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

从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到清代大学士阮元,这个小镇名人辈出,处处彰显深厚人文底蕴——
扬州素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誉,这样的特质即使在城区最北面的小镇公道也不例外。这个因乾隆皇帝“普天之下,唯此公道”而得名的古镇,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个大码头。仅史书对公道大桥的记载就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到清代大学士阮元、名医吴尚先等,这些名人留下了一批珍贵历史文化古迹,彰显出这个小镇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公道桥
阮元考证其始于唐代

阮元像
食客所知道的公道特色在水边的渔船上,到了鱼鲜上市的时节,这里既有垂钓客,也有饕餮客前往渔船上尝鲜,很是热闹。自踏上公道大河上的公道桥起,您便算是到了公道。
如今的公道桥非常宽阔,桥上远远能看见湖面上漂着的几艘中号的渔船,乌篷船的颜色,很有味道。“现在公道人讲究环保,渔船上的湖鲜都搬到了陆地上,食材一样取自公道大河。”河边的渔民介绍,这个三面环水的小镇上的渔船也渐渐恢复了其最本真的捕鱼功能,“全镇共106平方公里,其中湿地、水面、滩涂约占40%。”由此,公道大桥实际上是公道镇的标志之一。
“晓日红满湖,行人各来去。扁舟欸乃间,古人陆行路。登楼望湖光,何年始僧渡?”老教师孙家骐是镇上公认的“公道通”,他领着记者过桥后一边转向九龙东路,一边介绍,“阮元75岁归田公道镇是站在‘湖光山色阮公楼’上,通过东南的窗户远眺东南,写下来这首《晓帆古渡》的诗篇。”这诗句中的湖光山色阮公楼虽然没了踪影,但原有的位置就在这条路中段的公道中学南大门处。
“清嘉庆年间,阮元有《湖光山色阮公楼九窗九咏并序》,说明当时这楼共有9个窗户,‘晓帆古渡’在东南角,面对现在的公道大桥。”孙老师介绍,“诗句中的‘僧渡’就是僧渡桥,也就是今天的公道桥。公道桥名几经变迁,有僧道桥、孙大桥、常济桥等。”
僧渡桥的说法是由阮元亲自考证的,“阮元的《研经室集》就提到了根据渡僧帖发现,僧渡桥源自于唐朝的渡僧银子,与苏州渡僧桥同出一脉,渡僧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基金。”孙老师说,“据此,可以判断,早在唐朝就已经有这座桥,仅是这座桥的来源就可以判断公道镇有1000多年的历史。”
九龙冈
见证朱元璋的皇帝梦
从公道中学原路折返,“其实九龙东路就是九龙冈的所在。”孙老师在一家机床公司门口停了下来,从门口向南指着说,“公司门口对门沿河的位置曾有两个石狮子,这就是阮家祠堂大门的位置。”
据当地居民介绍,九龙冈是一条由东向西的土岗,属于丘陵地带。东起公道桥桥北头,往西一直延伸到天山汉墓及高邮菱塘乡。公道称为“天接江湖”。孙老师把记者带到引水河边“泗水亭”旧址,“这里是两条河流交汇处,因为地形和河流水位影响,在枯水季节,北水南流,东水西流;而在丰水季节,却是南水北流,西水东流,有一点‘九龙’聚会的意境。有说法认为阮元通晓易经,阮家祠堂的选址就在九龙冈的龙头位置。”
关于“九龙冈”的得名,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路过公道,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于是站在镇南的这个黄土岗上数龙,心想,如数到10条龙就定都在这里,但他数来数去只数到九条龙,原来他把自己这条真龙没数上,后来他一气之下就把都城放在了南京。”孙老师带我们进入公司院内,搬动一个生了锈的铁架子,找到一口井,“这口井水面离地面不足一米,高于外面湖面的五六米。当年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将军常遇春,就是在这口井里看到了9条龙。”九龙冈因此而得名,这口保存完好的“龙井”,就是阮家祠堂所有。
沿公道大桥向北,公道镇镇中心有一座雕塑,雕塑底座是一正方形的围墙,四面墙上,雕刻有9条龙。“这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孙老师研究公道镇“九龙冈”已多年了,这个雕塑虽为现代人所造,但其意义深刻。
祠堂巷
对联暗藏阮家的排行
公道镇名人众多,最著名的要算阮元,他是清代中叶“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扬州学派泰斗。
从镇中心出发,孙老师带我们找到了祠堂巷,这是阮家祠堂的所在。见记者来访,居民们指着巷子深处介绍,“这里过去可是养马的。”“公道三面环水,从前马和船是最好的交通工具,这是可以想见的。”孙老师说,“这道巷子的东面是阮元的伯父阮承勋家,与阮元齐名的焦循是公道镇阮承勋的女婿,阮元的堂姐夫,巷子西面就是阮家祠堂的范围。”
从巷子往西,拐进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这是当年阮家祠堂最原汁原味的建筑。”抚摸着巷子里两面墙的砖头缝,孙老师介绍,“这些都是阮家祠堂的老墙,当年没有水泥,最好的就是用糯米汁、草木灰、石灰拌起来,在十九世纪初,这个建筑是非常牢固的,经年累月,现在已经渐渐风化了。”
最后,我们在魁星居委会南小街13-1号停下,从这个门朝东的院子里走出来的老人叫阮衍林。“‘恩传三锡,家衍千名’,这是当年阮家祠堂门口的对联,也是阮家的排行,阮衍林是清末民初书法家阮恩霖的第四代孙。这副对联也是阮元告诫子孙,皇恩要传三锡,一锡是十代,三锡是概数,意思是要传100代。”孙老师介绍,“阮恩霖是阮元的堂孙,他的名字是阮元亲自取的。”
