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是仪征人一定知道仪征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真州八景”,特别是清代本籍人氏诸乃方(1812-1908年)所画的真州八景图更是让人惊叹仪征的美,放在今天一定是“最中国”的乡村生态美。
说起诸乃方,其实他本不姓诸,而是姓方。仪征方姓是从安徽省歙县迁徙而来。明代弘治开中折色,内商兴起,徽商得地理之便,在两淮盐场迅速崛起。方氏开始外迁,环岩支来扬州、仪真等食盐的集散地,潜口支去“扬子四岸”的食盐销售地,瀹坑支迁闽粤、两浙、山东济宁为主,也是从事食盐的分销。从16世纪下半叶的万历年间到18世纪上半叶的乾隆初年方氏不断有人来仪真和扬州从事盐业。自嘉庆十六年至乾隆九年213年间,方氏在占籍地或商籍地科举成功有21人,其中江都(扬州)4人,仪征2人,可见江都和仪征为最为聚集地。诸乃方的祖上也是从事盐业的,而且占籍仪征,到了他的祖父方元鹿时,在仪征已经是富甲一方的了。团维墉(乾嘉时泰州人)《穷交十传》载:“方竹楼讳元鹿……其先歙人,业鹾家于仪,累财巨万,第宅园林甲一邑僮奴指千年少走马挟弹有游闲公子名。工诗词善画性豪侠常致食客数百。家蓄声伎,有伶名乳莺者,秀慧,尤长舞盘诸剧。嬖之,饮食恒置膝上。缠锦黄金钏累累,他伶亦皆附之。赏必均,所至群从。束发琼琚,悉千金值也。”
盐商家族先人经营盐业致富后很多子孙走上科举从政之路,也有的改商从文如创作小说、写字画画,不少人过着选伎征歌、诗酒风流的生活,似乎这才是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仪征当时就有私人创办的方竹楼家班和程夔洲家班。家班,即家庭戏班。民间戏曲教育的一种形式。由私家蓄养童伶,延师教习,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家班多为昆曲班,是明清时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挥金如土的日子年看似潇洒,可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后方元鹿家道中落,伶人星散,被同县程南陂的家班招去。程南陂,名程崟,字夔洲,一字南陂,号二峰,著有《二峰诗稿》。任武英殿纂修官,户部郎中,曾撰《拂水》一剧。据程晋芳《家南陂兄招观所谱〈拂水〉剧》可知,该班曾演出其自编剧作;又据方扶南《初至仪征程南陂郎中宴观家乐》诗记载,该班还演出曹寅的《虎口余生》一剧。所居临河,每奏伎,观者舣舟不可计。但该班演技尚低于同邑方竹楼家班一等,方家衰落后,程氏多方招聘方氏家班演员,声名大振。团维墉祖上是泰州人,团升是他的从叔,团升叔侄后来长期生活在仪征,与方家关系密切,他的记载应该说是相当可信的。今人只知郑板桥画竹有名,其实方元鹿画竹十分传神,由于其存世之作极少,未被众人所识。方元鹿之子似乎没有什么画画的天赋,寄希望于孙子诸乃方。诸乃方年轻时到扬州求学,拜当时扬州名画家诸炘为师。诸炘为杭州人,慕扬州八怪之名,到扬州落户,专学扬州八怪的书画,在当时的扬州画坛也是名重一时的人物。由于诸炘没有儿子,于是诸乃方过继给了诸炘,所取名字意为“我本是姓方啊”。所以有时诸乃方也称自己是钱塘人,实际上他主要还是随继父在扬州生活,并没有在杭州生活过。这时方家败落后已经移居镇江了,在仪征的房产和戏班都成了过眼浮云了。
诸乃方画的画现在我们见到的也不多,据说其擅长人物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太谷学派同人在上海愚园举行了一次集会,这是李光炘去世后一次重要的聚会。太谷学派重要骨干毛庆番以道员身份任上海江南制造局总办,分别邀请了刘鹗、黄葆年、蒋文田、谢逢源、李泰阶(李光炘子)等十余人到上海愚园聚会,商讨太谷学派南北两宗合一、开创太谷学派以苏州为讲学据点的新局面。刘鹗在题《愚园雅集图》抚本后并序中记载:诸君四芗(名乃方)顾而乐之曰
“如此雅集,不可以无图。”遂据东轩长几,奋笔急写。但闻稷稷如春蚕食叶之声。为之振纸研墨者,诸子光和(四芗子)也。不食时顷而图成。就像我们现在会后都要照一张集体像一样,由诸乃方当场作画,一会儿的工夫就使十九人跃然纸上,图后各人作序、跋共十一段。
诸乃方最有名的画作还是真州八景图。八景之一是北山红叶。北山,也就是城子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州,若长城,若偃月,岗阜靡迤二十余里,西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入海”。山上旧有东巡台、
