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夜话之话说司马悔桥

标签:
炉边夜话之话说司马悔 |
离新昌县城约十五公里的斑竹村,有一桥称“司马悔桥”。故事的来历比较传奇。简单扼要地说,唐朝有一“深道”,名司马承祯,皇帝召他进京做官,走到此桥落马——后悔了,故得名。
司马承祯是谁?这得说说他的祖宗十八代。《三国演义》中不是有个叫司马懿的嘛,司马承祯就是司马懿侄儿彭城穆王司马权的后裔。听起来比较拗口。如果对司马懿还是比较陌生,那么,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的司马昭,就是司马权的堂兄弟。说起来,就是名门之后,是个官后代。
那么,司马承祯怎么就成了道士了呢?原来,唐朝那时,崇尚道教。贺知章八十多岁退休时,他的身份就是一名道士。贺知章就是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作者。司马承祯与贺知章就是很要好的朋友,按现时的说法是铁哥们。
贺知章是老了出道,司马承祯则是21岁就入道门了。师事嵩山逍遥谷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是陶弘景“正一之法”第四代谪传。(绍兴柯桥区平水镇陶隐岭,据传是陶弘景采药炼丹的隐居之地。)司马承祯出道早,得道深,简称“深道”。
人怕出名。司马承祯作为“深道”,影响广泛,就被武则天加了关注。原来,武则天上台后,她不满李家将道教作为国教,立马将佛教改为国教。你司马承祯影响这么广泛,不利于推广佛教嘛。所以,她召司马承祯进京。目的非常明确,要司马承祯服从。
司马承祯博学多才,又是深道,自然明白武则天的用意。他用道家之道,再三向武则天阐明陶弘景的“佛道双修”的学说,初步阐述了“儒、释、道本为一家,殊途同归”的意见。武则天接爱了他的解释,道教也由此逃过了一劫。
武则天之后,政权复归唐(李)。唐睿宗李旦屡次要安排他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司马承祯不允,坚持要回天台山修道。唐玄宗李隆基先后两次召请司马承祯入京,每次都安排他住在皇宫内,并亲受符箓,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司马承祯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师。
这样的待遇,如此的礼遇,司马承祯怎么还要后悔呢?这只是个传说,还是确有其事?不知道嘉泰《会稽志》云:“旧传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以为名。”这样的记载,算不算人云亦云?(注:司马承祯字子微)
我对考古不感兴趣,也不想做学术研究。对于司马承祯悔不悔?是否真的路过此桥?我宁信其有。斑竹村,司马悔桥,听起来就传神。这样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配上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为什么要去怀疑呢?开发成旅游景点,服务于大众,多好的事儿。凭什么要去怀疑?
这让我想到杭州的雷锋塔。雷锋塔下,是否镇着白娘子?断桥边,许仙是否真的遇仙?那么,法海呢?水漫金山呢?有些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但对于传说,那就必不求真。
司马悔桥的传说,已流传千年。就如许仙与白娘子,相信其有,那是因为向往这样浪漫的爱情。同样,对于司马悔桥,何尝不是向往陶渊明版的悠乐、自在?隐居在天台山,岂非另一种世外桃源!
悔,想必是真实的。桥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要不要来点实现版的实证?一个北京阿姨,到了新昌,住下不想走了;一个杭州姑娘驴行到新昌,“傻掉了,一个劲地说这里好。”这是“茶香人家”老周他女儿在微信上说的。浓缩版就是:新昌那么美,我想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