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派起源之浅见

(2014-10-27 05:27:05)
标签:

桐城派

方苞

戴名世

桐城

南山集

分类: 华东方氏

桐城派起源之浅见

 

陈辉1,朱正西2

1.桐城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46000;

2.桐城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46000)

 

摘要:关于桐城派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客观的政治背景和现实环境谈起,兼及桐城先辈的历史贡献为积淀,促其产生的历史事件为契机,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为精神支柱,核心作家的天才创造为动因,外围作家群的主动汇聚为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以说明桐城派的诞生绝非单纯的某个原因所致,而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桐城派;起源;戴名世;方苞


 

关于桐城派形成的原因,许多研究桐城派文学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出现了多种观点。对此,桐城程根荣作《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1]进行了整理,以为自有桐城派以来,溯源探微之作颇丰,概括起来,大约有六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政治需求说、地缘人文说、职业选择说、天才创造说、审美反映说和审美需求说。


笔者以为,关于文学流派形成之要素,需有客观的政治背景现实环境相适应,前代先辈的历史贡献为积淀,促其产生的历史事件为契机,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为精神支柱,核心作家的天才创造为动因,外围作家群的主动汇聚为条件。这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动态发展过程,绝非单纯的一人一事一物之功。在考察桐城派形成原因时,纯粹的单一起源说很难对桐城派的起源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笔者多方考察,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桐城派产生的原因,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桐城派形成的客观的政治背景和现实环境


明亡清兴,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满洲人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中原,建立起新的统治,由于满族来自偏远的东北苦寒之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加上素以汉族自大的中原人以夷狄遇之,又清初统治者“圈地为牧”做法,使他们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满洲政权面临着生存危机。


面对现实危机,清统治者开始不断修正统治策略。政治上,接受并继承前代统治制度,主动吸收汉族士人加入统治集团中来,扩大统治基础。经济上,学习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放弃原本落后的生产方式。文化上,提倡并发展中原传统文化。


在主动接纳中原文化的同时,清统治者又采取强硬手段以压制和打击反清思潮,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使国家的主流思想由反清趋于正统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从而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据统计,清初康雍乾三朝就有文字狱160起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庄廷鑨《明史》案,明相国朱国桢尝著《明史》,语多指斥清人,后庄廷鑨窜名己作刻之刊行。康熙二年,归安县吴之荣谋以告讦为功,购得原书上告。结果,已死的庄廷鑨被戮尸,其弟被杀;旧礼部侍郎李令皙曾为作序,被杀,其四子亦死;吴之荣又嫁祸南浔朱佑民,并其五子皆死,又归安、乌城两县学官被杀。是狱也,死者七十余人,妇女并给边。又有戴名世《南山集》案,左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南山集》,语多狂悖,有违法纪。由是造成戴名世革职入狱,次年被杀,并牵连三百多人。此外,清政府还进行大规模的图书整理,严禁民间私藏对清人不利之书,一经发现,立即查办,并罪及地方官员。还传令各地上交明代以后各书,详加检阅,其中妄诞之句,皆删除迨尽。


暴力的迫害,死神的威胁,逐渐使中原士人惮于论说时事,或隐居世外,或埋首经传,或寄情山水,或转变态度与清廷合作,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清代学术盛行考据,学者纷纷埋首于历史文献,回避时事,即是最好的证据。桐城派作家也由方苞始,文风大变,以清新雅正的风格代替清初戴名世等愤世嫉俗之作,也是显然的例子。


为笼络士人,并使士人成为为清廷效力的力量,清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刊行《性理大全》,组织编写《性理精义》,统一全国思想,桐城奉承程朱理学即由此而来。桐城派的创立者方苞最初受家庭环境影响,于二十岁前是不问程朱之学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不得不适应潮流,改习程朱之学。戴名世《南山集》一案,他被处死刑,后岁侥幸免死,也对他影响至深,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出狱后,则宦海浮沉,为清效力。


