令来自北方中原的人们惊奇不已,因此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旅游,他们在此留连往返,纵情放歌,用诗歌记录了扬州的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2、唐代至少有158名诗人
写下吟咏扬州的诗篇435首
那么,唐代到底有多少诗人来过扬州呢?
骆宾王、李颀、王昌龄、孟浩然、崔颢、李白、高适、韦应物、顾况、戴叔伦、王建、刘禹锡、白居易、张祜、姚合、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杜荀鹤、罗隐、韦庄……华干林称,这是唐代游过扬州的部分著名诗人,“扬州大学李坦先生主编《扬州历代诗词》,收录了唐代158名诗人吟咏扬州诗篇435首,当然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的数据。”
此外,清朝初年编修《全唐诗》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这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诗歌总集,而主持编撰者曹寅,康熙名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编撰地点就是扬州书局——天宁寺。
3、李白曾六次游扬州
第一次花了约合人民币1个亿
华干林称,史料记载李白曾六次游扬州,“第一次来是在开元十四年(726),当时李白在扬州逗留半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三十万金是什么概念?有人做过计算,按当时的物价,可购米三十万石。古代一石是今天的150斤,三十万金可购米四千万斤,换算成今天的物价标准,约合人民币1个亿。”足以说明李白非常有钱,也说明了扬州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
离开扬州,李白又漫游江汉,结识了诗人孟浩然,李白对孟浩然推崇有加,经常为孟浩然点赞,还经常向孟浩然讲述他在扬州的经历,吸引了孟浩然的浓厚兴趣,孟浩然启程游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饮酒话别,吟咏出一首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为扬州打造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华干林称,天宝八年(749),李白再游扬州,在这次游览中,他登临了扬州栖灵塔并留有《秋日登栖灵塔》诗。到了天宝十三年(754)
,当年李白54岁,也这是他最后一次游扬州。“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翰林集》是李白的族叔、时任宣城太守的李阳冰所编,《扬州历代诗词》记录了李白有关扬州的诗13首。”
4、白居易刘禹锡共登栖灵塔
扬州让“高富帅”杜牧魂牵梦绕
长庆二年(822)7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824年5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其中,《长相思》中就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宝历二年(826),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遇扬州,共登栖灵塔,互有唱和诗。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中回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文大家,典型的“高富帅”,其祖父杜佑曾在扬州做过淮南节度使。杜牧考上进士后,大和七年(833)来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手下做幕僚,为节度史掌书记,此时的杜牧正值少壮,血气方刚,又是新科进士,更是贵胄之后,来到这春风十里的扬州,怎不如鱼得水,神采飞扬。
杜牧在扬州的这三年,几乎天天夜不归宿。大和九年(835),杜牧通过朝庭考试,被调任京城任监察御使。“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华干林调侃道,“这是杜牧当时给女朋友写的留别诗”。
对扬州的生活,杜牧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曾经写过一首《遣怀》以示追悔:“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但是他又很难忘怀扬州的那段浪漫的历史,唐僖宗二年杜牧终于又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扬州。
大中二年(848)八月,杜牧又由睦州(今浙江建德)赴京就职,路过金陵,很想再看一下扬州的,但却终于没来得了。
“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尤其想念仍在扬州工作的老友韩绰,于是绣口一开,便传颂千古: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徐凝《忆扬州》本是言情诗
张若虚将《春江花月夜》改为长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一句扬州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在华干林看来,徐凝一生不愿意显露才华,不攀附权贵,徐凝诗作高产,唐诗中录101首,书法也很好,被宋代宫廷收藏,同时,华干林指出,人们对《忆扬州》有误解,“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忆扬州》,本是一首言情诗。但后来很多人都将它理解成写景诗了。
华干林称,李廷先先生所著《唐代扬州史考》中,记录了10个扬州本土诗人,例如来济、上官仪、上官婉儿、李邕、张若虚、邢巨、灵一、朱昼、王播、王起等十个人。
唐代扬州本土诗人中,如今张若虚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张若虚是唐代扬州人,曾任山东兖州兵曹,是一名小军官,因此,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录甚少,但是他的诗名在他生活的时代就很大,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原为陈后主创制的乐府曲,原歌词已不存。张若虚对原来的曲式加以铺叙,衍生为长篇巨制,描写了春江月夜之景,抒发时光易逝之感慨,描绘闺中思夫之情感,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全诗如同一幅万里春江月色图。“整个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词清语丽,韵调优美。因其景象阔大、文辞华彩、且充满宇宙与人生之哲理,而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记者 陶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