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佳作点评:新生
(2024-04-09 12:53:49)
标签:
泰戈尔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封沙育林 |
分类: 中小学生佳作点评 |
新
小学六年级 佚名
慢慢步入林中,树下的叶盖住了泥土,一只松鼠抱着松果跳过,消失在树林的深处。一棵棵大树挺立,树皮上是沧桑的痕迹,一条条,一道道,一把铲子靠在树旁——
仿佛时光回溯,脚下的土地却是沙丘,几位青年风华正茂,在炎炎烈日下,不顾汗珠满背地封沙育林。
在他的眼皮中,景象越是模糊,眼眶已被泪水浸湿,皱纹便成一道道追忆刻在脸上,刻于心中。老人的脸略显黑色,与那木屋和窗外的树干颜色不差。他的眼神不是很好,早些年,沙尘是常客,便是现在出布满了血丝(?)。秋末的暖阳照进窗来,最后一缕夕阳投射在老人的脸上。他的嘴角上扬,他笑了,嘴唇上干裂的血印,越发明显;一道道似隔栏,隔开了从前那个青年,隔开了时间的长河。几缕白发飘到眼前,落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几十年如一日,何尝细细打理。寒风呼啸中,那微弱的“咯咯”声,是老人快要掉光了的牙齿打抖的声响,诉说了他最后的愿望——再摸摸那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大树。
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但是,他的魂还在这里,在这里的每棵树上,要这里的每一寸土中。
【习作赏析】
老到的手笔,娴熟的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溢满沧桑之感。
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文章。
本文叙述描写紧密结合,叙写了一个老人临终前的情景。表现老人对封沙育林和护林事业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
文章的画面感极强,在描写老人临终前一幕的场景中,还用几句话插叙了老人年轻时与几位青年一起艰苦封沙育林的画面。使不及五百字的文章很好概括了老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这些画面如五个用蒙太奇剪接法组成的电影镜头。
第一个镜头,先是展现秋天的树林,声色俱全。镜头慢慢推进,随着人物步入林间,随着松鼠,进入树林深处。而树皮上的沧桑痕迹,犹如老人脸上岁月的痕迹。“一把铲子”这个道具则暗示老人的身份和一辈子坚守岗位的精神品质。至此,一个声色动静俱全的第一个镜头结束。
第二个镜头是短暂的闪回。沙丘,烈日,汗流浃背的青年在封沙育林。寥寥数语,交代了老人的历史。
“在他的眼皮中,景象越是模糊,眼眶已被泪水浸湿,皱纹便成一道道追忆刻在脸上,刻于心中。”这种从插叙到顺叙的巧妙过渡,自然地把镜头转换到第三个镜头。接着是老人临终前饱经风霜面容的特写镜头,从眼泪盈眶写到嘴角上扬含笑。这个变化表达了老人百感交集的情感:他先为要离开这些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大树”而伤心, 再到回想“从前那个青年”的人生之路,无怨无悔,于是宽慰地笑了。
接着从嘴唇干裂血印细节的刻画和比喻,又来一个极其短暂的闪回到第四个镜头,镜头中“从前那个青年”的影像与老人的嘴唇交叠出现最后消失,既表现老人的精神恍惚,也写了老人对自己整治风沙生涯的怀念。
“几缕白发飘到眼前,落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五个镜头又回到老人面容上,再次强调其饱经风霜的面盘,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何尝细细打理”,突出了老人忘我工作的精神。接着写老人冒着寒风,不顾牙齿打抖地来与大树告别,——不,是要把自己的魂留在这里,永远守护着大树,表现了老人死而不已的精神。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么,小作者把老人的去世安排在秋天五彩缤纷的树林里,也很好地烘托了老人人格之美好。
另外,全文写的是老人生命的绝唱,但是题目却叫“新生”, 这其中的矛盾确实耐人寻味。那么到底新生的是什么?是老人死而不已的精神与青山绿树同在,永垂后世吗?是老人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新生为一种无限的价值吗?
【点评】
小作者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续写了文中人物的生命绝唱,歌颂了老人忘我的奉献精神。这种续写既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思想,又集中笔墨只想象叙写老人临终前的一幕,这样就可以加强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作者具有较强的描写叙述能力。希望还能看到小作者以“我”为叙述人称的命题和半命题作文,因为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描写抒情,真实感更强,更让阅卷老师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