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各学科渗透美育的方法初探(一)
(2009-08-12 12:26:41)
标签:
美育审美教育媒介理科造型艺术美杂谈 |
分类: 教师园地:论文•教案•争鸣 |
和谐共振
在中学各学科渗透美育的方法初探
一
各科教材无不包含美的因素,即使是以抽象思维训练为主的理科,也蕴含美的矿藏亟待教师去开掘。由于从瞬息万变、千奇百怪的自然界抽象出规律、定理、公式是理科的共同特点,因此简炼、精确、平衡、和谐以及多样统一是理科尤其是数理化学科共性美。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数学课堂设计中要创设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和变通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推导椭圆方程时首先得到 ,这不符合数学美的“简单性”;进一步化为: ,这还不符合美的对称性,我们令 ,于是得到了优美的标准方程: .这整个过程就是师生共创美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美与合规律的“真”相辅相成以及美蕴涵在“真”之中的道理。在理化教学中,还可以描述千变万化的理化现象或通过光怪陆离的理化实验,让学生理解物质运动或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美以及方程式的平衡美。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说的是诗、礼和乐三教要协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其实也是说要融汇多科知识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其方法大致有两大类:
(一)
艺术学科也需要媒介以相得益彰。
文学塑造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然而语言具有间接性。引进绘画、影视等就更直观可感。宋人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就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说明两个学科互为媒介的重要作用。现代画家兼作家的吴冠中散文小集子《画中思》正是他画意与文思缠绵的结晶,也可引进课堂。
音乐是“流动的诗”,乐音的变化源于自然节律的徐疾有度,可用来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也必须和谐有序。但是乐音具非语义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如果学生听到的只是单个的音符和嘈音,就无法达到预期,不能体会到惊奇或失望,需要教师介绍创作背境,讲故事,绘声绘色诱导想像,理解和欣赏作曲家的聪明和独创性。
美术是造型艺术,直接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但要学生理解绘画构思,认识表相之后的真实并领略意蕴美,则要审美媒介。如用醉汉频频向每一根路灯脱帽敬礼的笑话告诉学生,酒把醉汉的抽象力提高到能从灯柱和人形中离析出直立的形象特征,由此教会学生构图。又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先播抗日救亡的乐曲,再介绍抗日救国中的徐先生,使学生眼前的“奔马”人格化;还可以引用自幼瘫痪、十九岁的小诗人吴强临终前的诗《为徐悲鸿〈奔马〉而作》以赞“纵然征途漫漫,纵然伤痕累累,你永不退缩“的奔马精神,激发学生产生美好情感。
(二)用比较、借鉴和引用等方法引进其它学科知识或模式来解决本学科问题,使美育产生智育效应和德育效应。
用数学精美的推理形式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理科的假设和推理,与文学的形象思维都是用受控想象填补空白,可以相互比较促使偏科的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用数学对称、比例、和谐美作绘画构图设计;用物理光学原理解释绘画焦点透视法产生的构图美;用绘画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节奏美与音乐声响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相比较说明和谐美。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琴弦上的长短和音高成正比,说明音乐是直接把自然界的数理秩序诉诸情感世界。两个学科也可比较。
用“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方法或杂文围绕中心论点博引旁征的方法安排政治课教学程序,显示政治学科的人文美。
用“出知识应用题—讲解—归纳解答要点,点明规律—出训练题—学生解答—讲评”的数学教学模式教授生物、地理,显示教学的有序美和精炼美。
除了帮助学生领悟教材美、激发审美情趣以外,各学科互相渗透进行美育的作用主要还有三点:
1、
如语文课出示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的挂图,引导学生观赏雕像引而不发的姿态,认识造型艺术善于选取人物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瞬间来刻画的特点。而后请学生赏析朱自清《背影》中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使学生领悟了作者用的是造型艺术取材、剪裁的典型化方法,选取父亲要爬过月台吃力往上攀时欲上难上的背影作细节描写,这使人物定格在两个动作艰难衔接的尴尬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困窘的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再请学生运用这方法作“起跑线上”的描写训练,写后回忆初一课文刘心武《起点之美》的第一段作比较加深理解。这种方法不是单纯利用媒体创设情景。它是借助媒体进行“形象—抽象—形象”的思维以及求同求异的思维训练,并使学生尝到了创造的喜悦。
又如地理和生物课用音像教学,先用一组静态画面显示地壳、天体运动或生物进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不同画面的变化中,发现大自然的规律。然后播放配音的动态画面解释自然现象,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印证自己的发现。
2、
3、
总之,渗透于各学科的审美教育方法系统从性质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知性、灵性的;二是情性、德性的。前者主要目的在于开启智慧,发展创造力,在操作上侧重于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后者主要目的在于陶冶情性,塑造高尚人格,操作上近于情感渗透教育。这些方法的应用在不同学科各有侧重,但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