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面前,平淡的生活才显得珍贵

标签:
会稽宋体大旱绍兴府山阴杂谈 |
华中的旱情在扩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在的媒体是发展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一条条有关灾区的信息,及时通过媒体,传遍每一个角落。“洪湖大旱三千户渔民失业”,“洞庭湖、鄱阳湖变‘草原’”…...诸如此类的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强烈冲击着读者和观众的神经。
http://pic.ahradio.com.cn/0/00/58/27/582786_141926.jpg
南矶乡红卫村,村民万长柱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同身处大草原。
旱灾我们并不陌生。去年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也遭受了大旱,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也经常受到干旱的侵扰。旱灾带来的是农作物的减产或绝收,最直接的受害者,自然是灾区的农民。目前,华中的旱情还在形成之中,并有扩散加剧的趋势。现在,受灾害影响最重,首当其冲的是渔民。湖水干了,不要说养殖户将损失惨重,以捕鱼为业的渔民,就将失业。接下去是沿湖的农民,没有了水,田地如何耕种?没有了田地的收入,这日子怎么过?因此,旱灾对于当前来说,只是表面的影响,深层次的影响是灾后。
历史上由旱灾带来的深重影响是触目惊心的。我为此翻看了《绍兴县志》,将历史上绍兴所遭受的旱灾,按年份排列如下:
历史上绍兴旱灾
越国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水旱不调,年谷不登,人民饥乏。
东汉
汉安二年(143)会稽旱。
建康元年(144)会稽旱。
三国
吴天玺元年(276),会稽荒旱。民无资粮。
晋
咸康元年(335)六月,天下普旱,会稽、余姚特甚,米斗值五百,人有相鬻者。
太和中,会稽大旱,火烧数千家。
南北朝
宋大明七年(463),浙江东诸郡大旱。
唐
贞元十九年(803),镜湖水竭。
贞元二十一年,越州山崩。夏,镜湖水竭。
元和元年(806),镜湖竭。
开成四年(839),会稽大旱。
乾宁元年(894)越州大旱。
乾宁二年,越州大旱。
乾宁三年,越州大旱。
吴越广顺三年(953),吴越大旱。
宋
嘉右八年(1063)七月,山阴、会稽旱。
熙宁八年(1075),会稽旱饥,民疫。
绍兴五年(1135)五月,山阴水。会稽旱久,大暑,人多渴死。秋七月,会稽又海溢。
绍兴九年、十年,会稽水旱相继,民饥。
绍兴十一年,绍兴府旱,伤秋苗。
隆兴元年(1163)浙东州县大风、水,绍兴为甚。水溢伤稼,继以旱、蝗。民大饥。
乾道八年(1173),绍兴府旱。
乾道九年,会稽旱。民饥、疫。
淳熙二年(1175),浙江旱,绍兴府为甚。
淳熙七年,绍兴府等皆大旱。
淳熙十四年,绍兴府旱。
开禧元年(1205)夏,浙东不雨百余日,越州大旱。
嘉定元年报1208),山阴、会稽久旱至七月乃雨。
嘉定十年,会稽旱。
嘉定十四年,绍兴旱。
元
大德三年(1299),会稽旱。
大德六年夏,会稽旱。
泰定元年(1324),会稽旱。
元统元年(1333)夏,绍兴旱,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
惠宗至元二年(1336),绍兴旱。
至正三年(1343),会稽旱。
至正十二年,绍兴旱。
明
永乐十三年(1415),会稽旱。
宣德五年(1430),会稽旱。
正统十二年(1447)夏秋间,绍兴各县亢旱无收。
天顺元年(1457)会稽旱,饥。
成化五年(1469),绍兴水旱相继。
正德元年(1506),会稽夏旱,饥。
正德三年夏,会稽大旱。
嘉靖二年(1523)夏,会稽旱,饥。
嘉靖三年,会稽大旱。
嘉靖二十三、二十四年,合郡连年大旱,湖尽涸为赤地。斗米银两钱。
万历二十六年(1598),绍兴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泉流皆竭,各邑民饥。
天启五年(1621),大旱。
崇祯五年(1632),山阴、会稽井枯,河竭。
崇祯十四至十六年,大旱连年。斗米三钱五分。
清
顺治三年(1646),绍兴府自四月至八月不雨。
顺治九年,绍兴府大旱。
顺治十二年,山阴、会稽旱。
顺治十三年,山阴大旱。
康熙十年(1671),山阴六、七月大旱,湖水尽涸。
康熙二十四年夏,山阴旱。
康熙三十二年,四月旱至九月,为灾亢烈。
康熙四十八年,绍兴夏大旱。
道光十五年(1835)夏,会稽大旱。
咸丰二年(1852),大旱。
咸丰六年秋,山阴、会稽水枯,旱,港汉多陆。米价日长百钱。
同治十二年(1873)夏秋,绍兴大旱,歉收。
中华民国
三年(1914),旱灾,河底向天,阴历九月初,江河仍未通舟。
十五年七月,自夏至秋旱。
十八年,虫、旱灾。
二十三年4、5月,连旱两个月,民有饿死、逃荒、卖儿女者。霍乱流行。
三十三年,旱、虫、水灾。
三十七年,亢旱,河道干枯,居民饮料将绝,担水售价15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7月1日至8月26日干旱58天,16万亩田受旱,减损粮食228。62万斤。
1957年6月大旱,田13。91万库存受灾,其中4。48万亩无法播种晚稻。
1960年秋旱,受旱农田16。99万亩。成灾3。6万亩。
1964年7月,晴热干旱,1。2万亩水稻受旱,0。28万亩晒裂。
1965年7月,旱,0。6万亩田断水,0。08万亩无法插种。
1966年8月,旱,7。9万亩受旱。
1967年6月24日起至7月20日,普旱,旱情延续至10月31日。
1971年5月下旬至6月5日,阴雨,受涝13。8万亩,重灾5。5万亩。6月23日至9月17日无透雨,大旱,受灾22。73万亩,其中重灾1。96万亩,基本无收0。59万亩,无水插种0。53万亩,损失粮食1165万斤。
1976年7月4日至9月2日旱60天,17。5万亩农田受害。
1978年6月25日至7月28日旱,受灾农田3万亩。8月19日至9月8日又旱,9。7万亩农田受灾。
1979年夏旱,2万亩农田受灾。秋旱,1万亩农田受灾。
1983年7月18日至8月20日,旱,10。2万亩受灾,成灾0。4万亩,茶地受灾1。5万亩,玉米减产严重。
1990年7月,中旬起干旱30余天,受灾9。2万亩,成灾3。4万亩。其中严重受灾1。6万能亩,基本无收0。7万亩。
1991年8月,旱,受灾地1。4万亩、田0。8万亩,基本无收0。3万亩。
绍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从越国(前484)到1991年,总共受旱次数达83次,其中有几次是连年干旱,平均25年左右受旱一次。县志上记载的,文字相当简约,没有像现在报道那样详尽。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读出,当时的灾荒对民众的影响是何等的深刻。读罢上述记载,才使我领悟到“风调雨顺”含义的重要性。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吗?因为除了旱,还有水灾、风灾、瘟疫、蝗灾、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灾害,这样的灾害,县志上记得很清楚。除了这些自然灾害,还有人祸,那就是战争,战争造成的灾难,相比自然灾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