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硝烟散尽山依旧
井冈山周围五百里散落着许多景点,要想面面俱到,难度是有,不过别的景点可以拉下,黄洋界是一定要去的。如同到了绍兴一定要去鲁迅纪念馆一样。

到了黄洋界,正如导游所说,见到的就是这横竖两块碑。简单的碑文,以词的形式,潇洒豪迈地记录着一段历史的辉煌,就这样黄洋界名垂青史。

回望历史,我们只能从这幅油画上瞻仰。让时间回到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这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在敌军指挥部开了花,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这画艺术地展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站在黄洋界,感慨的是文化的浸染力,那是一种渗入骨髓,滋生潜意识的力量。
在井冈山,像黄洋界这样的哨口有五个。分别是:东面的桐木岭哨口、南面的朱砂冲哨口、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西北面的八面山和黄洋界哨口。展现在眼前的黄洋界,说白了,就是一个战场遗址。
作为哨口,其作用和地位虽有所差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军事要隘。黄洋界之所以出名,而其他则默默无闻,当然是缘于伟人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词。这词我不仅会背,还会唱。
词我就不再赘述。我想到的是其他四个哨口的高姿态。都是要隘,军事重地,发挥过同样的作用,凭什么黄洋界可以出名,其他就默默无闻?直至今天,导游也不作介绍,我是查了百度才知道的。四个哨口不邀功请赏,该长树就长树,该生竹就生竹,这就是淡定。

黄洋界出名后也很低调,还是恪守着原有的本分。同样是该长树还长树,该生竹还生竹,与大众哨口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这碑的提醒,黄洋界与井冈山别的山头没有任何区别。黄洋界不张扬,更没有居功自傲。

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而今的黄洋界树木葱郁,植皮茂密,哪里还找得着当年战争的痕迹?八十四年一分一秒时间的消融,黄洋界曾经发生的一切,早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淹没。如同巨石投河,溅起的浪花,跌落到水面,一切又复归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只有这条战壕,使人依稀可辨当年的壮怀激烈。
山上游人如织,却没有喧哗。除了树上的蝉鸣和导游的讲解,一片安静。没有枪炮声,没有呐喊声,也没有撕杀声。徘徊在两碑间,眺望四周,高大的树木,隔断了视线,无法看到山下的情景。直至走到滚木石阵的观光缺口处,才拍到了这个镜头。极目远处,无边的山峰,层峦叠嶂,两峰之间一条溪,此刻,才体味到了黄洋界的险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