壮观亭、扁岫亭、
澄澜阁、八蜡庙、北山寺等建筑。东巡台是为纪念魏文帝曹丕的。壮观亭是宋代书法米芾(元章)建造的。米芾曾在真州担任漕运衙门里管文字工作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先后写了《壮观亭诗》、《壮观赋》,说自己“扶筇上瑶台,一笑领清绝”,“邀宾壮观不辞寒,玉立风神气上千”。北山寺原名崇因永庆寺,是担任过北宋少宰的仪征人吴敏在南宋时期倡导建立的。八蜡庙是祭祀先啬、神农的地方,以后又增祀苗再成、黄得功两位南宋名将。到了深秋季节,山上枫树一片通红,衬托着蓝天、白云、如黛青山,又是一番景色。诸乃方描写“北山红叶”是:“骡马指丹枫,曲径遥通,老僧客剪秋崧,暮霭茶烟林杪,叶比花红”。如今,枫林已不可寻,亭台古迹也已湮没。
八景之二是东门桃坞。每到春日,“沿堤十里谢公城,千万桃花无限情,才过一丛花下立,又看前路众花迎”,衬托着一望无际嫩绿的麦苗,成为踏青游春的理想场所。纪映钟(1609~1681年,明末清初诗人,南京人,晚年移居仪征)在《游新城桃坞》诗中说:“谢公城不见,彷佛见桃源。十里飞霞绮,一溪通水村。日迟行酒促,风静落江翻。薄暮登前阜,清江露远痕”。诗人杜睿(1611~1687年,清初诗人)“倚棹望遥天,明霞涨一川”。诸乃方笔下的桃坞是:“满坞绛云,莺啭初晴。新妆林际笑脸迎,恍入武陵,溪口闲看饷春耕”。山色,江光,花香,鸟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彷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八景之三是南山积雪。真州城南,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高资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云,恰是仪征的屏风图画。“满目好山青簇簇,连天骇浪白皑皑”,“新月初黄映江出,远山一碧送船归”,称赞“仪征城南天下稀”。冬季大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过去,当地人民大多相约到南门外大关帝庙楼上去观赏雪景,“三层楼外大江横,滚滚寒涛听有声,欲览众山都不见,满天苍霭若有情”。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山洼背阴处,还残存着一些积雪,远眺群山,青黛中镶嵌着片片白色,显得清丽。另有一种说法叫文墩积雪,诸乃方画的就是文墩的雪景。文墩是宋代东园故址,那时候,也有人在雪后去追寻东园遗迹,径幽路僻,野旷天低,玉树琼树,清光照人,又是另一番景色。
八景之四是胥浦农歌。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中说:“江村何处唱回波,袅袅音声柳外过,惯是乡民腔调好,我曾胥浦听农歌”。清代的陶元睿也写诗描述:“西溪一带打鱼湾,时听歌声远近间,五月村庄农事急,须知稼穑本来艰”。陶元睿诗中所说的西溪,也就是今天胥浦河中段,胥浦河以前叫西溪,从铜山发源。
清代的骈体文大家吴锡麒赞美西溪是,“九曲相引,风萝自声。一碧所环,云水无次。驯鹭翘于渡,口老鱼闯乎波心”。放棹归来,残蝉落日,依依相送,“江光荡晚,入画之树全迷;雨响生空,归巢之羽相接”,真是“瞑犹可恋,乐不知疲”。诗人胡桐描述西溪是,“僻地多清趣,招情惬性情。过桥分野色,到秋声。竹栝青如染,亭幽暑不生。使君高兴发,又结鹭鸥盟”。
八景之五是资福晚钟。资福寺初建于北宋,原来在城东东岳庙附近,也叫东寺。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名叫樊养凤的知县,自称精通风水,提出要将寺庙和学宫互换位置,和尚不赞成,秀才也反对,但都拗不过这位父母官,最后还是把资福寺搬到了学宫位置(现在市委机关所在地),孔夫子的牌位换成了
释迦牟尼的塑象,
泮池改成了放生池。从那以后,资福寺又几次修建,有大殿、客堂、斋、知止轩、昙华室等建筑,还栽植了很多树木花草,尤多柏树、松要树。花菲香阁,青松筛月,小桥流水,梵钟声声,这情景使人感到身心明净,杂念顿消。历代很多人到这里来游览观赏,留下很多诗文。
有人说这里是,“萧萧古寺白云封,偷得闲来看老松,过路晚风何处起,忽闻天外一声钟”。清人范仕义(1785-1865
年,字质为,号廉泉。保山城二府街人;范仲淹裔,诗人、书法家;嘉庆十九(1814)年二甲进士。曾任仪征知县,后任金陵同知、通州知州)称赞它是,“花菲香阁傍严城,满院风来爽籁生。丛菊凌霜开净城,寒松筛月弄秋声。桥通一水心源活,地辟双林眼界清。象教自来参福慧,喜闻梵呗惬幽情”。
