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
境
夜已深了,白天的喧扰远去。这时候静坐在电脑前,点燃一支烟,敲击键盘,思绪是信马由缰,可以回味生活的百味,也可以回首昨日的往事,当然也可以展望未来……这是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的一种意境。
五一节没有远游,去了附近的永和塔。在登塔的途中,看到墙上刻有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于是停下来粗粗的读了一遍。文章好像以前早就读过,有些记忆,只是读法不同。以前读是小和尚念经,是读不出意境的,现在读来,却是另一番感受。
我不想去评说文章的艺术性,或者说文章的寓意及文学性,我只是感受到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意境。就同将这篇文章刻在这里,用意是什么我不想探究,但是我还是想到,游人读到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大体是各不相同的吧。但我读到的是一种意境。
鲁迅先生写此文时,大约与我现在心境相仿的。深夜里,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没有了世间的纷扰,也无须去考虑人与人的勾心斗角,只是静静地回想,于是想起了故乡的场景。田野,河流,树木,村庄,农妇,渔舍,伽蓝…….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平和,那么的亲切。客居异乡,浓浓不化的是思乡之情,世间的纷扰敌不过这故乡的风貌。累了想静静,也只有在这深夜里,才能静静地回忆,回味…….
鲁迅的神化,鲁迅自己也是不会料到的。这叫身不由己,就如同现在有人要丑化鲁迅一样,无须大惊小怪;身后事任人评说,但我只想到的是鲁迅心境,没有众人臆测那样复杂,简单多了。如同拿这篇文章刻在墙上的用意,无非是拿鲁迅来装面门罢了,包上一种文化的元素,吸引游人的眼球。
除了鲁迅这篇文章,我还看到了冯顺桥的题词《永和清风》,是写在塔上的。冯顺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好坏我不想评论,但没有将题词从塔上取下来,显示的是一种宽容。永和塔是否标榜一种政绩?我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无须远游便能欣赏到风景,这些足够了。从高位到低谷,题词依旧在,意境却不同。眺望这山,这水,这村庄,这河流,在每个游人的眼里,意境也各不相同罢。
写于2011。5。5晨2点38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