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优秀作文点评:杭州西湖,真让我着迷(第二稿)

(2010-05-29 11:24:33)
标签:

早莺

红鲤鱼

西湖断桥

许仙

杭州西湖

杂谈

分类: 中小学生佳作点评

 

杭州西湖,真让我着迷

(第二稿)

福州时代中学  初一  吴庄瑜

点评:林秋人

 

在每一次的流连忘返中,我已经走过了祖国的许多名胜景点。但是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杭州最著名的景点西湖。

寒假前,妈妈对我许诺,只要我这次期考成绩好,就带我去旅游。于是我的考试成绩就好得让我惊讶。当妈妈问我要去哪里玩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杭州!”妈妈抱怨道:“去了那么多次杭州,怎么还去啊?”我仍然坚定地回答:“杭州!”妈妈听后自言自语:“这孩子!没准脑子里哪根筋不对了?”其实,我向往的不是杭州城的闹市,而是那风景如画的西湖。

到达杭州的第二天一早,我们一行来到了杭州西湖。

①西湖里,春光明媚,绿水荡漾,浮光跃金。“过了一年,湖水似乎又绿了不少,湖中的小鱼似乎又长大了不少!”望着一碧万顷的湖面,我感叹道。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断桥。我不禁回想起上次冬季来杭州时所见断桥。②那时依稀可辫的石桥身影时隐时现,桥下由大到小对称地排列的涵洞中白雪奕奕生光,与桥面灰褐色形成强烈反差,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③为许仙的故事沫上一笔悲剧色彩。如今桥上绿荫环绕,桥下碧波闪光。桥栏上的动物石雕栩栩如生,似乎更烘托了白素贞对许仙的爱意,而春日的艳阳,又仿佛要让断桥不断,为许仙的故事抹上希望的光彩。

极目远望,望见南山,北山,在山颠矗立着佛塔,遥相对峙,塔尖时隐时显。

我们在白沙堤岸的小路上漫步,三月的柳树已经枝繁叶茂。一阵春风拂过,柳丝飘舞,听见周围的早莺在歌唱。这时我想起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来到鱼乐园,看见湖中畅游着数以万计的金鳞红鲤。每当鱼饵降落,红鲤鱼纷纷跃起,顿时染红了半个湖面,周围的游人无不鼓掌叫好。

三月的西湖是诗的意境。它让我沉浸在诗人眼中美丽的西湖中,沉浸在饱含爱意的西湖断桥上,沉浸在山颠上相峙耸立的佛塔里,沉浸在早莺啼鸣的堤岸旁。你说,这诗意般的西湖怎么不让人着迷呢?

【注】

         原文无此句,添上与苏轼的诗句相照应。

         红字部分是从他人文章中引用来的。

         原文第一稿没有描写眼前断桥景象。第二稿:眼前,西湖断桥在绿荫环绕中,桥面的石雕栩栩如生,似乎更增添了一丝白素贞对许仙的爱意。桥下的涵洞由大到小的排列的。

增添和修改的目的在于使写景有虚有实,并且加强虚实两景象的色彩对比,渲染春的气息和春天给人带来的喜气和希望。

【博主点评】

本文主要有两大优点:

1、    用多种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地表现“我”对杭州西湖的“着迷”之情,处处紧扣题目作文。

小作者不但在开篇和结尾分别用对比、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格,首尾呼应地照应题目的“着迷”二字;而且还在第二段用母子对话强调了自己对杭州西湖的情有独钟。尤其是这段对话,寥寥数语却写得饶有趣味:一方面是“我”两次的回答,仅 “杭州”两字,简短而坚定,不作任何解释,表现了孩子的任性和执着;另一方面是母亲的疑惑和抱怨,而母亲的自言自语,语言富有个性特点,读之让人忍俊不禁。

2、    景物描写多有可圈可点之处。

文章主体部分的描写,则写明了小作者“着迷”的原因。这些描写多有精彩之笔。

例如文章中关于红鲤鱼抢鱼饵的描写:“每当鱼饵降落,红鲤鱼纷纷跃起,顿时染红了半个湖面,周围的游人无不鼓掌叫好。”声响与色彩交织,观者与游鱼同乐,形象而生动!

另外,在春游中,在满目花红柳绿中,文章通过回忆写“我”的前次冬游,描写了断桥黑白分明的雪景。不仅表现了“我”多次来此的“着迷”之情,而且交代了断桥名字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插叙使文章的景致虚实对比,黑白、红绿交辉的画面相映成趣,增添了文章的层次感。这几句雪景的描写是小作者引用他人文章得来的,这种引用与大段地抄袭他人文章,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是值得借鉴的。又如文中对诗句的引用,也表现了小作者善于学习和引用他人诗文的优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