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之行随笔

标签:
苏拉新安江柳荫下的读书郎彩虹桥杂谈 |

第一次到建德是八月一日,应朋友之约,原定二号去新安江漂流。提前一天去,是为了拍新安江的晚霞和日出。第二天,由于受台风“苏拉”的影响,漂流未成,拍晚霞和日出也拍走了样,不过总体收获还是颇丰。
在乾潭收获了《柳荫下的读书郎》。这是额外收获,具体的过程,在这儿也就不再提了。
从乾潭到新安江已是下午三点,要拍晚霞和日出,得提前选好拍摄点。顾不得烈日当空,朋友陪我到江边踩点。
踩点一词听起来比较专业,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的是娄阿鼠、时迁那贼眉鼠眼的猴相。好好的一个词,被娄阿鼠之辈一占有,就变了味。罢、罢、罢,现在的MM有谁喜欢叫她小姐?那就用选择机位一词吧,这样听起来顺耳。
新安江的气候有些特别。行走在江边,此刻,气温大致上有三十七八度吧,但岸边非常凉快。凉快是由于新安江的特殊环境造就的,从上游发电站下来的水只有17度,河水的低温与空气的高温引成了小区域环流气候,由此形成的风非常凉爽,站在江边感觉像开着窗户吹空调,十分的惬意。
《岸边的风景》前五张,就是在选机位时即兴拍摄的。这样的即兴拍摄同样体现在《柳荫下的读书郎》、《夏日傍晚的河埠头》以及《捕鱼归来》。拍这些照片,纯粹是出于偶然。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大约便是如此。《柳荫下的读书郎》就不再说了,《夏日傍晚的河埠头》是拍晚霞时的付产品。五点四十分到彩虹桥,太阳还有点高,于是先拍下了三个老者坐在树下的照片,这不就是一幅《夕阳无限好》的情景吗?
再说《夏日傍晚的河埠头》。这天的落日非常刺眼,天边没有可拍的云彩。从彩虹桥下拍过去,实在是取不出景,也很难拍。倒是河埠头热闹的场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不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晚景嘛。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河埠。就在拍这组照时,朋友们不时的打电话过来,叫我去吃饭,我哪啥得下这样的情景呢。顾不得他们的催促,拍自己的照,让他们先吃吧。直到天暗下来了,才恋恋不舍地收工。
第二天早上四点三十八分起床下楼,运气不错,刚下楼就开来了一辆出租车。到彩虹桥上,碰到一群拍日出的发烧友。她们以为我是老师傅,问我日出的位置。我昨天拍过晚霞,自然晓得太阳从哪边出来,就告诉她们得往何处拍。看来凡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起早落夜是不会觉得辛苦的。
“苏拉”虽然不到新安江,可还是乌云遮日,起了一个早,没有拍到日出。正当我准备收工时,见远远地有三只船驶来,于是我就等着拍这些渔船。此刻天已放亮,岸边聚集了晨练的人和洗衣、游泳的人。这情景不错,再配上晨归的渔船,就是一道绝妙的风景。这样就有了《捕鱼归来》。
这次建德之行,朋友们是白跑了一趟,于我而言,则如挖好池塘想养鱼,结果捕到的是泥鳅、黄鳝、小龙虾。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哪有事事如愿的。但是,如果面对现实,灵活应变,得到的不是比原先想要得到的更多吗!
相关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65c1201015yx5.html《夏日傍晚的河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