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北京说“不”

(2011-06-27 20:58:24)
标签:

高考

分数

北京

就学就业

大学高校

天津

考生

教育

分类: 教育视点

对北京说“不”

             ——晓相人声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众考生报考志愿也便成了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近日来有幸受人之托为亲戚家的两个高考生谋划学校报考志愿,一个是文科的女孩儿,分数够上二本院校的,另一个是学理科的男孩儿,考得不算好,在三本和专科间游荡。我分别同这两人及他们的父母再三的建议了两个“最好”:最好不要选择北京的高校,最好选择当地的高校(天津)。在我的解释之下,他们欣然的接受了,因为有理。

    想起了我高考的那阵子,选择学校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全国的高校多如牛毛,怎么筛选?缩小范围是必要的,首先我排除了南方的院校,原因很简单,生活在北方气候条件下的我,冬天里习惯了热腾腾的暖气笼罩下的温暖,夏天里又有不算太热的天气,到了南方气候上肯定不适合,果不其然,我那些报考了南方学校的同学朋友,冬天被那潮冷的天气冻得要命,夏天又被烤的活像全聚德;其次就是不选择北京地区的高校,具体原因下面详解,所以把范围固定在了北方。

    好多考生都想往北京跑,而我却首先将此否定了,这是有理由的,社会上的各个角落里都充满了两个事件,一个叫“炒作”,另一个叫“热捧”,我并没有搞清两者有何实质性的区别,但就全球范围内的大学高校来说,“自捧”和“他捧”的炒作行为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在考生报考志愿之时,“自捧”的原动力来自校方,“他捧”则来自考生本身,偏偏有些办学实力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的学校而在社会上大大扬名,这不得不归功于校方自己的大力宣传,碍于影响不佳的原因,便不举例为证;“他捧”则是一件很让人无奈的事情,这源于个人的喜好的问题,考生扎堆儿现象年年都有,而且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的各高校,最近一项面向全国各个省市的近20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有高达近一成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北京找到工作,首都的人才吸引力首屈一指。这便是“他捧”最好的证明,众考生偏偏就喜欢在北京就学就业,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考生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我们无法对此职责点评,但是这样的话,对于考生本人来说会有什么后果呢?

    还以本人为例说明,我在2005年参加的高考,按照当时自己的分数,不敢报考本市天大和南开两所高校(后来得知够上天大的分数),所以选择了远在东三省的东北大学,而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他的分数和我基本相同(好像是一两分之差,忘了谁高谁低了),他则因为憧憬北京而选择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碍于情面,大学名字不便提及),然而,我的母校东北大学却是985高校,而他报考的北京这所学校却是一所普通的211高校,也就是说相同的高考分数之下,我在非北京地区能上全国仅有的34所名校之一的985大学,而他在北京只能上个中国百余所之一的211大学,这就好比我用30块钱买了一盒新概念黄山烟,而他却用同样的30块钱只买到了价格仅为20块钱的万象黄山烟,白白糟蹋了10块钱吧?

    北京的大学众多,其实说句实在话,真正意义上算得上好学校的不过几所而已,也正是由于太多太多的考生扎堆儿集中报考北京高校,使得好多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录取分数水涨船高,远远高出了自己本身所应有的分数价值,所以,要是没有个高分的话,过来人建议各考生还是不要考虑北京的高校了,否则只能是将自己降格儿了,浪费了三四十分很正常。

    另外就是关于就业的问题,有句老话讲“是条好狗都要到北京叫唤叫唤”,现如今的状况是好多大学毕业生都争着往北京跑,并美名其曰北京机遇多机会大,但却同时往往忽略了自身能力与城市机遇的匹配度,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这话放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很实际,应届大学生薪资的低收入和北京城市消费的高水平无法正常融入在一起,赚的不如花的多是个大问题,身边已经毕业的同学朋友也有太多太多的例证,跑去北京工作了不到一年,发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入不敷出,便开始害怕起来,畏惧北京这座大城市,进而产生逃离的想法,便走进了北京和河北省的边界地区工作,那里没有高房价、高消费,最基本得温饱问题可以自给自足。然而他们作为北京东大门及邻居的天津人,却连回老家天津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因为在北京受到了心理上的创伤,在他们心里,天津和北京一样,同为一线城市,又是海滨的直辖市,便认为在老家天津工作也不会比北京好到哪去,便连回家的勇气都没有,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由此而生。

    当然,给予现在的高考生如此之不选择在北京就学就业的建议,不能以偏概全,只是说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理想与现实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向往北京是可以的,任何人都可以,但最好先把自己和北京放在天平的两端估摸一下,自己这端若是高的厉害就要慎重了。

    自己的高考分数来之不易,每一分都是靠自己没日没夜的体力和脑力交换而来的。北京,那得下血本儿啊!

 

对北京说“不”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weibo.com/xg615

 

P.S. 六月份喜事连连,喜悦之情与众博友共分享:

1.国际期刊《Materials Science Forum》录用了本人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经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委员、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先生推荐,加入了天津市武清区作家协会

3.接受了《大学生》杂志记者的采访,访谈录《校园人脉6条路,我走最难的》刊登在了《大学生》六月下旬刊

4.博文流失千年的“青青子衿”受《中学生百科》杂志编辑老师的赏识,即将刊登发表

5.于近日毕业生二手市场内以一块钱淘到不懂行的某学生的紫檀木手链一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压硕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