如今,这个老宅的院子里还有一扇在风雨中褪色和破损的花格窗彰显出这个院落的沧桑。“这其实只是阮家祠堂的小别苑。”跟着孙老师走出南门,门口是地地道道的田园风光,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院内还有一口绿色的太平缸,“这是当年阮氏宗祠消防用的,目前公道镇只此一个。”阮衍林说。
回头看看这个院落,正门前还有两个石鼓,“这个祠堂是阮元的父亲亲自操办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福和寿,因此石鼓上的图案是鹤,寓意松鹤延年。”孙老师边走边说,一路往西,把我们带到了84岁的王国祥老人家。
“我的祖上就在这里住。”王国祥坐在堂屋里,手上拄着拐杖说,据说这也是阮家祠堂的旧址,跟着王老先生的儿子上了他们新建的二楼平顶,孙老师介绍,“以前从这个位置向南看,是可以看到甘泉山的。”
北小街
昔日最繁华的公道小街
从公道的南小街到北小街并不很远。进入巷内,就能看见一家网吧。“从网吧到北面那个古旧的门口就是常遇春后裔在此建的‘常氏老圃’,常家没落后,这个宅子就卖给了阮元,阮元用它做了‘桑榆别业’。”孙老师介绍,《北湖小志》记载,常氏老圃的主人叫常海天。
“桑榆别业”往北,不多远老旅社的墙上写着“清代医家吴尚先寓址”字样。据了解,这是1986年清代医家吴尚先逝世100周年时,当时的公道乡政府在其寓所竖立的石碑以作纪念。2004年由于集体企业改制,公道旅社更名,房屋修缮改造,将石碑砌入一米高左右的墙体。
“我小时候,北小街是公道最繁华的街道。”住在北小街的一位居民说。而其繁华还是要追溯到清朝,“清朝中叶到晚期,这里一直是吴尚先的居延药局,他在这里创立了内病外治之说,还写下了《医学骈文》,这是当今中医本科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孙老师自豪地说,“隔壁老供销社宿舍院子有一口井,就是吴尚先当年制药用的水源。”
记者到达井边时,正有居民在这里打水。水依旧清澈,只是井上斑驳的痕迹展现出它的年龄。临出门时,记者留意到院子门口的小径旁有一大丛车前子,这或许是当年种植的遗存。据了解,居延药局旁边是碧祠,吴尚先买了1000多亩地,其产出用于培养下一代。《北湖小志》记载,公道学堂第一任堂长是阮恩霖,而这里也是今天公道小学的第一地址。“吴尚先与阮家后人是诗友关系,阮家祠堂供不起学堂后,吴尚先就用碧祠的收入接手。”孙老师介绍。
“不知何因吴氏未有人继承这个宅子,后被高姓的人买下,就成为高家花园了,所以后人们只知道这个‘高家花园’,而且非常有名,对吴氏寓址,知晓的人并不多。解放初期这个寓所还在。”当地一位姓马的老者介绍。
赤岸旧迹
10年看管
土谷神祠
离开北小街,我们驱车前往镇北的赤岸村。公道镇是村村通水泥路的格局,四通八达,十分方便。初夏时节,麦芒尖颗颗饱满与刚下田出芽的秧苗将收获与新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土谷神祠便坐落在这田野之间。
土谷神祠位于赤岸村于庄,是一座白墙青瓦、朱红窗棂、面积约80平米的建筑。屋面小瓦覆盖,一扇大门开在中间,一对大理石质雕花门枕石精致、庄严,门上檐嵌“土谷神祠”门额,门额右上竖书“道光庚子年”,左下竖书“太平圩重修”,中为楷书“土谷神祠”四字。“土谷神祠这几个字是阮元写的,我听老人们说,以前可不止这么大,周围都是,威武得很。”66岁的于巨明看管这里已经有10年了,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正月十三、十五这里都有很多村民来“求子”,“元宵节上灯,抢到头灯的一定添丁生子,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罢了。”据说,这里依水,人们大多打鱼为生,后阮元赐予“于”姓,这个村庄里大多都姓于。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建筑相传为阮元祖父晚年居住赤岸时的珠湖草堂,周边良田百顷为其所有。为保当地平安,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建土地庙于此,后至阮元荣归故里,又加以修缮。而南万柳堂的旧址就在与之相隔800米左右的花园庄,“花园庄也是因为当年这里美如花园而得名。”孙老师介绍。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戏说“普天之下,唯此公道”,公道因此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地名。在公道镇,流传着大量有关阮元、常遇春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文化泰斗和大将军的绵绵追思。
老宅机关
保护子孙的套房
接近中午,进到阮家老宅,左手边的厨房大锅灶里传来热腾腾的饭香。这个老宅表面看来是三间两厢,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外面看到的巷子拐角的墙貌似与这个院子无关,其实当年是家里的套房。”阮衍林介绍,从厨房直线往北,餐桌旁有个门进去,还有一个房间和院子,“这个门以前是没有的,入口在房间里,本来入口的位置放的是衣柜,进门完全想象不到里面还有房子,这个套房是祖上当年保护子孙用的。如果出了什么状况,子孙们可以躲进这个套房,因为有院子,也不会如坐牢一般,想得非常周到。”据介绍,这个小巷子在当年是背街的,并不为外人所知。

公道镇“一河两岸”旅游发展规划总鸟瞰图
来源:北湖阿平的博客 千年古镇---扬州市公道镇
2012-10-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