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最苦是重闱
标签:
清代状元李振钧太湖县北京 |
分类: 文教研讨 |
伤心最苦是重闱
----李振钧悼亡诗情感分析
【本文经专家认真严格评选,获北京清代状元李振钧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并入选《清代状元李振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s16/mw690/001IxtIVgy718mH7BoPcf&690
【内容提要】安徽省太湖县城西树林冲的李振钧,是清朝道光九年的状元,他虽出生于官宦之家,又是状元之身,但他一生并不是十分得意,几经波折,且英年早逝。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诗作,现存《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共415首,内容主要是李振钧对自己生活和心灵的记载,以及自己情感的真实表达,其中为追悼和怀念亡妻汪正珠所写的悼亡诗有20余首,最为动人。
【关 键
词】李振钧
【作者简介】汪礼俊
安徽省太湖县自南北朝建县以来,一直文风昌盛,翰墨飘香。根据史书记载统计,科举时代,太湖县累计考中进士达82人,其中明朝14人,清朝50人,,被称为“文魁一方”。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元朝元统二年(1334),太湖县人黄信一考中状元;清嘉庆元年(1796),太湖县人赵文楷考取状元;道光九年(1829),太湖县人李振钧考中状元,所以,史称清代太湖县“一门多进士,十里两状元”。
一、李振钧简介
据太湖县《李氏廷芳公支谱》记载:“李振钧,字秉亭,号仲衡,又号海初,太学生,道光戊子本省乡试中式第四十三名举人,己丑会试中式第二百四名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钦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篡修、功臣馆纂修本衙门撰文,丁酉顺天乡试同考试官,诰授奉政大夫。“李振钧是继黄信一、赵文楷后,太湖县第三位状元。著有《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存诗415首,另有《粤行日记》、《梓行古文》,今已散佚。
李振钧(1794--1839),自幼聪敏好学,善诗文,工书法,楷篆诸工。清嘉庆五年(1799),5岁的李振钧开始读书,即能辨解四声。7岁开始授业于名师刘香芸门下,精读经史,以应科举考试。中状元后,任过一任乡试同考官,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1839)病逝,年仅46岁。
李振钧虽贵为状元,但他中状元后的人生并不十分辉煌,除了他性格耿直“不与时合”外,还因一段幸福而又悲痛的婚姻的影响,正是这段短暂而又凄美的婚姻,把他推到了科举时代文人仰望的状元之巅,也是这段婚姻让他走向了人生消沉的低谷。
二、太湖李氏与桐城汪氏联姻
清代太湖县李氏,支系很多,其中“南门李”(“一门十二进士”)和“北门李”(“五凤齐飞”),最为显赫,李振钧家族属于“南门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振钧的父亲李长森在殿试中获第二甲第一名进士,钦点“金殿传胪”,历任河南副考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正考官、福建盐法道、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山东盐运使、按察使、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福建布政使、江宁布政使等职。
李长森在京为官时,桐城汪志伊同朝为官,太湖和桐城同属于安庆府,他们是老乡,是朝中同事,又是儿女亲家。李长森将长女(吴氏出)配给了汪志伊第五个儿子汪奂生(字正荣),汪志伊也将最心爱的女儿汪正珠许给了李长森的第二个儿子李振钧。
