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炉边夜话之读过的书有多少留在记忆里?

(2018-07-05 13:52:57)

                       炉边夜话之读过的书有多少留在记忆里?

读书那回,我选择的是理科。

说到这个,里面有个小故事。原来,我父亲有个好友,我们叫他小毛伯伯,他写得一手好字,在我眼里很有文化。父亲很敬重他,自然我也就崇拜他,把他的话奉为至理名言。他从小对我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选择理科,便顺理成章。

高考的时候,化学考得最好,记得是93分。这样的成绩,至今我引以为豪。然而,这么多年了,化学很少应用到具体生活中去。特别是有一次,还受到严重打击。一个村委主任做醋酸生意的,谈起醋酸头头是道,比我内行多了。这让我认识到,读书是为了“用”,读而不用,相当于白读。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数理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但尽管如此,数学的逻辑思维,还是不自觉地在发挥着作用,这便是接受教育的用处。

对于文学,初始的爱好是“尝味道”。这是绍兴的方言,用文字表达就是阅读故事情节从中感受情节的起伏,类似于看电视剧。这样的阅读自然是泛泛而读,难以留下深刻的记忆,更何况想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

那么,究竟读过多少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实在难以统计。三国、水浒、红楼梦?都读过,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吸引人,反复读过几遍。但如果要我讲一下三国的故事,不好意思,我忘记了。演义类的如《封神演义》、《后汉演义》、《隋唐演义》等等;还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等都泛泛看过。同样,我要讲一下故事,也忘记了。

当然,记忆深刻的以为是好小说的,能记着题目的还有一些。按时间大约有:《烈火金刚》、《林海雪源》、《第二次握手》、《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遗落在沙滩上的脚印》、《太子村的秘密》、《北极光》、《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陈奂生上城记》、《乔厂长上任》、《围墙》、《美食家》、《汉正街》、《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纸婚年》、《一地鸡毛》、《魔术》、《鱼性两题》等等。但读得最多的是《阿Q正传》与《小二黑结婚》。

小说读多了,感觉就是在听故事。虽然小说来源于生活,但要有所借鉴,感悟从中的哲理,似乎该读名人传记。于是,随后改读传记纪实类小说。随后是看史记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再后来是看方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可以感悟人生,从中学到哲理,但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转读《实践论》、《矛盾论》。史书里,读出了做人要为人民服务,无论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而实践论与矛盾论,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我不知道以后我会读什么书。也许什么也不读,也许就重温过去曾经读过的书中继续再反复读。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有用。

许多的书,读过都忘记了。而有些,读了还想再读。比如《阿Q正传》,比如《实践论》、《矛盾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