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炉边夜话之钱塘江畔话钱塘

(2017-10-02 15:35:34)
标签:

炉边夜话之钱塘江畔话

                              炉边夜话之钱塘江畔话钱塘

去杭学习五天,借机与周兄、晓明、海江夜观钱塘江。

他们三位都会作诗。周兄更是诗兴勃发,只片刻,挥就《钱塘江之梦》。晓明要我写点文字,可惜诗我不会,那还是以夜话方式说一下钱塘江。

 

钱塘江,举世闻名。

这个用词并不夸张。钱塘江虽无长江、黄河的源远流长,也没有长江、黄河那样辽阔,但她有个性。哪她有什么个性呢?就像眼前所见,通常她是温柔的,缓缓流淌的江水,妩媚得像羞涩的少女。但一旦引成涌潮,那场景,转眼间秒杀“河东狮吼”。这就是天下第一奇观——钱江潮!

说到钱江潮,历史上的诗人们是这么描述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个描述听起来比较笼统,但这是苏东坡写的。苏东坡是名人,名人说的就是千古名句。但我觉得还是潘阆写得比较真切。哪他是怎么写的呢?“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好一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气势,夸张之下,体现出的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后面再来一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如此的心有余悸,更是把钱江潮的汹涌,刻画得淋漓尽致。

见识了钱江潮的汹涌,也就可以理解缘何造就了吴越文化的差异。想一想,2500年前,钱塘江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天堑。因而,以江为界,南为越,北是吴。我曾在前年写了一篇《炉边夜话之话说苏州与绍兴的差异》,这是我到苏州后的感受,觉得苏州与绍兴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人的思想观念上,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在此不再重复展开。

一条钱塘江,阻隔的不仅仅是文化的交流,自然还有经济等其他各领域的交流。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的滨江高教区,就是我们学习的地方,那时属萧山县。在我们的印象中叫沙地里,尽管对岸的杭州几百年前早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那样的繁华,但沙地里的农民仍然住的是草舍。就是草舍还分档次,横舍比直舍富裕点。一江之隔,天上人间。

要消除阻隔,除了建桥,还得融合。钱塘江上第一座桥的是1937年建成通车的,这是个多事之秋的岁月。茅以升亲自设计建造,通车不足三月,为阻止日军南下,茅又亲自指导将其炸毁,直至1953年才恢复通车。望着夜幕下的钱江大桥,灯光闪烁出的是“国泰才能民安”。因而,我们要珍惜眼下的生活。

钱塘江上桥难建,除了技术,当然还有经济实力。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除了介绍钱塘江大桥如何雄伟之外,还有一个叫蔡永祥的烈士,为保卫钱江大桥牺牲了。当年钱江大桥是有部队保护的,足见其重要性。现在,钱塘江上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六桥七桥八桥乃至九桥。。。。。。数十公里的跨海大桥都轻而易举,像以前萧山农民建个草舍那么简便。凭啥?实力嘛!

眼前的滨江,早已与北岸融为一体。行政上归属于杭州,经济上自然也融为一体。极目之处皆高楼,两岸难分伯仲。有人说,这是征服了钱塘江的结果,我却不这么认为。钱塘江不是用来征服的,也征服不了。到了八月十八,钱江潮依旧一样壮观,依旧气吞山河。但潮管潮,桥归桥,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说到征服,就想到钱王射潮。这是个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不过,虽然是传说,萧山人却当起了真,雕有塑像。

说到这里,话题可能要扯远点。钱王即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始人。这家伙人丑得连他亲爹都觉得忍无可忍,但就是这样一个丑男,并不妨碍他开疆拓土建立诸侯国。钱镠当了国王后,还不失浪漫,写起情书来照样缠绵悱恻,天下第一情书就出自他手。怎么写的呢?只九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解释成现代语言就是:(老婆)田埂边的花都开满了,侬好回来哉。我等你,花儿都要谢了。

有了这等花边新闻,当然更有其他传说。原来这个钱镠是个政治高手,他懂造神的重要性。他把自己包装成神,不是大家怕潮水嘛,那我就去征服。于是,钱王可以射退潮水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

有时候愚弄也是一种方法、手段。只要有人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