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夜话之朱自清与他的《背影》
(2017-06-30 13:48:55)
标签:
炉边夜话之朱自清与他 |
一九二五年十月,北京已是秋风萧瑟。
入夜。清华园内,宿舍楼里,一位年轻的教授,坐在书桌边,打开一封信,慢慢地往下看。只见他看着看着,泪,模糊了视线,紧接着是涌出眼眶,奔流而下,直将信纸浸湿。
他是谁?这信是谁写来的?是什么让他情难自禁,泪湿信纸?
说起来,这位28岁就当上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帅哥,寻根问祖,还是咱绍兴人。他,就是后来成为现代著名散文大家的朱自清。信是他爹写来的,哪,信上说了什么,让他忍不住流泪呢?
原来,信上有这么一段文字:“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什么意思呢?用绍兴方言来说就是:我身体倒还好,就是肩膀痛得厉害,痛到连筷、笔都捏勿牢哉,我看丫哉,要去快哉。丫哉和要去快哉,绍兴人都懂,就是要西(死)快哉的意思。
作为儿子,听到爹话要西(死)快哉,有哪个熬得牢不流泪?男人与女人在感情表达上有区别,同样这件事,换了女人会放声恸哭;男人不会,所以,朱自清只是默默地流泪。此刻,朱自清放下信纸,擦干眼泪,情绪一时还难以稳定,用文字来表达就是——思绪万千。
那么,他都想了些什么呢?自然是从小到大,从头至尾,一幕幕像电影中的快镜头,快速梳理一遍又一遍——父亲对他的好来。而有关当年被爹打过屁股、敲过“头碰”、丢过河江等,种种“暴行”统统跳过,不值一提。
人这个东西很奇怪,平时好好的时候,不会记得父亲的好,特别作为儿子。都说慈母严父,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扮演家暴的角色。只有到了生离死别,才会想起父爱之重,重于泰山。眼下,朱自清大约也是这么个情况。其实,这份情感确实是相当复杂的。
现在,朱自清想把它写出来。一个中文系教授,之前又是写诗的,怎么描述才能表达时下的情感?二十八年,总结起来父爱有多深、多厚?统统像流水账一样描述一遍?那将是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写成诗,也未免太抽象,廖廖数语无法表达这复杂的情感。思来想去,朱自清最后选择了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
这就是现代散文史上最经典、杰出的散文《背影》的诞生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