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学语文教材 把“钟子期”写成“锺子期”说起
(2016-08-10 17:40:17)
标签:
钟锺教材文言文人名 |
分类: 教师园地:论文•教案•争鸣 |
中学语文课文是否
要把人名中的“钟”都改成“锺”呢?
林秋人
有Q群群友在问,七年级上期语文课文第34页小贴士《伯牙绝弦》中的“锺子期”,为什么用“锺”不用“钟”?
答曰:这是根据2013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把“锺”作为姓氏人名收入三级字表而更换文字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那么,语文教材是否要把所有人名中的“钟”字都更换为“锺”呢?
笔者以为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所引用的文章、文段原文用“锺”,或者已经明确知道有关人名中应该用“锺”的,例如钱锺书先生,“锺”字是其谱名或辈分名【注】,那么就要用“锺”,否则还是用“钟”为好。理由如下:
一、
“鐘”,形声字。文言版《説文解字》:“鐘,樂鐘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聲。古者垂作鐘。銿,鐘或从甬。”网上象形字典说,“鐘”字的偏旁“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金文
“童”,形似被刺瞎双目、无法跳跑的小奴隶,加上金旁,表示盲童敲击的金属器具。”又说其“造字本义:古代贵族或官宦人家由小盲奴侍击的金属报时器,以杵撞击时发出有穿透力的宏亮的‘咚咚’声。”又据《周礼.春宫》中记载,周朝有“鐘师”这样的官职,职掌击鐘奏乐。以“鐘”为姓的源头,据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当是以官为氏,意思是说鐘姓的先祖因为当过管理“鐘”的官,便以“鐘”为姓了。因此有学者提出,乐官之后裔应姓“鐘”,即晨金童暮鼓之“鐘”,与“锺”字并非一字,虽然现在两字都简化为“钟”,但古代的“鐘”“锺”两姓并不同源,不能混为一谈。而对于古人,究竟是姓哪一个“钟”,许多已难以考证,所以不宜把所有钟姓者的姓全部改为“锺”。
“鍾”也是形声字,《说文》:“锺,酒器也。”网上《象形字典》说: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负载。锺,金文(金属)+ (重,负载),表示金属盛器。造字本义:盛酒的金属器皿,较盅略大。因为形旁“重”之意,其引申义中就有 “集聚”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专注”之义,如“锺情”,“锺爱”等。而关于“钱锺书”的“锺”字的另一说法,说是先生周岁抓阄时,一手抓住了书,父母认为孩子爱书,便取名“锺书”,意思是“锺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古代打击乐器)意义混淆,根据钱老生前意愿,故作“钱锺书”。可能这也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把“锺”作为姓氏人名收入三级字表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二、 据有人统计,自古以来,“鍾”姓者多于“鐘”姓者。但是也不能因此一概把姓钟者都改其姓为“锺”,因为这将是对鐘姓者的不尊重。这无异于让他们认错祖宗,改换姓氏了。
三、
从钟子期听伯牙弹奏,“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来看,他似乎并不仅仅是樵夫,而或许是“鐘”姓乐官的后裔,一个精通音乐的隐者?当然这一说法目前尚无证据,还有待考证。
但是,钟姓源流的又一种说法,却可以作为钟子期是“鐘”姓后裔的根据。如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化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健。又钟子期与伯牙为友。”其中“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意思是伯宗因为享用封邑钟离的租赋,于是就用钟离为姓,其子孙有些姓“钟”的。而钟子期也是其后裔。那么这个“钟”,又是“鐘”还是“鍾”?
据考证,到秦朝末年,钟离氏子孙钟离昧投入了楚霸王项羽麾下,立下了赫赫战绩。项羽兵败自刎,钟离昧投奔韩信。刘邦得知消息,命韩信捉拿钟离昧,韩信犹豫不决,刘邦也想杀韩信。有人劝说韩信杀钟离昧来纾祸。韩信听后,不禁怦然心动。钟离昧因此拔剑自刎,韩信拿着钟离昧的人头,拜竭刘邦,被封为淮阴侯。
钟离昧的次子接为避祸而远走他乡,来到颖川长社,不敢再姓钟离,单姓一个钟字,从此瓜绵椒衍,这支钟姓在长社定居了下来。钟接成了颖川郡长社钟姓一世祖,也就是接系钟姓始祖。
南宋末年的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丞相,在为江西赣县桃溪钟氏族谱写的序中说:“按钟氏出自微仲之后,至钟离接为颍川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令,去离而姓钟,为钟姓受姓始祖。食邑于其乡。子孙蕃衍称盛。”这种说法与上述所说相符。
据考,三国时曾任魏国太傅,与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家钟繇及其子军事家钟会,我国最早诗歌评论著作《诗品》作者南朝的钟嵘,均是钟接的裔孙。
钟繇死后葬于颖川长社故里,墓冢完好,可是那个钟姓人聚居的村子却叫田庄。据说钟繇之子钟会率兵灭蜀后,独统大军,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居人之下。遂于蜀国降将姜维密谋叛乱,据蜀地自雄,为部将乱兵所杀。钟繇故里的钟姓怕受株连,不敢再姓钟。但又不能数典忘祖,便在“鐘”字中抽出“田”字来作为自己的姓。
从上述史料考证,钟子期的中“钟”当是“鐘”之简化字。因此如果古文中出现“鍾子期”,其中“鍾”字或许用的是同音假借字?而钟繇、钟会和钟嵘也都是“鐘”姓之子孙了。既然《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没有为“鐘”字造一个简化字,我们还是用“钟”字来作为他们的姓了。
四、如果为表示尊重鐘姓者,仿效“锺”字的做法,为“鐘”字也造一个相适应的简化字,让保存族谱的鐘姓家族使用,那么还必须保留“钟”字。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材应该谨慎使用“锺”字,倘若文言文人名出现“钟”,作为名字的,并且确实知道其名字的“钟”不是表示辈分的,可以根据古人名和字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原则,辨析其义项后使用“锺”;作为姓的,如果无法查证其姓氏是“鐘”还是“鍾”,则继续使用“钟”字,不要因为一概更换为“锺”字引不必要的麻烦。
【注】
根据钱基博《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钱氏自曾祖钱维桢以下,以“福、基、鍾、汝、昌”排辈。钱基厚《孙庵年谱》:“宣统二年十月二十申时,侄钟书生,叔兄生也。适有人遗父以《常州先哲丛书》者,故为命名曰钟书,小字阿先。”“是‘书’双关赠书和书名之‘书’,是‘钟书’名为钟书爷爷所命。”
另一说法是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说:“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 父母认为孩子爱书,便取名“锺书”,意思是“锺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古代打击乐器)意义混淆,根据钱老生前意愿,故作“钱锺书”。
【参考资料】
《钟姓源流》载钟青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4956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