这一点对桐城派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许多研究桐城派的学者以为,这就是桐城派之所以立派的原因。笔者以为,政治影响只能是桐城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它只能为桐城派的产生规定发展方向,决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


  桐城派形成前的历史积淀


桐城派作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崛起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嘉,衰亡于民国之初,前后二百余年,汇聚作家千余人,如此规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因此,它的形成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有很长时间的孕育,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才可能最终形成如此宏伟的壮丽景观。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公认的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显耀当世之前,桐城地方已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才华的作家群体,他们以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为杰出代表。


对此,桐城派后期名家方宗诚有着切实的认识,他在《桐城文录序》中说:“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征。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这样说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方以智(1611---1671),桐城人,明末进士。《安徽文化史》称其是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同时应运而生的巨星之一,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哲人。方以智对我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以现存的著述而言,属于博物及自然科学类的有8种,代表作为《物理小识》,是一部百科全书的著作;属于诗文类的有18种,语言质朴晓畅,慷慨沉郁,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哲学领域,他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史写下了崭新的篇章。[2]”蒋国保撰文以为,桐城方氏学派是明末清初与浙东学派齐名的重要学派,方以智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3]。他的诗词也是很出色的,一句“千秋谁脱劫,山径早忘年”,悲凉沉痛而感慨无奈,亡国之恨,身世多艰,跃然纸上,同时又透露出保持明遗民气节,坚决不与清人合作的态度。语言质朴晓畅,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钱澄之(1612---1693),桐城人,明末著名士人,与方以智为挚友。钱澄之早年参加复社,与阉党斗争。明亡后,积极支持反清斗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钱澄之的主要成就在于诗词创作,是当时诗界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多能贴近生活,反映出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如《水夫谣》:“腐肉已充乌鸢饥,家家犹望水夫归。”一句就深刻地揭示了水夫们悲惨的生活,表现作者同情人民、为民呐喊的思想感情。此外,在其归隐田园后,还创作了一些内容恬淡闲静的古诗,皆能景随情动,情景交融,颇有陶渊明之风,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安徽桐城人。《清史稿·文苑列传》载,戴名世“生而才辨雋逸”,少时便名闻乡里,但他的入仕之路并不平坦。二十八岁为秀才,三十四岁时同乡大学士张英礼聘他为家庭教师。直到五十多岁才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的编篡。可是不久即因《南山集》“语多狂悖”,被判处死刑。戴名世一生著述甚多,身前曾自编《芦中集》、《困学集》、《天问集》、《柳下集》,可惜均已失传。现今存世的只有尤云颚刊行的《南山集偶钞》,单独刊行的《孑遗录》,抄本《忧庵集》及文稿百余篇[4]。至于戴名世及《南山集》案对桐城派形成的影响,下文另有详述,这里不再多说。


先辈们的成就给后来的桐城学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尤其是戴名世,可以说对桐城派的产生起着先驱者的作用,起到绝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后人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也就是说,没有他们,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桐城文学。


  促其产生的历史事件为契机


戴名世年长方苞十五岁,二人实为姑表亲,戴名世的母亲是方苞的姑母,关系密切。而方苞又钦佩戴之才学,更爱其古文;自己每成一文,都要请戴点评,名世稍不满意,即自毁其稿,如此相互切磋长达十年之久。杨怀志、潘忠荣主编的《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以为,“戴名世不在桐城派三祖之列,但他对方苞影响之深,论文主张对后人启迪之大,都不容忽视”。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下文在“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为精神支柱”中专门论述,这里不再多说。但,笔者以为戴名世对方苞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心理上,即《南山集》案和戴的悲惨遭遇给方苞心理带来的打击和影响。


《南山集》案让方苞影响至深,表现有三:其一,转变了对清廷的态度。杨怀志、潘忠荣、方宁胜在《桐城派简述》一文说,方苞:“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被判死刑,又因友人营救侥幸蒙恩出狱后,转变态度,对清廷‘愿效涓埃之报’,终于成为清廷的一名词臣。尽管他并不十分乐意充当这一角色。[5]”这说明方苞愿为清廷效力是极不情愿但又是无可奈何的。


