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桐江书院





仙居“桐江书院”,是朱熹曾经讲学的地方,虽然年代久远,依然保存完好。而与老的“桐江书院”仅一水之隔,则有新的桐江书院 , 一色的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水榭花廊,宜居宜家。
桐江,是富春江在桐庐县境段的别称。在桐庐,以“桐江”命名的书院在清·康熙年间曾设于县文庙,后改名敬一书院、朝阳书院。如今,桐江书院在桐庐城乡已仅仅是少数人叙旧时的谈资。
仙居也有个桐江书院。最早获得这一信息我还是靠2003年5月26日《桐庐报》3版一篇题为《桐江学人 泽惠仙居》的文章,撰稿人王德林。王德林,仙居人,时任富春江实验学校教师,擅长剪纸,如今还在富春江镇。奇哉怪矣,桐庐的桐江书院早已湮灭,而远在台州地区的仙居却还有个桐江书院!自此,仙居的桐江书院便成了我的一个向往——几年来一直想找个机会去拜访拜访。
2007年第二期桐中《校友通讯》刊登了《方干与白云源十八进士》的文章,出于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兴趣,《校友通讯》编辑部决定去一趟仙居,看看那个桐江书院,并邀王德林做向导。人生中很多事可遇而不可求,有了这样的机会,我自然也凑了进去。
桐江书院在仙居一个叫皤滩的乡镇,皤滩在仙居西部。于是,我们径直奔皤滩桐江书院。方便得很,书院就在公路边上。由于事先有联系,皤滩镇早有人在等候我们。一下车,就为我们作了简单介绍。书院为晚唐诗人方干八世孙方斫独资创办,始建于南宋,曾毁于元,明清及民国数度重修,2000年至2003年全面修葺,整个书院占地面积45亩。书院对面那山叫鼎山。
牌楼估计新垒,楹联似乎依旧:
鼎山西北天对地,道学东南第一家;
声名自昔盛仙道,甲第于今肇凤毛;
道子芳名远,桐江世泽长。
横批是“道学东南第一家”。
背面横批为“源远流长”, 有联曰“理学名家朱子金兰契,桐江殊泽程门翰墨香”。
转身即桐江书院宅第,大门两侧砖墙上刻着: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文公”即理学名家朱熹,“殿元”则借指南宋官至龙图阁大学士的状元王十朋。若是只想了解书院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当时影响等,琢磨一下这些楹联就八九不离十了。
宅第内一前一后两大主建筑,一个叫鼎山堂,鼎山堂横匾乃朱老夫子手书;一个是大成殿,塑着孔老夫子和众弟子的像,一派儒学气象。一边廊宇内是课堂,墙上挂着《书院学规》、《书院课程》、《桐江书院讲授规程暨自修学程》、《书院编制》之类当时书院的规章制度。另一边是书院介绍,墙上还贴着仙居县进士榜,榜上方初、方裕二人系皤滩方氏后裔。
走出书院,去整个场地转了转。这些年,书院演变为风景点的不少,一般为了管理都起了围墙,而桐江书院没有:西南面稀疏的小竹,东北面则是一条宽十余米的水渠,水渠拐到西北角水面渐渐阔成一个池塘。回到进口处一看导游图才清楚:水渠有个名,叫桐江;池塘也有个名,称鉴湖(注1)。整个书院场地各处设施算不得尽善尽美,但这个创意实在太好了——源远流长,它做的是始祖方干的文章!尤其我们这些桐庐人读来就格外亲切。
在给我们介绍的人中有一位叫方森明的老先生,今年76岁,是个热衷于谱牒的人。为了寻根修谱,他到过桐庐到过石阜,并认识石阜的老干部方银祥,还到过深澳。参观书院后,一定要我们去他家看看他们的“方氏宗谱”。 老先生就住在与书院一篱之隔的山下村。仙居有方姓居民四千多,大多居住在皤滩,而皤滩的方氏主要在板桥。板桥包括四个自然村,山下村是其中一个。翻开宗谱对着赫赫然的先祖方干像,他说“我是方干三十六代孙”,还说“《仙居县志》记载皤滩的方氏有9处,我都抄来了……”。皤滩是个古镇得去看看,镇里的人还在等着我们。尽管老先生意犹未尽,也只好匆匆告了别。
仙居是个好地方。第二天一早,天阴,雾蒙蒙,我们驱车赴“神仙居”风景区。我迟缓,进入景区便落下了。不多久,见前面几位都脸向着天在指指点点,我快步向前,原来他们在看一个名曰“神笔画天”的山峰。山峰的下半段晨雾包裹着,唯峰尖笔立天幕,雾聚雾散,移步换景,妙趣横生。再左顾右盼,群峰竞秀,积翠凝蓝,幽幽呦呦,真正一个仙人居住的地方!将军岩、情侣林、十一瀑……,我再也顾不得腰酸骨头疼,他们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神仙居”确实不错!与福建武夷山比,我看除却“九曲十八弯”,就山而言,“神仙居”逊色不到哪里去!下山路上,我将喝空了的矿泉水瓶灌了一瓶山泉。
桐庐有仙境,仙居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仙居与桐庐是有缘的。不然,方干的后裔怎么会到仙居定居发族?其实仙居的子民在桐庐定居发族的也不少,我们一行6人中就占去了两位:王德林老师一个,李相荣老师也是。
离开“神仙居”风景区,我们即刻返桐。由于路况生疏,走了金台高速,上了金台高速就必须经临海出口,然后再上向北的高速。去一下临海也好嘛,据说临海是明臣方孝孺(注2)的故乡,方孝孺乃中国历史上出名的硬汉子。如果他与仙居皤滩方姓搭界,那岂不是也属方干的后裔?在返程车上我这样想。
注:1、鉴湖,又名镜湖,故址在浙江绍兴西南。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不第后隐居于此。
2、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今临海)人,宋濂弟子。洪武时,为汉中教授。建文时,任侍讲学士。时人称正学先生,朝廷诏书檄文多出其手。燕王朱棣起兵入京师(南京),命孝孺草即位诏,孝孺不从,被杀。宗族亲友连坐死者凡十族,逮847人。《明史》有。
来源:申屠时荣
2008-12-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