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夜话之夹鱼非为鱼
昨晚去夹鱼了。
说到夹鱼,得先上照。瞧,两根竹竿,一张网,这就是捕鱼的工具。

看起来很简单,是吧。但操作起来,嘿嘿,可没那么容易啦。且不说有风,顺风、逆风、侧风丢起来有讲究,就是无风,想要把网丢好就需要功夫。初学,翻网是肯定的,过了这关,接着是下水要轻,否则鱼就闻声而遁,岂非徒劳无功。练成了这些,仅仅是初段,是基本功。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想怎么丢,就能丢到什么位置与形状,即随心所欲,没三五年功夫,怕是不成。
坦率地说,我练的是童子功。虽未到炉火纯青,却亦能随心所欲。所以,想要学夹鱼的朋友,如果想拜师,条件优惠,加饭酒就免了,提两条中华烟即可。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昨去夹鱼,不是为了吃鱼。哪为了啥呢?是检验水质。之前水污染严重,即使有鱼,也是头大尾小,体色灰暗发黄,闻一闻,还有股煤油味。因而,有鱼,也不能吃、不敢吃。现在五水共治,水变清了,那么,鱼呢,是否成群?是否质地也复原了?
选择傍晚去夹,这可有学问。捕鱼得识鱼性,拜师学艺,只是第一步,门道这儿还有。原来,白天人多声杂,鱼多潜伏水底。只有到行将天黑,河埠头静了下来,这时候饿了一整天的鱼儿,就会鼓起勇气,壮大胆子游将上来,探头探脑的,慢慢游向踏道寻找食物。
鱼喜群居,羊有领头的,鱼亦有。但打头的不是大鱼,而是小鱼,领导起压阵作用。“产”鱼,就是这么个情况。它们群体出现,喜欢成群结队。就是吃饱喝足了,玩也是一起戏耍。这就是鱼性,收你两条烟不冤吧。
这儿是福全镇沈家畈自然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将村分成两半。之前,村头村尾筑坝,河变成了池。现在,坝没了,恢复了她原本的清纯。那么,鱼呢?试试就知道。一网下去,两条。只片刻,瞧,满满的收获。

洁白、苗条的“产”鱼,丰满体盈的鲫鱼,这才是水乡应有的嘛。看来,绍兴重返鱼米之乡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