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草亦济世——清官李贽在姚安
(2012-04-28 16:08:08)
标签:
李贽姚安宋体华文百姓旅游 |
分类: 行走高原 |
万年青草亦济世——清官李贽在姚安
黄昏,我走在姚安县城西边官屯乡的李贽桥上,暮色苍茫,蜻蛉含笑,一股追思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六百多年来,这座横亘在姚安百姓心中的石桥,在民间演绎了多少李贽爱民清廉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姚安成为洱海地区通向中原的重要驿站,姚安县城西部的连厂河经常遇雨泛滥,使驿道经常中断,各路客商和过往行人只能望河兴叹。作为姚安知府的李贽知道此事后,迎风冒雨,深入实地考察,慰问受阻行人。雨季过后,他带头捐资,聚石修桥,起名连厂桥,后世的人们为缅怀一心为民的李贽,就将其更名为李贽桥。
石桥无语,却还在今天倾诉着李贽造福百姓的恩泽,蜻蛉河滔滔奔腾,吟诵着李贽的清廉章句......
深夜,翻开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姚安的史册,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悠悠然感受温暖。
李贽自幼在家苦读诗书,最终考取举人。三十岁时出任河南辉县教谕,后在南京、北京当国子监博士。又由北京礼部司务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五十一岁被调任云南任姚安知府。李贽来到姚安时,战乱肆掠,民不聊生,经历了一子两女被饿死的痛苦经历的他,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姚安清冷的县衙与南京的繁华都市相比,巨大的落差曾让他心怀惆怅,满目凄凉,但李贽
李贽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他的廉洁刚正是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他在任三年,时时遵循着这样的座佑铭,一介不取,乐于清简,而对于扶贫济困、施政教化等事却尽心费力......
他一贯主张开发和启蒙“民智”,宣扬他的廉政思想。地处蛮荒之地的姚安,让李贽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让当地彝族民众觉悟、觉醒,才是实施德政的首要措施。他在姚安三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教书育人上。他在城南德丰寺开设三台书院,“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经义,训以辞章”,在姚安开创了一代学习风气之先,生徒受其思想熏陶,成才者不少。
李贽在姚安期间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但他却能做到“不言而治”,既能搞好与上司的关系,又能得到百姓的爱戴,还有时间去悠哉悠哉地与当地的文人雅士“参论虚玄”做自己想做之事,试问自古至今有几人能同时做到这些?
还是那个阴雨霏霏的早晨,李贽带上几卷经书,携着夫人,本想悄悄离开姚安。那知他刚上车,突然就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士民攀卧道间,哭声震天,车不得发”。离别之际的李贽,紧紧握住百姓的手,茕茕孑立孤身含泪做最后的告别。
这一别,五百多年来,还让当地百姓念念不忘,有着说不尽的话题,有着表达不完的情愫,有着对清官的无限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