其二,转变了文风。戴名世生于清初,自幼受明末先辈熏陶,这使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亡明的怀念以及对满清的仇恨。“欲以扬清激浊为己任,为骂世而不忘于世”,使其腕底风雷郁结,多愤世忧时之作,往往锋芒毕露,感慨忿懑,不尽乎“雅洁”的要求。他晚年曾对方苞说,优柔平和才是文章兴盛的标志,只有有道者,才能接近,我心中羡慕但做不到。这是他的悲哀,是社会政治变化造成的。戴名世的悲惨遭遇和自己的危险际遇,让方苞深切体会到政治的残酷,生命的宝贵,对戴名世的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其侥幸不死后,毅然一改往日“性刚而言直”的作风,以柔和的文章和谦卑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取得了社会主流的认同和赞誉,以及生存空间,为桐城派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其三,决定了他一生职业的选择,非学官不仕。方苞自出狱入直南书房后,在康熙身边做了十年的文学侍臣。然后出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十年,又迁翰林院侍讲和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但仍专司书局,不必办理内阁事务;不久充一统志馆总裁奉命校订《春秋日讲》。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馆副总裁。乾隆即位后,复入南书房,充经史馆总裁,或于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方苞年七十五岁,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以上所述可见,方苞一生的事业都献给了讲学修书上,这使他能够大量培养弟子,将其古文写作和理论流传并继承开来,对桐城派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如果方苞位居行政高官,则在培养弟子、提携新人时会有诸多不便。比如,大学士张廷玉在方苞举荐同乡刘大櫆时,就为避同乡之嫌树朋党之疑,而废黜之。


此案成了凝聚桐城士人的一个事件,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戴名世都是清廷罪人,但其后还是有许多桐城派名家都曾表示过对《南山集》一案的愤慨和对戴名世遭遇的同情。刘大櫆诗云:“弱冠负勇气,乡闾婴祸罗。仗剑出门去,饮马昆仑河。”戴均衡在《南山集目录序》中叹曰:“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已。”还甘冒清廷大讳,搜戴名世遗篇,编《潜虚先生文集》刊行于世。方宗诚在编《桐城文录序》时,选文六卷,仅次于方、刘姚,并感叹先生“以文字得祸,未能深用力如望溪,而名亦遂湮没矣”[6]。总之,《南山集》一案成为深藏于桐城士人心中的难以忘却的情结,是桐城士人或有意或无意走到一起的纽带。


  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为精神支柱


我国古典散文的成就,以唐宋时为最高,宋以后元明数百年间虽流派纷呈,作家作品众多,但卓有成绩者,不过数人。明末清初,古文之没落更为当时卓绝之士所不满,纷纷要求有新的散文理论和作品问世。这时,方、刘、姚以其严谨的理论和雅正的文风走到了前列。


在思想内容方面,戴名世主张立诚有物,他说:“唯立诚故有物,苟其不然,则虽菁华烂熳之章,工丽可喜之作,《中庸》之所谓‘不诚无物’也,君子所不取也。”即要求作者首先是一个诚实的人,其次要求文章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道、法、辞合一。道,即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是文章的结构方式;辞,就是指文章的语言。由此可见,戴名世心目中的好文章应该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而在文章的艺术境界上,戴名世主张精、气、神合一,即要求文章应有自然锤炼的语言、自由奔放的气势和自如悠深的神韵,才能算是好的,才能超越平庸。戴的这些创作理论,被方苞接纳,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发展,为桐城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义法”说是方苞古文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核心,也是桐城派后代作家固守的基石。关于“义法”,方苞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种思想很明显是脱胎于戴名世的理论,这和二人密切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前文以说,二人是姑表亲,戴年长十五,可是在学识上,方苞只能算是晚辈,面对戴名世,方苞只有学习的份。因此,“义法”思想最初发源于戴是可以理解的,也得到研究桐城派学者的普遍认同[7]