据桐城《汪氏宗谱》记载:汪志伊(1742—1818),字莘农,号稼门,清代桐城西乡(今双铺白陂塘)人,清朝乾嘉年间的封疆大吏、文学家。乾隆三十六年举顺天试,充《四库全书》馆校对。历任江苏镇江知府、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嘉庆十一年擢工部尚书,后又任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传世文卷有《西湖诗》、《登岱诗》、《荒政辑要》、《官鉴辑要》、《稼门文钞》、《汪氏家范》等。
关于汪志伊所生子女,桐城白陂塘《汪氏宗谱》有清楚的记载:
“子八:正修、正纲、正木(姚出)、正均、正荣、正方、正潮(殇)、正民(殁,俱成出);
女五:长适江苏砀山县主簿赵存灿子四川龙安府经历堂,次适监生桂正谷子笔略馆誊录皋,三字(适)庠生何期珍(姚出),四适太湖进士江宁布政使李长森次子翰林院修撰振钧,五适召试举人兵部侍郎衔顺天府尹费锡章子监生民泽(成出)。”
因为汪志伊所生第三女早年夭折,谱上记载的出嫁第三女实际是排行第四女,第四女应是第五女,也就是说四女汪正珠实际是排行第五女,这与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和《李氏廷芳公支谱》里的记载是相统一的。
根据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太湖县树林冲李氏家族与桐城白陂塘汪氏家族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
三、李振钧与汪正珠夫妻情感深厚
清嘉庆十五年(1810),知书达礼、温柔贤淑的汪正珠嫁给了李振钧,当时李振钧16岁,汪正珠20岁,对于今天来说,这是属于典型的“姐弟恋”。汪正珠比李振钧大4岁,加上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汪正珠给予李振钧的不仅仅是一个妻子的温暖,还有像姐姐对待弟弟一样的关爱。在汪正珠的陪伴和鼓励下,李振钧不仅忘记了屡试不第的痛苦,而且还激发了李振钧求学上进的激情,这为后来李振钧高中状元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汪正珠虽然知书识礼,聪明贤惠,但从小就体弱多病。嘉庆二十年(1815),汪正珠再次犯病,并且卧床不起。时任福建巡抚的父亲汪志伊,思念女儿心切,急派儿子专程从福建来到太湖,接汪正珠到福建巡署小住。李振钧及其父母看到汪正珠正在病中,身体不宜远行,坚决不同意汪正珠带病出走,无奈其兄执意请求,李家只好放行。夫妻二人依依告别,想不到这一别竟成了夫妻二人的永诀。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汪正珠病逝于福建巡抚署中,享年26岁。
噩耗传来,时年22岁的李振钧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因为在此之前,李振钧收到爱妻汪正珠从福建寄来的亲笔信,说病体有所好转,不久就准备回来,李振钧接到这封信,心中甚为喜悦。不料,仲冬月末,却突然接到正珠去世的消息,李振钧一下转不过弯来,几乎昏厥。悲痛之余,提笔作《悼亡诗》四首,以抒发自己撕肝裂肺的情怀。其中一首写道:
搴幔临岐赋柳枝,两情都合不言知。那期卫女思归日,是与荀郎永别时。黄土未浇和血酒,青镫且补断肠诗。莫疑万里魂无梦,昨夜春林叫子规。(《悼亡诗》之四)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李振钧实在接受不了,但事实就在眼前,又不得不去接受。临别时的情景,一幕幕再现在眼前,他多么希望这不是事实,他多么希望亲眼看看深爱的正珠,哪怕是最后一眼,可是,这都是不可能的!关山阻隔,万里魂牵。他只能把万分的悲痛和对爱妻深深的思念倾注在笔端,倾泻在文字里。
诗中字字滴血,句句含泪,“黄土未浇和血酒,青镫且补断肠诗”,灵柩未还,肝肠已断。想到昨夜听到的子规声声,定时妻子正珠的魂魄呼叫,诗人李振钧更是悲伤至绝。爱妻突然撒手西归,却相隔万里,不能见心爱的人最后一面,这是何等的悲苦!
