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日铸岭古道记

标签:
旅游古道欧冶子赵构太爷 |
日铸岭古道,近年来成了旅游热点。她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这么多的远方游客?带着好奇心,今天中午背上相机一探奥秘。
车行约二十公里,就到了锁泗桥,这里是通向日铸岭古道的步行入口。抬头望去,这里已是一派春意。满山的金黄,那是报春的擦树花,将会稽山麓妆扮出春的亮丽。沿着路标,信步踏上这条令人神往的古道。
也许是中午,游客不多,静静的古道,只有潺潺的溪水与我一路相伴。今天的清静与昔日的噪杂,历史的变迁总让人咀嚼不尽,回味绵长。
日铸岭,不可顾名思义。说到日铸岭的出典,还有一段历史的传奇。二千年前,这里属越国。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里,谁拥有了锋厉的青铜剑,相当于今天的远程精确制导导弹,可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越王句践的老爸允常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命令铸剑专家欧冶子铸剑。
离绍兴不远的平水,有一条神秘的溪,叫若耶溪。溪里水干的时候,捡到的有一种石头可以炼铜,欧治子就在附近的山区摆开了工场。我们无法想像当时冶炼的场景,但从现在留下的地名上灶、中灶、下灶,可以想见,这工场规模之宏大,即使以现在的眼光,也让人叹为观止。然而,铸剑多日,欧冶子始终无法铸出让允常满意的剑。
欧冶子为此抓耳挠腮,整日苦闷,却无计于心。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里神仙告诉他,要到现在日铸岭的地方才能铸出好剑。他按图索骥,找到了这个地方,果然一日铸成。由此,这里就叫作了日铸岭。
日铸岭名称的由来,已经非常传奇,到了下马桥,接下来又是另一个传奇故事的开始。南宋建炎三年十月的一天午后,日铸岭已是秋高气爽。忽然一群人马,仓惶经锁泗桥逃到岭下,长途的逃亡,已是人困马乏。于是,纷纷下马,想在这座路亭息一息脚。这其中领头的便是宋高宗赵构。
闻讯前来迎驾的,是隐居在岭那边祝家村的祝太爷。祝太爷是赵家的驸马,轮辈份,祝太爷至少是赵构的姑父辈。现在,后有追兵,军士来报,金兵离此不远,眼下最要紧的不是亲戚、君臣间的客套,而是如何摆脱金兵。
离下马桥不远的一块平地上,原有几间屋,这地方名叫议事坪。原来,随赵构一起逃亡的文武百官数以百计,一个亭子怎容得下,也无法议事。于是,赵构就召集重要的人员,到向上数百米的这几间屋里,商议抗金之策。此地,从此就叫议事坪。如今议事坪只留下遗址,房屋早荡然无存,横亘在地上的几根石柱作为历史的记忆与见证,似在诉说着当年的惶恐。
再向上,就是云梯,当年欧冶子铸剑的地方。云梯,即上云之梯,自然较为陡峭。据说当年这里云雾潦绕,形若仙境。今日无云,只有淡淡的雾。随着山势的增高,溪流声息,耳边只闻清脆的鸟声,在竹林间回响。因而,虽独自登岭,倒也并不寂寞,前有溪声相伴,后有鸟鸣相随。行走在石阶上,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爽!
云梯的尽头就是岭顶。翻岭而下,有一古井,称太平井。据传明朝刘伯温曾路经此地,喝了此井水,感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时值战乱,于是,取天下太平之意,称之为太平井。现在的岭顶,被平王公路僻开,南北之界泾渭分明。
平王公路于1970年元旦通车,王化人民用三年时间,动用万名劳力修筑而成,从此改变了出入翻岭的历史。要知道当年修路的岁月,是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三年需要付出多少代价。但对于翻岭之艰辛,出入之不方便,这又算得了什么?我一路空手缓慢而上,尚且背心出汗,那么,肩背重负呢?
随着平王公路的通车,日铸岭这条古道,从此逐渐淹没在荒草丛中。我回来等车的时候,遇到一位祝家村的村民,他告诉我古道是近年政府化了三百多万修复的,以前茅草齐身,要想走古道,连衣服都要刺破。他还告诉我,现在来这里的人挺多的,有一个星期天最多的一路人马达三百多之众。
这一路行来,每一个台价,都有着一段传奇的传说。其实旅游的内涵,景是表,文化才是里。而日铸岭隧道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交通,就连昔日的平王公路,也因闲置,逐渐成了骑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环山旅游的理想场所。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氧吧,更重要的是这里沉积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将其开发出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环行在古道,各个路口都设置了漂亮而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导向标。绍兴县即现在的柯桥区,在旅游开发上是下了功夫、化了本钱的,也做好了这篇文章。正因如此,这才让古老的日铸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了旅游热点。
传说在传说里,新的传说又翻开了新的篇章。日铸岭古道,焕发出来的能量,也许将超人们的预期。那就是随着旅游的兴起,将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这样想着,公交车已到锁泗桥,看了下时间,从出发到回来,正好二小时。
是为记。
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