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屈原之死

(2011-05-28 19:43:26)
标签:

楚国

楚怀王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

《离骚》

杂谈

                                      话说屈原之死

    屈原“自沈汨罗以死”。如果用中国传统的戏剧来演绎,这是一出典型的忠人死在奸人之手的悲剧;楚怀王自然也逃脱不了戴上一顶昏君的帽子。历史的延袭差不多就是这个说法,尤其是民间传说更是如此。近读司马迁所著《史记》《屈原列传》之后,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上官大夫的陷害和楚怀王的偏听,固然是逼屈原走上绝路的主要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由于屈原自身的缺陷,才上演了这出历史悲剧。
    奸人能否得道,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存在一个昏君。楚怀王究径昏不昏呢?从《屈原列传》中似乎看不出“昏”来,最多是楚怀王一时犯了糊涂。如果楚怀王真是个昏君,那么像屈原这样的人才,他是不为重用的;而事实上却非常重用他。“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可见楚怀王也是识才的,为用人的。只是屈原持才傲物,性生好强,锋芒毕露。只管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自行其事。认为只要自已忠心耿耿,应该得到楚怀王赏识才对。因此,他不去揣摩楚怀王心里在想什么,说白了他不会看楚怀王的脸色办事,不为讨好。结果给上官大夫抓住了辨子,说屈原“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条理由向楚怀王谗言,楚怀王这才“怒而疏屈平”。
    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有时犯个糊涂,作出一个错误决定也是难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这楚之天下即是怀王之天下,好像如今的私营企业,楚怀王就是懂事长。屈原充其量无非是个高级打工仔罢了。楚怀王可以聘你,也可以辞你,这是无可厚非之事。楚之兴衰实与屈原无涉。不是今天,天下是人民之天下。然而,屈原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对楚怀王大发牢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不仅没有反思自已,而是一味责怪怀王,着实可叹。须知政治只不过是个舞台。屈原尽管是个好演员,但对楚怀王来说,既听信了上官大夫,也就是说他宁可减少票房收入,也不想让你上台演出了。屈原发牢骚,实与事无补。
    失去了屈原,对楚怀王来说损失是巨大的。其结果是先被秦国所骗,与齐国断交;后又是损兵折将还丢了汉中等地;接下去魏国也趁火打劫“袭楚之邓”。楚国在外交上的失策无疑是致命的,内部用人的不当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这个诸候纷争的时代里,就像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眼看着楚国的日益没落,终于上演了“诸候共击楚,大破之”的局面。楚怀王最终也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对于这样的局面,屈原虽身处逆境,但他想到的不是自已的得失,而是楚国安危。对怀王仍忠心耿耿,希望能重返政坛,将自已的才能和智慧报效楚国,使楚国改变现状强大起来。屈原的报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许就是老百姓为什么敬重他、怀念他的根本原因吧。然而,上官大夫等怎能上屈原复出,而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又不失时机地向顷襄王谗言。顷襄王也“怒而迁之”。屈原在绝望之余,作《怀沙》之赋后,选择了投江自尽。这是屈原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屈原这样做是消极的。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报效国家只有做官这一条途径。其实许多默默无闻的百姓,他们做好自已该做的份内工作,向国家纳税,创造着财富。虽然渺小,但同样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这难道不是爱国之举吗?岂知滔滔大河正是涓涓细流汇成的啊。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的有几人?!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又有多少有才华的人都是无人赏识,不得为官而默默无闻!屈原却不识这一道理,自负;不自省,可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