方苞以后,刘大櫆成为桐城派的领袖。刘师从方苞,得文章义法,继承了方苞的“义法”之说的古文理论。但是,刘大櫆并不满足于义法之说,他指出,“义法不诡于前人”,“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因此,在义法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神气音节”说,强调文章神韵的重要性。他认为,神气是为文的最高境界,而神韵存于音节,音节存于字句;他又说,“文贵奇”“文贵远”“文贵疏”“文贵变”“文贵去陈言”,阐明了文章之神韵如何付诸表现的问题,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作文之法。正是由于刘大櫆的发展和创新,使得桐城派在方苞草创的基础上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也使他成为桐城派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之一。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坚持“义法”之说,但又表示,“只以义法论文,则得其一端而已。[8]”于是在《述庵文钞序》中说,文章有三事,即义理、考据、辞章。将考据作为作文之事,显然是受到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不过也使桐城派恰到好处地取得了继续前进的途径。姚鼐并不空说为文之道,身体力行,编选《古文辞类篹》,以词必通雅、句必合法为标准选文,为人们提供范文,启示作文门径。《古文辞类篹》自问世以来,风行于世,是学习古文的最佳入门读本,也成为桐城派的最好宣传,被桐城派传人视为瑰宝。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由此进入近代,也从此进入内忧外患的时期,桐城派的发展逐渐由极盛之势走向滑坡,因格局狭小、气势衰弱而受到时人讥讽。此时,曾国藩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曾国藩,不是桐城派的入门弟子,只是他仰慕桐城派之成就,并以桐城派古文理论作文授徒,而自称桐城派弟子。所以,他时时刻刻以方苞“义法”作为衡量文章得失的标准,又继承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说。而身为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国藩不会满足于先辈的论述,他根据现实情况,在“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增加经济一事,谓之作文之本,以体现经世致用。经济之说,为后世传人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丰富了桐城派的思想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桐城派古文格局狭小的面貌。另外,曾的文章气势宏大,沉雄豪迈,峻峭挺拔,极大地影响、匡正了桐城派后期文风。曾国藩以后,虽有众多桐城派弟子的努力,但皆因缺乏前辈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天赋,终不能改变桐城派逐渐衰落的趋势。


由上文可见,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成为桐城派的精神支柱,正是桐城派弟子对先辈理论的代代继承与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得桐城派的理论体系臻于严密和完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并兴旺发达两百年之久。


  核心作家的天才创造和外围作家群的主动汇聚为动因。


理论是基础,更加重要的是优秀作品的创作。再好的理论也需要作品来体现,否则都只能是空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方、刘、姚三大桐城派鼻祖都在创作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每个人的作品都璀璨夺目,又各具特色,名动海内,使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更使众多学子主动汇聚到他们的周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团体,并最终形成规模空前的桐城派。


方苞少有才名,很小时就能背诵《易》、《诗》、《书》、《左传》等经典作品。二十多岁时游学京师,其文章就受到很多学者的赏识。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被判死刑,李光地等人极力营救,康熙才亲批:“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下武英殿总管和素。[9]”方苞因而得救。由此可见,方苞能创立桐城派,不仅在于他整理和总结前人的古文提出“义法”之说,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古文创作。方苞的散文,多以“形象生动的人物描写而取胜”,如《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这是其文名震天下的原因之一。此外,方苞的叙事散文,或叙或议,叙则精细入微,议则一针见血,多有典范之文。方苞弟子众多,据刘声木考证,仅卓有才名并有作品传世之亲传弟子就有三十四人,还有其他私淑、服膺者,至于名声寂寂者,则数量更多,无法统计了[10]