腊月,汪正珠的灵柩千里迢迢运回太湖故里,生去死还,想着心爱的人挥泪相别,如今却长眠在棺材里永远闭着眼睛,李振钧情不能已,抚棺呼号,哭破云天,觉得自己无法独立人间苟活,只愿陪着爱妻相随而去:
何须稽首向慈云,营奠营斋总莫闻。白首永谐终是别,素帷亲诀转难分。悲欢浊劫从今悟,花月尘缘肯再芬。同此逝波应不远,待侬先理葬诗坟。(《自解》)
《自解》这首诗,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李振钧对爱妻生去死还的滴血倾诉和愿随之而去的撕心裂肺的呼喊,每读一句,都令人悲戚,催人泪下。
原以为“白首永谐”,恩爱一生,共享夫妻幸福,哪知道正值青春年少,却成“素帷永诀”。昔日相亲相爱的游园漫步,红袖添香的挑灯夜读,还有那床前枕下的绵绵私语,这一切美好的点点滴滴却都成了瞬间痛苦的记忆。
“欲觅鸾胶心未忍,关雎从此少知音”(《自伤》),爱妻汪正珠的去世,给年轻的李振钧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虽然,此前李振钧经历了多次考试的失败,但在爱妻正珠的体贴和安慰下,他都能振作起来,如今,就是这位给他太多体贴和太多安慰的人,离他而去了,叫他如何不伤心!身处悲痛之中的李振钧,感到自己形单影只,凄苦孤独,《重遣》组诗正是这种凄凉心情下的真实写照:
升屋招魂痛泪挥,伤心最苦是重闱。鼓山风急桐庐远,知否归来或不归。(《重遣》一)
睹物思人,帷在人空。痛苦孤寂的李振钧独自在书房中徘徊,此时此刻,任何一件熟悉的东西都能勾起他对爱妻汪正珠无限的怀念。
曾经“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恩爱情景,只能是梦里相见, “六载人如春梦短,一生病比乱山多”(《悼亡诗》之二),相处六年的时日,虽然正珠一直体弱多病,但彼此总是在幸福之中,如今,人去帷空,花残雨冷,“升屋招魂痛泪挥,伤心最苦是重闱”,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青灯此夜千行泪”,“一曲孤鸾泪满襟”。在汪正珠去世的这段时日里,李振钧常常是以泪洗面,泪水里有他对爱妻的深切思念,有他对爱妻六年朝夕相伴的感激,也有因自己任性给爱妻曾经的伤害而深深自责。为了表达对正珠的思念,李振钧写下了大量的诗作,以祭奠爱妻正珠,有《悼亡》4首、《自伤》、《自解》、《重遣》10首、《魂归来歌》7首等,后独立成卷,取名为《结肠集》,收入李振钧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诗人李振钧以伤心的笔倾诉着自己对爱妻的思念之痛,用带血的文字去表达自己对爱妻灵魂的追忆和祭奠。
在遭受爱妻汪正珠去世的打击后,李振钧又连续遭到亲人去世的打击。道光四年(1824),李振钧父亲李长森去世,道光六年(1826)恩师刘香芸去世,道光七年(1827)姐夫汪奂之去世,随后二妹也离开了人世,这些都是李振钧至喜至爱的人,他们一个一个地相继离他而去,让李振钧遭到了一次又一次沉重的心灵和精神打击。李振钧为此悲痛异常,几近颓废。“平生不愿受人怜,醒亦狂痴醉亦颠”(《夜坐感怀》之二),在这些痛苦的日子里,他整日以酒消遣,常常是酩酊大醉,醉后即兴作诗,诗中有他对爱妻和亲人的思念,有他对自己生活和心灵的记载,也有他心躁气狂的宣泄,曾有“呼我为狂我不辞”和“狂客不衫还不履”的诗句。那段日子里,透过李振钧的诗作,我们能感受到李振钧精神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几近崩溃。
为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李振钧强忍着妻子和亲人相继去世的莫大精神创伤,日夜发奋读书,企图以此解脱内心的痛苦。自云南回到老家太湖县树林冲后,在环阴阁勤奋读书,足不出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清道光九年(1829),他在己丑会试中成为第204名进士,同年殿试获得“第一甲第一名”状元。
新科状元,给李振钧带来了短暂的欣喜,而爱妻汪正珠的去世却一直是他心头之痛,此时此刻,名利,地位,对于他来说,已经并不重要。
参考资料:
1、《太湖县志》,黄山书社,太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年版;
2、《李氏廷芳公支谱》,李德星主编,民国二十五年(五修);,
3、《汪氏宗谱》,桐城白陂塘版,1900年;
4、《味灯听叶庐诗草》,李振钧著,余世磊责编,2015年6月。
《李氏廷芳公支谱》李振钧夫人汪正珠记载资料
本文作者简历:
汪礼俊,安徽省太湖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晓风低语》《风雅汤泉》,文史专著《唐越国公汪华年谱》,学术论文多篇发表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专刊《教育史研究》。

加载中…