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炉边夜话之关于小品文
(2019-01-15 13:09:58)
标签:
(号外)炉边夜话之关 |
小品文,顾名思义,相对于大,即谓小。
小品一词的出典:“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用现在直观、形象的解释,相当于全场话剧与陈佩期的春晚小品。
追根溯源:小品文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历史还老长老长的呢。
表现形式:散文的形式之一。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特点:题材的包容和体裁的自由。尺牍、游记、日记、序跋、辞赋、小说等文体都可以是小品文。
分类:因内容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别称: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兴盛: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在晚明阶段。
历史上的“正统文人”对小品文的看法:小品文以随意抒发感情为目的,风格比较自由活泼,在“正统文人”看来“既不宜说理,也不易传道”。 而且小品文里面颇有带刺成分,“正人君子”又多有疮疤,唯恐被刺到痛处,所以,小品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为“正统文人”所不齿,所痛恶,斥之为“滥调浮辞,卑不足道”。
发扬光大:民国初年的周作人、夏丏尊、徐志摩、林语堂、梁实秋;当代的陈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咏,高兴宇,蔡康永等都写过小品文。
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
那鲁迅是怎么看的呢?鲁迅等人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杂文中的许多篇章便是富有社会意义的小品文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