刘大櫆少时聪惠,又勤奋好学,很早就名闻乡里。雍正年间出游京师,方苞惊叹其文,使刘大櫆之名迅速传遍京师,不久拜方苞为师,文名更盛。刘大櫆作品极多,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论文偶记》、《歙县志》、《黄山志》等,还选编了《唐宋八家古文评》、《古文约选》、《历代诗约选》等。但他仕途不利,1736年,方苞举荐他,却被大学士张廷玉以同乡之嫌而废黜。仕途的失意,却促使刘大櫆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古文创作和教书授徒上,直到八十多岁,还在家乡讲学。他曾自豪地说:“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其弟子中,以姚鼐成就最大,而桐城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程瑶田,常州钱鲁斯,历城朱孝纯等人,也都是当时隽彦。由于刘大櫆的影响,一些原本从事经学研究的学者,也都纷纷聚拢到他的周围学习古文,如徽州方巨先、吴绍泽等人。据刘声木考证,卓有才名并有作品传世之亲传弟子有三十人[11],此外还有许多私淑、服膺者,及声名不著者。


至姚鼐其时,桐城古文已成江河之势,水到渠成,不可遏抑。姚更是桐城派一位集大成的人物,桐城派之盛名已然天下皆知,势成鼎盛。姚的文章“内容充实,视野开阔,语言清新流利,雅洁生动;结构起承转合宛转自如,给人一种一唱三叹、意味无穷的审美享受[12]”。姚鼐弟子众多[13],亲传者43人。其状可从曾国藩之《欧阳生文集序》见之一斑,“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意先正之法,禅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在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鲁世骥絜非,宜兴吴德旋仲伦。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硕士之群从,私淑于姚先生。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学。仲伦与永福吕璜月沧交友,月沧之乡人有临桂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臣、马平王锡振定甫,皆步趋吴氏、吕氏,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于广西矣。[14]


综上所述,桐城派的形成有客观的政治背景现实环境相适应,前代先辈的历史贡献为积淀,促其产生的历史事件为契机,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为精神支柱,核心作家的天才创造为动因,外围作家群的主动汇聚为条件,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


[1]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黄山书社.1989


[2]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8月第1


[3]赵尔巽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


[4]姚鼐:《惜抱轩尺牍》[Z].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杨怀志、江小角:《桐城派名家评传》[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8月第1


[6]杨怀志、潘忠荣、方宁胜:《桐城派简述》[J].《桐城派研究》2002年第4


[7]《曾国藩全集·诗文》[Z].岳麓书社,1986


[8]蒋国保:《方以智与桐城方氏学派》[J].《桐城派研究》2001年第3


[9]《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月第1


[10]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J].《桐城派名家文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8月第1

 

 

作者简介:陈辉(1971-),男,安徽蚌埠人,历史学硕士,桐城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朱正西(1966-),男,安徽枞阳人,哲学硕士,桐城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桐城派名家文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 《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月第1

[3] 蒋国保:《方以智与桐城方氏学派》,《桐城派研究》2001年第3

[4]杨怀志、潘忠荣:《戴名世传略》,《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8月第1

[5]杨怀志、潘忠荣、方宁胜:《桐城派简述》,《桐城派研究》2002年第4

[6]杨怀志、潘忠荣:《名篇评注·桐城文录序》,《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

[7] 周中明在《桐城派研究》中说:“戴名世以‘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是方苞义法说的先导。”杨怀志、江小角在《桐城派名家评传》中说:“方苞做文及文论思想的形成是与戴名世的点拨分不开的。” 杨怀志、潘忠荣在《桐城派研究》中说: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都能从戴氏那里找到类似的表述,只不过不如方、刘、姚论述的深入、具体、系统和全面罢了。”

[8] 见《与陈硕士书》,《惜抱轩尺牍》卷5

[9]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977

[10]参见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

[11]参见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

[12]杨怀志、潘忠荣:《姚鼐传略》,《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8月第1

[13]参见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

[14] 《曾国藩全集·诗文》,乐麓书社,1986


 资料来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提交日期:2011-4-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