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2016-04-04 14:23:44)
标签: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话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二这一天,王羲之在微信群上发了条微信:根据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朋友们,到兰亭去野餐如何?

谢安当即响应:OK

孙绰:可以带家属吗?

王羲之:当然可以。

片刻,群里响应热烈,争相报名。

王羲之:那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请准时出席!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兰亭,在兰渚山下。当年越王句践种兰的地方,山青水秀,是著名的历史风景区。所以,王羲之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地方。

群里的朋友。都是领导干部,同时,又是文友、诗友、书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一群文人,一班领导,就是野餐,也别出心裁。他们不像现在许多人到王化野餐,就是在溪涧搞搞烧烤。当时,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禊礼。其实就是春游。不过,文人春游的方式与内容就是不一样,洋溢着的是文化的气息。

东晋的时候,文人们本来就比较豪放。虽然是领导干部,但都是文化人。文人离不开酒与诗。那就喝酒,做诗。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喝酒做诗得有意境。于是乎,大家坐在溪边,把酒杯放入溪中,随溪水漂流而下,酒杯漂到谁坐的地方,那就得做诗,做不了、做得不好,就得喝酒。即性吟诗,喝酒。这个游戏有趣味吧。

到了下午。酒也喝了,诗也做了,汇聚下来,诗还真不少。这样有纪念意义的事,得写篇序。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王羲之身上。

王羲之也不推辞。铺纸、磨墨,寻思片刻,泼墨挥毫,一泻而就:“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篇在醉意朦胧之下,兴味盎然之余,即性发挥的优美散文。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兰亭集序》推向到了艺术的高度,兰亭也从此成了书法圣地。

王羲之喜欢书法。有关的故事比较多,其中留下来有个地方叫墨华池,据传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池。池为之成墨,那得多少功夫?另有传说,到了晚上,王羲之在床上还在研究书法,居然把夫人的背,当作纸了,在夫人的背上练字。不过,王羲之能成为书圣,还与一个人有关,谁?唐太宗李世民。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原来李世民十分喜欢、推崇王羲之的书法,特别是这个《兰亭集序》。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皇帝喜欢的东西,终有办法弄到手。李世民想方设法还真把《兰亭集序》的真迹搞到了手,并且将它带到陵墓里。现在,我们见到的《兰亭集序》并非真迹,只是摹本。

当年王羲之写成之后,自己也很喜欢,一直作为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然而,世事变幻,岁月更替,到了第七代孙已出家当了和尚,法名智永。智永出家的地方,就是现在平水的云门寺。智永把这幅《兰亭集序》墨迹传给了第子辩才。最终,李世明就是从辩才那儿把真迹弄到了手。对这件事,现在许多人还耿耿于怀,说李世民不择手断,用骗的方法,不地道。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事实上,公平地说,李世民的方法虽不够地道,但王羲之能登上圣坛,李世明功不可灭。皇帝喜欢到这样的程度,成了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大臣们会不效仿,会不追星?天下书生呢,能不加关注,不点赞?众星捧月的结果,王羲之在唐朝就有了绝对的地位。这种影响还深刻地传播到日本,日本人对王羲之也顶礼膜拜。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康熙的孙子乾隆,受爷爷的影响,也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现在,兰亭景区的御碑亭,便是见证。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几代帝皇的推崇,把王羲之推向了神圣的位置。世间的事,有时就是那么奇怪。就像这《兰亭集序》,原本是一篇文章,而且是一篇难得的古散文,就文章而言,早就淡薄了,书法却成了圣典。

王羲之写这篇文章,只是记叙了当时的情形。并没有刻意地想表现书法,如同我们并时书写文字一般,是随意的;而且,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文字上,情感也同样表达在文字中间。现在,许多学者在研究兰亭集序,特别是其中的之字,用笔各有不同。研究来,研究去,究其实,当年王羲之只是率性为之,并没有特别的强求。微醉之时,率性之处,一挥而就,自然、流畅,韵味盎然。在我这个不懂书法的门外汉看来,兰亭集序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书法,纯粹是王羲之平时练下的功力。

这个功力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炉边夜话之趣说兰亭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