八景之六是天池玩月。天池,又名莲花池,也就是城南河。它是引盐的屯船坞,清代时,管理淮南批验盐引所和盐政亲临验的驻节之所“真州使院”,也设在天池近侧,每年六月初,新纲开所开江,大批盐船都要到这里来集中,听候巡盐御史等官员的掣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平时,这个地方环境清幽,登楼眺望,或举棹泛舟,都别有情趣。诸乃方描述天池玩月的词《浪淘沙》:“不作五湖,为憩真。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
词人把它与著名的镜湖相比,又说胜过笙歌燕舞的秦淮河,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词中所说的盐使指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这位两淮巡盐御史很喜爱这个地方,“我爱真州老树阴,江天疏豁散烦襟”,任职期间都要在真州间使间院小住,消夏纳凉,还邀集一些著名文士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
“天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高楼三面水,一面环百渚,隔岸江南山,遥青粲可数”,都是说的天池和使院的情景。真州使院在清雍正以后开始冷落,后来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天池玩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
真州八景 -
仓桥塔影。仓桥塔影的塔,就是如今矗立在工农街边上的天宁塔。这座塔,最初是唐代景龙年间一位泗州和尚集资建造的,现存的塔是明代重建的。宋时,现今的东门、南门一带兴建起很多粮仓、盐栈,还有河道通向城内,简陋的永和庵也换成规模宏大的报恩光孝禅寺,后来又改名天宁万寿禅寺。塔以寺名,从此便称天宁塔。寺前有河,河上有桥,原名文惠桥,因为附近多粮仓,江淮发运使衙门也在附近,于是又叫仓桥。塔、河、桥相映成景,这就是仓桥塔影。
登临天宁塔,也是过去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前人留有登塔诗:“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面面挥飞开日月,重重务兀锁云烟。南来王气金陵满,东下长江碧汉连。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据说,登七层最高处,不仅全城在望,还可远眺镇江、扬州、六合以及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高邮湖。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寺内读书写经时曾饮用此泉水,书写镌刻“慧日泉”三字于井栏上。
真州八景 -
泮池新柳。泮池是学宫前的一个水池,池呈月牙形,中有堤,称瀛洲。池水原来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流觞曲水,要嫩碧,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周围原有一组建筑群,孔庙的肃穆,奎楼的飞檐,牌坊的
巍峨,宫墙的富美,以及明伦堂、四贤祠、尊经阁等,让人瞻仰留连,给真州八景之一的泮池新柳增辉生色。物换星移,这些群在二十世纪初叶相继消失,只留下一座奎光楼,与鼓楼、宝塔鼎足而立,成为源远流长古真州的象征。奎光楼,又名文昌阁,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欧阳修的裔孙、当时的仪征知县欧阳照主持建造的。楼有三层,登临其上,眺望大江奔流东去,运河蜿蜒西来,山峦起伏,阡陌纵横,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前人描述登临时的情景是,“凌云空际出楼台,奔赴江山眼底来。盖代文人因地胜,雄州图画自天开”,还在楼上竖起扁额,说是“秀挹江山”。
仪征在清代中后期的一百一十多年间,泮池边陆续竖起了三座牌坊,实现三鼎甲(状元陈琰,榜眼江德量,探花谢增,同一时期,还出现传胪陈嘉树、陈彝父子)。
来源:仪征政府网站 发表于
2014-5-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